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何以不用魏延奇谋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5699473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2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北伐何以不用魏延奇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诸葛亮北伐何以不用魏延奇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诸葛亮北伐何以不用魏延奇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诸葛亮北伐何以不用魏延奇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诸葛亮北伐何以不用魏延奇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北伐何以不用魏延奇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诸葛亮北伐何以不用魏延的奇谋李兴斌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渲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裴松之注引 魏略?的记载,较本传为详,可以参看?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日?“闻夏侯林少,主婿也,怯而 无谋。今假延精兵 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林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 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 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 必克而 无虞,故不用延计。清姚范认为,

2、魏延献计,当在蜀建兴六年?公元!年诸葛亮初出祁山之时#。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上引本传中所说的“韩信故事”,当是指楚汉战争期间名将韩信教刘邦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攻占关中一事,但此事并不见于?史记和?汉书。不过,这与本文主旨无关,可暂且 不论。至于?魏略 中所说之“秦岭”,则系横亘于汉中与关中之间的一条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巨大 山脉。这条巨大山脉在三 国时的军事地 理 意义至为重大,为便于讨论本文所提出的问题,这里需对其作简要介 绍。矛秦岭山脉位于今陕西南部,东与伏牛山相连,西与崛 山、陇山相连,全 长% %多公里,海拨在%一&% %米左右,山势雄伟险峻,是渭水水系和嘉陵江、汉水水系的分水岭。

3、三 国时,秦岭山脉是魏、蜀之间的一条天然军事分界线,也是各 自的一道天然屏障。在秦岭之上,有数条著名的横 向谷道,可以沟通汉中与关中的联系。它们 自东向西依次是子午道、镜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其中陈仓道又名故道,诸葛亮北伐时多走此道。陈仓道与褒斜道开通较早,前者路途较为迂远但较平缓易行,后者险峻难行但较为近捷。倪骆道与子午道开通较晚,前者最早见于记载是公元 年曹爽伐蜀,后者则在西汉末年。三 国后期的几次战争,多用镜骆与子午二道。?魏略 所记之褒中,位于褒斜道南谷口外,南距今陕西汉中约& %公 里。看来,魏延是要兵分两路自率一 路为奇 兵,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南 坡 河水北岸向东,至子午 谷再折

4、向北,直捣魏之西京长安(由诸葛亮率主力为正兵,沿褒斜道向北,过秦岭后沿渭水向东,与魏延在长安至渣关一带会师。从兵法谋略角度看,魏延的建议未尝不是一条奇正并用、出奇制胜的妙计,因为当时魏之关中确实相对空虚,其主将夏侯树也确实是一个不谙兵略的纵垮庸材。但是,诸葛亮却始终历史 教学!#年第期不肯采纳魏延的这条“妙计”。这是为什么呢%照魏 延的说法,是 由于诸 葛亮胆怯。照诸葛亮自己的说法,则是因为这样做太危险 “悬危”?。对此,后人所见纷纭,多有议论,而其中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是“以攻为守”说,二是“谨慎”说。王夫之认为,诸葛亮所以不用魏延之计,是因为他从当时的特定形势出发,根本就不想冒险去进攻

5、关 中,夺占长安&他的北伐,不过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罢 了。王夫之说? 夫公 诸葛亮 ?固有全局于胸中,知魏之不可旦 夕亡,而后 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复也。其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 守耳。以攻 为守,而 不可示其意于人,故无以服魏延之心 而贻 之怨怒。他还说?秦、陇者,非长安之要 也,乃西 蜀之 门 户也。天 水、南安、安定,地险而 民强,诚收 之 以为外蔽,则 阴平在怀抱之中,魏不 能越剑阁以收 蜀 之北,复不能绕阶,文以捣蜀之西,则蜀可恐固以存,而待时以进,公之定算在此矣。公没而蜀衰,魏果由阴平以袭汉,夫乃知公之定算,名为攻而实为守计也)。王夫之不以诸葛亮“为怯”,这是他的见识处。当年,刘

6、备兵微将寡,无立 足之地,且遭“倾覆”,诸葛亮却敢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即足 以显 示出他的胆略和气概。魏延谓其“为怯”,实 在是小 人之见。不过,王夫之认为诸葛亮 不用魏延之计是由于其北伐目的仅仅是“以攻为守”,则失矣。对 此,笔者在 拙作诸葛亮北伐曹魏目的论析一文中已有详论,故不赘述。另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所以不 用魏延之计,完 全是出于“谨慎”。据说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诸葛一生唯谨慎”的话,所以,这种观点就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有的学者甚至为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而感到遗憾,大发感慨,说假若诸葛亮采纳魏延之策,第一次直指长安,一举奄有关 中,则天下震动,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旋踵西

