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素质教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682292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7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素质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评“素质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评“素质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评“素质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素质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素质教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素质教育” 张珏成 我已经从教育的作用、目的、方针、属性、社会需求等方面论证“素质教育”是一个伪命题,并指 出, “ 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概念的提出,源自于应试教育走向极端。 ”克服“应试教育”走向极端 的方法, “应该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尽量合理分配等” ,不解决教育不公问题,侈谈“素质教育” ,近 乎南辕北辙1。 就“素质教育”概念本身而言,也是不能自圆其说。 为了能够比较充分地说明问题,这里不嫌累赘,较多地引用重要参考文献的原文。 权威政策文件中论述2,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2、有纪律的、德智体 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 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 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 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

3、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 当时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推行“素质教育”时,给“素质教育”做出定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 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 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 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 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3。 这里,两个权威文件都出现概念不清、逻辑混乱。 在通常意义上,文献2所指的“国民素质”是

4、国民所具有的素质,主要是公民意识、国家利益意 识和对国家的忠诚程度以及道德修养等,包括法律意识。 “国民素质”是集合概念,并非每一个国民所 具备的素质,而是全体国民综合体现的集体素质。文献3所提到的“民族素质”同样是集合概念,但 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完全重合,因此不是同一概念。讨论“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概念是社会学 的内容,与本文无关。 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一般是个体。因此,两个权威文件都无法解释如何对中华人 民共和国全体国民,或者对整个中华民族开展素质教育的问题。考虑到文献2出台比文献3晚,可以 认为文献2使用“国民素质”概念是对文献3中“民族素质”概念的修正。因为毕竟全体

5、国民综合体 现的集体素质与个体国民的个人素质有关。 即使如此,概念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依然存在。首先因为个体国民的个人素质和个体国民素质这 两个概念也并不完全重合, 个人素质的外延远远大于个体国民素质。 其次因为个体国民素质的外延没有 明确限定。 假如不纠缠文献3所提到的“民族素质”概念本身,把它的意思看作为“个人素质”或“个体国 民素质” ,那么,文献3给出的“个人素质”或“个体国民素质”的外延包括: “受教育者的态度、能 力” 、 “德智体” 、 “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和审美” 、 “理想、道德、文化、纪律” 、 “公民”素质 等。姑且不论“德智体”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仅仅“受教育者

6、的态度、能力”就让人不知所云,不知道 这种“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具有什么态度,什么能力。此外,文献3规定的外延有些相互重叠,例如做人包括“理想、道德、文化、纪律” ,包括“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和审美” ,也包括“公民”素质。 因而,整个论述累赘啰嗦,不得要领。更有甚者,像“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 会健体和学会审美”这种外延,没有任何公认尺度,根本就无从着手开展“素质教育” 。 文献2的阐述显然比文献3更精准一些,但也是没有说明问题。把文献2的“国民素质”概念 比拟更换为“个体国民素质” ,文献2规定的“个体国民素质”的外延包括: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理想、道德、文

7、化、纪律” 、 “德智体美” 、 “科学文化与思想修养统一” 、 “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统一” 、 “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 、“远大理想与艰苦奋斗统一” 。 显然, 文献2同样存在外延相互重叠、 缺少公认尺度、论述累赘等不足。 除了概念不清、逻辑混乱问题,作为指导性政策文件,在素质方面应该界定清楚个人选择权利和社 会要求,但文献2和3没有这样做,也就是说,和声称的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相违背。这是指导性

8、政策文 件不应有的错误。 指导性政策文件可以根据法律规定权利,按照“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对国民个人素质中的社会属 性部分做出规定和要求,但不应规定属于个人权利的部分。对于个人有权利选择的素质,政策文件可以 提出希望,可以提倡,但不能要求,因为这样做,违背宪法。 因为部分不等于整体,个体国民素质不等同于国民素质。 譬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理想以及“四个统一”等都属于个人权利。一部分人没有创新精神, 既不妨碍他们做合格的国民,也不影响整个国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事实上,也没有全体国民都具 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能。 在文献2和3所涉及到的素质外延中, 应该提出要求的只有劳动、 道德、 纪

9、律和服务祖国人民等。 即使如此,众所周知,劳动有分工,道德不能硬性规定,纪律从属具体的团体,只有法律才是全体国民 的行为规范。这就是说,文献2和3讲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只有法律意识和服务祖国人民才是真正 与“国民素质”有关的个人素质,道德修养虽影响国民素质,但因为具有较多的约定俗成,有较多个人 选择权利的成分,因此只能提倡。 文献2和3所以出现如此严重的荒谬,有两个根本原因。 首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国民的个人权利。 当然,在中国忽视国民个人权利有历史、文化、政治和传统等多种因素。但是,在教育方面忽视国 民个人权利,对于有孔子这样伟大教育家的国度,却是一种讽刺。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有自学成才、无

