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十七次双月论坛发言之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续)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86744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十七次双月论坛发言之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续)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十七次双月论坛发言之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续)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十七次双月论坛发言之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续)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十七次双月论坛发言之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续)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十七次双月论坛发言之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续)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十七次双月论坛发言之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十七次双月论坛发言之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续)(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十七次双月论坛发言之四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第十七次双月论坛发言之四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机制和政策 (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所长 研究员 陈小洪三、我国已明确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基本战略,但 仍然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升我国企业创新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新世纪中国工业发展的主题,是国家创新的关键,是提高中国企业及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是我国产业进入结构升级、降低技术成本的战略性措施;加快企业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需要产学官结合,企业是主体,高校及研究机构是重要的知识来源,政府的支持和政策作用重大;政府主要是营造有利创新的社会文化、法制和市场环境,加强保护知识产权

2、,支持企业提升创新的能力素质,通过规划促进重要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加大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和供给,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利用国家采购、税收、政策融资、鼓励创业投资等多种手段激励企业创新等;企业要有创新意识,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增加创新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体系等。我国政府以鼓励技术开发为重点的创新鼓励政策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陆续出台。1996 年发布的“九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提出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的方针政策,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科委分别着手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实行税费鼓励政策。1999 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3、发布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明确了加强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政策目标。2005 年底国务院发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将“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五项原则之一,提出要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2006 年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从五方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其中之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纲要还明确了产业技术发展和攻关的规划和重点,明确了激励性更强的税费等鼓励政策。2006 年公布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申了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方针,提出了

4、产业结构升级规划,2006 年 6 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鼓励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许多政策。我国企业界对国家明确要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对国家以后将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攻关中的作用及有关规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和产业升级结合的包括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装备产业发展等政策都非常支持,寄予厚望。笔者赞同企业界的评价,并且认为国家明确要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意义重大,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创新战略的重要贡献和重大方针。四、鼓励我国企业创新的有关认识和建议1抓住关键环节,进一步落实“以企业为主体”的创

5、新战略改进企业创新的基本制度环境,是使企业成为更有效的创新主体的前提和基础。改进基本制度环境的政策主要是进一步完善财产和企业制度、市场制度、资本制度、财税制度,强化保护知识产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及 “十一五”规划都已明确企业是创新主体,现在要做的是加快落实政策,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继续研究,推进解决。在国有企业地位重要的产业,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指导应增加鼓励创新的内容。基于创新问题的复杂性,需要改进考核以鼓励创新,但鼓励国有企业创新的关键之一是改进公司治理,要让国有企业董事会和高管人员与发展战略相结合,切实对创新战略的制定实施负责,还要明确国有企业在产业发展

6、和创新战略中的地位和责任。同时要采取措施让有创新能力的非国有企业得到更快发展和支持。从企业内部看,仅经营者有创新认识是不够的,还需建立有效的创新组织,才能有效激励和管理创新。在市场机制和治理机制问题初步解决后,提升组织创新能力,将成为影响企业创新效果的关键。政策部门有必要和企业界、学界合作,推广创新组织的经验和做法。加大不同政策的协调。产业政策、规制政策、反垄断政策、知识产权政策、外资政策、国有企业政策,直接政策目标和功能不同,要按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原则加强政策协调。要考虑采用包括国家直接投资在内的各种工具支持创新。进一步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规划。目前国家正在制定重要产业的产业技术政策和规划。

7、笔者认为政策完善的重要方向是,产业技术政策规划要和产业政策规划相结合。结合可有多种方式,可以国家结构调整政策方式出台,产业技术政策是综合性的政策规划的一部分,亦可以类似振兴装备产业意见、鼓励集成电路和软件发展政策那样,以专项政策规划方式出台。强调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结合的主要意义在于产业技术政策必须以产业化成功为目标,因此应和国家产业和企业发展战略结合,两类政策有内在联系,以支持实力相对偏弱的企业。要有普遍性的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亦要有重点地鼓励已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加快创新。 (1)普遍性鼓励政策的重点是帮助企业提高基本创新能力,如支持企业进行有关培训、和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用“指南” 、

8、 “白皮书” 、数据库、技术调查补贴等方式提供支持创新、提升知识产权能力的信息;(2)用各种手段,如实施专利申请和维持费减免、贴息贷款等强化对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的支持;(3)提升能力素质政策要和产业政策规划结合,并充分发挥各种专业机构的作用。支持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加快创新,我国必须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这些企业亦是有创新优势的大企业,这些企业能承担需要巨大投资、有较大风险的创新,而且可以用收购、合作等方式支持和扩大中小企业创新成果。我国的大企业相对于国外同业企业,实力、创新力、竞争力仍然偏弱,因此需要政策支持。但由于政策资源有限,支持需有重点,重点支持对象宜是机制较好、有竞争优势的国有和

9、私人企业,还应当区别产业情况,采取有所区别的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要和支持企业改革、强化竞争机制的政策结合。只要支持、重点安排能与产业技术发展规划相结合,政策失败的风险将相对较小,这亦是日韩欧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证明能够有效的做法。2建立鼓励企业创新的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在企业之间政策协调尤为重要。政策直接目标、机制、手段及法律依据有所不同的产业政策、规制政策、竞争和反垄断政策、及知识产权政策、外资政策、国有企业政策(表 4)要统筹配合,发挥协同效用。政策协调的基本原则是要有利于我国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要与产业的技术经济特性相协调,与产业及代表产品发展阶段相协调;根据产业和项目的经济和风险