7、归,吴人拼力北进,强 弱形 势 不是不可以易位的。只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虑多决少”,不敢用奇,丧失了这一取胜的机会+。诸葛亮到底是否应该采纳魏延的计谋,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在。在此,笔者着重想就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到底是否是出于“谨慎”,以及致使其“谨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谈点浅见。我认为,“谨慎”说是有道理的它 既合乎当 时的 实 际,也与魏略 中诸葛亮“以为此悬危”的记载相符。但是,问题在于,这种观点太过笼统。因为它并没有直接回答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诸葛亮如此“谨慎”,以至于 不敢采用魏延所献的“奇谋”。对于这个问题,以往学者们已经从各个不同角度作过探讨,并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如双方

8、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蜀国所处地理位置过于 不利、魏国人材济济未可小视、诸 葛亮本人 生性如此,等等。这些见解无疑都有 一定道理,但却都无一例外地疏忽了这样一个问题诸葛亮北伐时存在的后顾之忧。或者换句话说,诸葛亮所以如 此“谨慎”,始终不肯采用魏延 的“奇谋”,一个非常重 要的原因恐怕是因有严重的后顾之忧。需 要说明的是,诸葛亮的后顾之 忧即非来自南中,也非来自蜀汉朝廷内部。南中一带的问题,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就已经妥善解决。南中之乱平定后,南人首领孟获曾心悦诚服地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事实上 也 确是如此,终诸葛亮一生,南中地区的确没有出现过大的足以使他为 之忧虑的麻烦。至于蜀汉朝

9、廷内部,当时亦 无可忧之事。这首先是因为,其时在蜀 汉朝廷内部诸葛亮的地位十分巩 固,同时也是因为其时朝内诸大臣之 间能够团结一历史教学! #年第期致相互合作。诸葛亮是刘备临终时托孤的首席辅臣。刘备不仅对他曾有“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 自取”一类的话,而且要求刘禅兄弟父事诸葛亮.。终诸葛亮一 生,刘禅确是“事之如父”,言听计从,不存丝毫介蒂。有这样的君臣关系和政治地位,再加上自己过人的才具干略和在朝臣中的威信,诸葛亮是用不着担心朝 内有掣肘的。那么,诸葛亮的后顾之忧究竟来 自哪里呢,我认为是来自蜀汉的同盟方面吴国。吴国是蜀汉的政治、军事盟友,怎么会成为蜀汉的严重威胁和诸葛亮的忧虑所在

10、呢,我们不妨从以下 几个方面作点分析和说明。首先,从本质上看,古今国际间的一切政治、军事联盟,不过是与盟各方由于形势所迫和斗争需要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手段而已。这种同盟之能否结成,完成取决于联盟各方间的利害关系,而并非决定于他们之间有无真正的友谊和诚心。所心,孙子兵法中才有所谓“伐交”的说 法。一般情况下,当实力相仿佛的几个集团面临共同的威胁或存在共同的利益时,他们会迅速地联合起来(而这种威胁或利益 一旦消失,他们便会迅速地 内哄和 瓦解。对 于与盟者来说,他们都不希望自己的盟友变得强大起来,成为新的威胁 自己生存的敌 人。可见,这样的同盟,不过是不 同的集团势力之间的一种相互利 用罢 了(这样的

11、盟友,是绝对靠不住的。三国时的吴、蜀联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赤壁之战前,孙权与刘备的生存由于都受到了曹操的严重威胁,所以他们迅速结成了政治、军事联盟,共同御敌。然而,当曹军败退北方之后,他们便很快 发生内哄,开始争夺荆州,甚至不惜兵戎相见。但是,由于曹操仍然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来 自北方的威胁依然存在,他们最终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再次结成联盟,并在军事上采取一些配合行动,对曹魏方面进行打击。然而,即使在结/ 盟期间,吴与蜀也都不希望对方不断获胜,迅速强大起来。对吴、蜀间这种微妙的关系,曹魏方面看的十分清楚。所以,当关羽杀庞德、擒于禁,水 淹七军,大举进攻襄、樊,逼 的曹操动了迁都的念 头时,其重要

