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700746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题目: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学 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 10 自动化(1)班 姓 名: 学 号: 序 号: 指导老师: 彭康拥 完成时间: 2013 年 01 月 5 号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信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1. 课程设计题目: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 2. 应完成的项目: 未校正系统参数的测定未校正系统参数的测定: 了解 ACCC-型实验平台提供力矩电机转速控制模型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测定力矩电机转速控制模型的传递系数、电磁时间常K数、机电时间常数;aTmT

2、 建立未校正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由建立未校正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对该系统 进行动态校正装置设计。 设计指标设计指标:静态指标静态指标:转速实现无静差调节;静差速度误差系数 35 1/s vK。动态指标动态指标:频域指标频域指标:相角裕度45 ,幅值裕度 6 dB; gL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相角超前校正方案时10 rad/s;相 c角滞后校正方案时1 rad/s;时域指标时域指标: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最大超 c调量 30 %;过渡过程时间: 1.5 秒 。%st 理论设计理论设计: 根据设计指标,用频率法进行相角超前校正和相角滞后校正两种 设计,并

3、进行 MATLAB 的 SIMULINK 结构图仿真,验证两种设计方案。 实验系统设计线路实现:根据理论设计的相角超前校正网络和相角滞后校正网络参数,由提 供的 ACCC-型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图纸选择 RC 元件和运算放大器,构造实现两种校正网络,并画出整个系统联结线 路。 每组带实验参数整理计算结果、两种设计方案、接线图按规定时间:设计完成后应缴交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上述设计基本内容、计算过程、 实验数据、实验曲线及分析、未校正系统的数学模型、频率法相角超前 校正设计和相角滞后校正网络设计两种设计方案及两种设计方案的 SIMULINK 结构图仿真曲线、结论及心得体会。设计完

4、成期限:本设计任务书于 2012 年 12 月 14 日发出,2013 年 1 月 7 日上交设计说明书。设计者: 教研组主任:彭康拥 批准; 指导教师:彭康拥、陈雪娇 签发二: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原理图二: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原理图给定 Ug 由 ACCT-IV 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验面板上的电源 单元 U1 提供,电压变化范围为 1.3V15V。经 PID 运算后的控制量作为驱 动单元输入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后驱动电机运转,转速测量电路单元将转速 转换成电压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构成闭环系统。转速测量单元:它由转盘、 光电转换和频率/电压(F/V)转换电路组成。由于转速测量的转盘为 6

5、0 齿, 电机旋转一周,光电变换后输出 60 个脉冲信号,对于转速为 n 的电机来说, 输出的脉冲频率为 f=60n/min,我们用这个信号接入以秒作为计数单位的频 率计时,频率计的读数即为电机的转速;即 n=f,即: 1 1/ /1 15 50 0/ /f fU U/ /n nU U0 00 0三:未校正前系统参数测定三:未校正前系统参数测定系统接线图如下:给定输出接调节器的输入,调节器输出给电机驱动电路提供输入信号, 即将调节器输出接到直流电动机调速功率转换电路的正极输入端(IN) , 负极端(IN)接地;功率转换的输出接到直流电机的电枢两端,给定输出 接调节器的输入,调节器输出给电机驱动

6、电路提供输入信号,即将调节器输 出接到直流电动机调速功率转换电路的正极输入端(IN) ,负极端 (IN)接地;功率转换的输出接到直流电机电枢两端。 由于转速测量输 出的电压为正值,转速测量的输出接到 20V 电压表头的输入端的同时,还须 通过反馈回路反馈系数=Rf/Ri=1 的反相器才接到电压反馈输入端 Uf,以保证 负反馈。 1.1.测量力矩电机转速控制模型机电时间常数、传递系数测量力矩电机转速控制模型机电时间常数、传递系数步骤如下:步骤如下: 1. 先将 ACCT-II 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二)和 ACCT-II 自动控制原理论及计算机近期制技术面板上电源形式开关均放 在“OFF

7、”状态。 2. 利用 ACCT-II 实验上的单元电路 U9、U15 和 U11。设计连接图如 1.2 所示的闭环系统。需要注意的是,运放的锁零信号 G 接到时 -15V。 1) 将 ACCT-II 面板上 u1 单元的可调电压接到 Ug; 2) 给定输出接 PID 调器的输入,这时参考电路中 Kd=0,R4 的 作用是提高 PI 调节器的动态特性。 3) 经 PID 运算后给电机驱动电路提供输入信号,即将调节器 电路单元的输出接到 ACCT-III 面板上的低压直流电动机 调速中的功率转换电路的正极输入端(IN+),负极端 (IN-)接地; 4) 功率转换的输出接到直流电机的电枢两端。 3.