10、性质选择合理的政策工具及明确相应的项目管理体系,提高政策资源效率。表 4 政策目标及特点直接目标政策机制政策手段主要法律性质产业政策改进资源配置支持产业发展诱导性政策为主财税、金融、信息、标准经济法(公法)规制政策改进资源配置促进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直接干预:进入、价格、数量规制等行政审批、申报招标经济法(公法)竞争政策促进竞争,防止知识产权滥权行政和网络干预损失赔偿行政审批、申报,经济法(公法)司法知识产权政策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利用司法裁决损失赔偿司法、赔偿财产法(私法)外资政策引导外资方向行政和诱导结合行政审批、申报经济法国有企业政策提高能力、素质改变机制股东的指导董事会和 CEO 发挥作

11、用公司法(商法)国家投资是支持我国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谓国家投资不是指一般的财政补贴,而是指以事业成功、产业成功为目标,可以资本金方式投入的投资。国家用风险投资方式支持创业公司,由于投资相对较小等原因,反对意见很少。但对竞争性产业领域国家投资,看法就不同了。有论者认为在竞争性行业、存在市场风险,国家就不应投资。笔者不赞成这种看法,认为关键在于所支持项目的特点。对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性项目,在我国企业较弱情况下,只要项目所需技术能获得或能开发,有市场,有长期动态优势和较大关联效果,财力可支持,国家可以投资。应尽可能采取国家投资和社会投资结合的方式,以强化监督、降低风险,利用社会投资机构的信息判

12、断能力。台湾对台积电的投资、中国政府对中星微的成功投资,都表明在市场条件下政府投资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进行政策协调,需要推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管理体制。必须建立职能协调、能有效运作的政府政策管理体系。这是有效制定、实施政策的组织基础。要重视解决 3 个问题:(1)产业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反垄断政策、信贷、税收等政策管理部门的协调运转;(2)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管理部门之间及其与企业关系的协调;(3)改进重大技术攻关的组织体系。应当考虑调整改组某些部门的职能,设立产业管理部门,同时承担产业发展指导和产业技术进步推进职能,促进企业较快提升创新能力。国家正在制定以产业优化为目标的技术攻关规划,要进行

13、组织创新,按“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原则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提高技术攻关的实效。3进一步明确并完善包括产业技术政策内容的产业政策产业政策,从政策形式上看,可以有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不同形式,但它应有以下特点:(1)政策的战略和基本目标明确,战略目标将明确我国产业特别是竞争力提升的目标和战略举措,基本目标主要指产业发展、结构升级目标,和企业技术发展(含能力发展)目标;(2)政策直接目标,应当以普遍性的功能性的目标为主,如以提高技术水平和企业素质的目标,同时根据情况和攻关规划相结合的瞄准性的支持政策,有支持重点:(3)政策结构及重点,根据不同产业有所不同:对制造业而言,主要目标

14、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企业技术能力,即产业技术升级将是政策重点;但制造能力尚未形成竞争力的战略性的重要产业,提升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将是共同的政策重点,必要时应有支持提升市场能力的政策;(4)政策手段综合,可以有财税、市场开发、专项等多种方式,但总的看应以激励诱导手段和普遍性的标准管理为主。目前有关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尚不够明确,笔者认为至少需要讨论两个关键问题:产业政策的经济学根据到底为何?如何防止或者减少由于政策介入带来的“政府失灵” 。从经济发展和成长理论看,产业政策能为我国企业的成长和学习争取更大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我国企业潜在的动态优势得以实现,从而奠定我国产业依靠自己力量升级的基础

15、。制定和有效执行产业政策笔者认为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但正是因为有产业发展失败的风险,才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过去我国产业政策失败主要在于政策机制设计有问题,如过多的采用行政审批制,未像日本那样主要实行激励诱导政策及严格标准管理,重视技术政策,不限制竞争,事实上,日韩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产业政策虽有问题,但总体地看有积极作用。我国产业政策成功的实例亦有不少,我国许多优秀企业所以能够成功都与国家投资、技术政策、“技术和市场捆绑” 、产业重组、高技术产业优惠税费、国内市场适当保护等综合的或专项的政策有关。4根据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内外条件,根据“市场失灵”的主要根源分类,指导促进产业发展我国需要针对不

16、同产业、不同企业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必须有合理的政策机制,针对不同产业市场失效问题的不同特点和来源,应分类设计政策。就制造业而言,应按产业和技术发展阶段分类,确定政策目标和政策组合。需要有战略性的分类指导政策。政策的战略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目标必须是战略性的,要围绕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产业、关键产品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技术规划,有步骤地支持相互关联的产业群体发展、集群创新,提升产业链、产业系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2)政策必须是战略性的,要根据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市场失效”因素制定不同的战略性对策。在涉及国家安全,主要是国际竞争的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政策重点是增加必要的投资、稳定订货、支持企业优化重组,加强和改进公司治理并对公司充分授权。在需重点发展的有重大市场风险、 “设立成本”尚未解决的重要器件、新能源及系统产品,国家应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用政府投资、协调重组、市场开发支持等多种手段予以扶持。在主体技术比较稳定、主体企业已形成基本能力的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政策应以强化激励为主,同时对需要巨大投资的创新活动及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