12、谋臣司 马 鳃与蒋济一齐谏道“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 愿也。可遣人劝?孙权摄其?关羽 后, 许割江南 以封权,则樊围自解。”0其次,就吴、蜀联盟的实际情况来说,蜀虽视曹操为“汉贼”,为敌人,视孙吴为盟友,并且其最终也的确是亡于曹魏之手,但事实上吴对蜀的威胁更为严重,同样是蜀的危 险敌人。比如,赤壁之战后,在刘备集团背 后捅了致命的一刀,使其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这个盟友。应当说,孙权在刘备集团背后捅的这一刀是相当狠毒的。它不仅使刘备丧失了包括关羽在内的一大批文武人材,损耗了数以万计的精兵,而 且丢掉了荆州这一至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使诸葛亮在隆中设想的两路出兵

13、伐魏的宏谋大计化为泡影。后来,夷陵之战中经孙权集团的再一次沉重打击,刘备集团的势力遂遭进一步削弱。若无诸葛亮这样的贤相弹精竭虑地努力恢复,在连遭孙权集团的两次严重打击之后,刘备集团势必从此 一撅 不振,迅速衰落下去。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蜀汉非亡 于曹魏之手,实亡 于自己的盟友孙吴之手。第三,即使蜀 在丢荆州、败夷陵的情况下主动与吴恢复了联盟关系,吴对蜀来说也仍 然是一个潜在的敌人。他们对蜀始终心怀凯觑之念,企图乘便下手。例如,当他们获悉诸葛亮病逝之时,即迅速增加巴丘方面的守军万人,名义上是“欲以为救援”,实际上是“欲以事分割”。而“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宗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

14、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日臣 以为东益巴兵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1真是心 照不宣 而又针锋相对。当蜀 国被邓艾袭破之后,吴国再一次“起兵西上”,对外托名救援,而实际上却是要袭击蜀巴东守将罗宪,企 图乘机瓜分蜀国。所以,罗 宪气愤地说“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檄其利,背盟违约。且 汉已亡,吴何得入,宁能为吴降虏 乎2”他率励将士,固守巴东,使吴兵不得西行入蜀3。不难看出,吴、蜀虽为同盟,但吴对蜀一历史教学!#年第期直都虎视耽 耽,而蜀对吴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他 们都明白对方在想什么,只是心照不 宣罢了。由此可知,吴之 于蜀,表面 上是盟友

15、,实际上是敌人,蜀必须时时提防之。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智谋之士。对于吴、蜀间这种既不能不联合又不 能毫无防备 的同盟关系,他是断不会心中无数的。如果说在关羽毁败之前,他有可能对吴国的威胁缺乏警惕 的话,那么,在遭受荆州之失和夷陵之败后,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依然如故毫无警觉的。据卢华语先生考证,诸葛亮北伐时,蜀国当有军队# 万人左右。其中留屯成都约! 万,驻汉中约( 万,驻永安约#万,驻江州(万以上,驻康降约数万,驻各郡地方部队约)万。永安即今之四川奉节,又名白帝城,时为蜀东部与吴相邻的边境重镇。赚降在今云南曲靖,时为都督府驻地,其所辖地在益州南部,面积超过蜀国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江州即今四川重

16、庆,当时是 自东向西走长江水路 入川的第二个重镇。从上引材料来看,蜀用于东部边境 防线的兵力是很可观的。自东向西入 蜀,不仅逆流难行&而且一路崇山峻岭,险关道道,蜀却在永安 和江 州两道防线上配置了达万之多的兵力。康降都督所辖系南中诸夷居住之地,且十分广阔,而蜀在那里部署的兵力仅占永安和江州的一半左右。这一现象说明,诸葛亮对来自东方的威胁是非常担忧和重视的&其所以不用魏延的“奇谋”,不仅是由于蜀、魏实力对比过于悬殊,而且也是因为存在严重的后顾之优。然而,蜀与吴毕竟存在着同盟关系。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是 不会轻易在部下面前说出一些 不利于联盟的话来的。所以,他虽对吴存有警惕,也不 可能向魏延辈道出自己的难言之隐。这是诸葛亮的谨慎之处,也是他无法向魏延解释而致其“怨怒”的根本原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诸葛亮在北伐问题上取谨慎态度,弃魏延的“奇谋”而不用,是十分正确的。反之,他如果采纳了魏延的计策,冒然进攻长安,即使一时得手,也势将很快陷于曹魏两面夹击之中。因为从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