8、 在闭环系统稳定的情况下,外加干扰信号系统达到时无静差。 如达不到,则根据 PID 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重新调节 PID 参 数。 4. 改变给定信号,观察系统动态特性。当 R=1 时:当 R=10 时:由上图可以得出,经过计算,此时的参数:Ur=5V;Uo=3.8V;Kn=114;Ta=0.0024;Ta =0.0092;Ta=0.0022;Tm=0.22建立未校正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未校正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未校正前系统的未校正前系统的 bode 图如下所示:图如下所示:将未校正系统进行将未校正系统进行 MATLABMATLAB 的的 SIMULINKSIMUL

9、INK 结构图仿真:结构图仿真:如下图:如下图:如上图可以看出,未校正前系统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将系统进行两种方案的 校正:四:频率法相角超前校正设计四:频率法相角超前校正设计设计指标:静态指标:转速实现无静差调节;静差速度误差系数 35 1/s vK。动态指标:频域指标:相角裕度45 ,幅值裕度 6 dB;系统开环频率 gL特性的截止频率:相角超前校正方案时10 rad/s;相角滞后校正方案时 c1 rad/s; c把校正后的截至频率定在 24 rad/s 处,L(wc)=-11.4dB。 根据公式:11.4dB=10lg1/a; T=1/19/sqrt(a)。 得到:T=0.1548,a=

10、0.0724,aT=0.03 得到系统的校正后传递函数为:将相角超前校正后系统进行将相角超前校正后系统进行 MATLABMATLAB 的的 SIMULINKSIMULINK 结构图仿真:结构图仿真:可以看到,校正后: 6 67 7. .8 87 79 99 9 s3 . 0s st tsrad /24c c2 26 6% % % dbLg6超前校正后的超前校正后的 Bode 图如下:图如下:根据理论设计的相角超前校正网络参数,在 ACCC-型自动控制理论及计 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上选择 RC 元件和运算放大器,构造实现校正网络,使 校正后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投入运行,通过实验验证系统的性能。经

11、过计 算得到:R4=10,C=0.00112u R1=2k R2=2K R3=90k C2=12U五:相角滞后校正方案五:相角滞后校正方案设计指标:静态指标:转速实现无静差调节;静差速度误差系数 35 1/s vK。动态指标:频域指标:相角裕度45 ,幅值裕度 6 dB; gL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截止频率:1 rad/s; c时域指标: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最大超调量 30 %;过渡过程时间: 1.5 %st秒建立滞后校正的系统传递函数:建立滞后校正的系统传递函数:将相角滞后校正后系统进行将相角滞后校正后系统进行 MATLABMATLAB 的的 SIMULINKSIMULINK 结构图仿真:结构图仿真

12、:由上图可以得出,滞后校正后的系统指标为: 5 52 2 s2s st tsrad /3c c % %2 2% %1滞后校正后的滞后校正后的 BodeBode 图如下:图如下:根据理论设计的相角超前校正网络参数,在 ACCC-型自动控制理论及计 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上选择 RC 元件和运算放大器,构造实现校正网络,使 校正后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投入运行,通过实验验证系统的性能。经过计 算得到:R2=1k,C2=3.3u R1=2k R2=20K C1=12U六:心得体会:六:心得体会:通过对本次的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设计,我感觉我学到许多东西,让我有不少的长进。 最明显的是让我更加熟悉了 mat

13、lab 的操作,更加明确自动控制原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作 用之大。其次它让我们懂得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在做这个次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分工 合作,在课本上找资料,然后整理资料,对校正方案共同讨论的可行性和不足的地方,再 对它进行改进,和仿真,在这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在学习或在工作中合作是很重要的。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得到了验证,事实证明我 们一定程度的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做实验的时候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由于实验室 机器的故障,有时候我们不能直接测量是要转换成另外一种方式测量的,在这个过程中我 发现我们的动手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问题不能自己直接解决,需 要请求老师的帮助,才能解决。这无疑就是我们的能力的缺乏,所以在以后的学生中,我 更加应该注意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少不了老师的殷切的指导,在此真诚的感谢老师的无私付出和帮 助,在接下的时间里,我会更好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