10、师自通的说法,有因材施教的说法,也有朽木不可雕、强 按牛头不吃草的说法。 如果从教育角度,将个人成长过程的主客观因素加以归类,则主观因素就是个人的自我教育,客观 因素则包括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显然,个人成长主要取决于自我的总结经验教训,学校教育、家庭教 育和社会教育通过自我教育发挥作用。正因为这个原因,文献2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 但是,文献2没有清楚界定个人可选择的素质和社会要求个人应具备的素质。个人可选择的素质 是主观意愿, 社会要求的个人素质通过法律等社会规范体现。 这说明有关当局根本没有搞清楚素质的含 义,是第二个原因。 个人素质

11、和材料的性质一样,是内在的事物。材质可以同一要求,因为它们是被动的,被加工、制 造、生产的。所以,可以是“百炼钢成绕指柔” 。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个人的全部素质就体现 了这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张三之所以是张三,是因为张三所有的特质。社会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每 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或者说是素质。 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具备全部素质; 全体国民不可能具备同样素质; 所有国家不可能具备相同的国民 素质。 因此, 即使提出 “素质教育” , 也必须清楚界定个人可选择的素质和社会要求个人应具备的素质, 明确哪些个人素质属于或者影响国民素质,哪些个人素质属于个人选择权利的范围。 自从国家当局提出“素质教

12、育”以后,整个社会一度甚嚣尘上,既有若干素质教育杂志,如素质 教育 西部素质教育 中国素质教育研究 ,也有网络站点,如国家素质教育网。 素质教育至少有 三个品种,其国内刊号 CN11-4350/G4 和国际刊号 ISSN1005-4197 相同,但地址、网站和编辑部不同。 第一个网站是 http:/ 在北京, 但没有详细地址; 第二个有编辑部详细地址, 在湖南, 自称素质教育杂志湖南编辑部,网站是 http:/www.hnsz.org/;第三个也有编辑部详细地址,也在北 京, 网站是 http:/ 这样不厌其烦地介绍, 是想说明 “素质教育” 的炒作热度。 顺便说明, 第二个品种自己说明,杂志

13、社的地址在北京,与第三个品种一样。 暂且不论素质教育各品种的真伪,管窥一下细节,或许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所帮助。 第一个品种的栏目设置为: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管理、师资建设、教育研究、探索争鸣、素 质教育、专题研究、高教论坛、基础教育、人物专访、学术前沿、精彩案例、教学方法、经验交流、教 师随笔、德育教育等4。 第二个品种的征稿范围为:素质教育研究、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校本教研和教育管理论坛、教学 方法和学习方法研究、和谐教育探索、教学反思和教学经验体会、优质课堂、课件、学生习作等5。 第三个品种的栏目设置为:理论研究、新课程改革与发展、教材与教法、素质教育、德育探索、教 学研究、学术前

14、沿、班主任工作等6。 上述栏目内容中是否和“素质教育”有关已经不言自明,由此可见所谓“素质教育”之一斑。 国家素质教育网极其牵强地说明所谓“素质教育”的立论依据,号称有哲学、系统科学、心理学、 人才学、未来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基础7。姑且不说,无论从任何学科论证“素质教育”这个概念,都会是长篇大论,绝非一篇数百字短文所能说透。仅仅上述逻辑问题,即已不能自圆其说。 正因为“素质教育”本身是虚构概念,是一个伪命题,因此在推行中必然矛盾百出,困难重重。 此外,除当局提到的“素质教育”外延,也有人提出, “素质教育”包括“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 社会公德、世界观与人生观、劳动观念、终生学习、审美观

15、念与能力”等8。甚至有人认为, “教会大学生谈恋爱也是素质教育”9。如果“素质教育”包容万象、兼收并蓄,恐怕已经是“完人教育”了。 有人将素质教育定义为: “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 特征的教育。10”不知道这样一种教育活动如何组织?有哪些教学内容和环节?学生的基本素质如何确定?人的智慧潜能是什么事物?如何开发?人的健全个性又是什么事物?又怎么形成?如此轻易地 对所谓“素质教育”进行定义,也是贻笑大方。 一种素质教育杂志认为,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

16、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11”模式是一个已经滥觞的词语,但一直没有明确的词语释义。模式的一般意思是规范的样式。引申以后,模式可以指样板、 典型、定型的运行流程、确定的方式等。不知文献10所称教育模式是样板还是定型流程,或者是教育 活动方式,抑或其他意思。根据下文看,应该是教育活动方式。那么, “素质教育”的方式应该已经明 确,包括内容、流程。可事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 “素质教育”的“成果”也没有在我国的国民素质 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2012 年有人抱怨“实施素质教育为什么这么难”,并分析其中原因12,13。我认为文献12,13所做分析,如同隔靴搔痒,完全不着边际。如果认真阅读文献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