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结构性增长及其发展水平的系统分析与评估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679741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国力结构性增长及其发展水平的系统分析与评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综合国力结构性增长及其发展水平的系统分析与评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综合国力结构性增长及其发展水平的系统分析与评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综合国力结构性增长及其发展水平的系统分析与评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综合国力结构性增长及其发展水平的系统分析与评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国力结构性增长及其发展水平的系统分析与评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合国力结构性增长及其发展 水平的系统分析与评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发展 研究室 冯江源 提要 随着高科技对世界经济、 政治的全面渗透, 国内外现今研究综合国力的一些传统模式与方法, 已日益同时代发展不相合拍, 尤其在综合国力的增长方式及评估、 预测途径上明显表现出一系列偏差和贻误, 需要重新探讨综合国力结构功能及其运作机制的当代演进对于各国力 量对比乃至整个国际关系转换带来的深刻变革与影响。 关键词 综合国力 结构性增长 系统分析与评估未来几十年世界将进入高科技时代。当今绝大多数 国家对 90 年代的后续几年乃至下世纪初这一时期, 都莫不寄予重望。 不仅发达国家正积极调整经济结构, 大力推进

2、高科技产业, 而且众多发展中国家亦期望参与高科技行列, 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以便在世界综合国力 的激烈竞争中能够赢得对本国较为有利的条件和位势。所谓综合国力, 归根结底, 其核心就是以高科技为导向的全面科技实力。随着高科技对各国经济、 政治的加紧渗 透, 不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原有的在自然物产、 人文地理、 政治地缘和劳动力方面的传统优势已在渐次跌落,代之而起的是以经济为基础、 科技为主导的多种能动要素有机组合的协同国力结构。 在综合国力研究中, 二次大 战以前, 西方国家看重的大都为人口数量、 领土面积以及军事实力等要素。及至 70 年代, 虽然经济要素开始受到重视, 但由于当时科

3、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像今天这 样突出, 所以还未能列为整个综合国力的重点。80 年代以来, 科技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变得一天比一天深刻和强烈, 由此才促使一些国家不能不考虑科技因素在综合国力构成中占有的地位、 所起的作用及 采取何种方法对其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和预测。值得指出的是, 关于科技要素同综合国力的种种关系,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固然从概括、 涵义上做过某些框定, 而真正深入、 扎实的要素结构研究和量化理论分析却未曾太多涉足。面对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对当前国际格局的猛烈冲击和巨大推动, 利用定性定量集成手段, 全方位地探讨高科技与综合国力的协同共适发展, 确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现

4、 今的综合国力研究无论在科技方面, 还是在经济及其他领域, 都存在着大量与现实情况乃至形势发展不相符合的偏差和失误, 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 从综合国力的发展 目标和战略看, 世界经济在近十几年已逐步从以产值增长为主转变为以社会经济的质量增进为主, 长时期内各国综合国力研究总习惯把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当作衡量国家进步与强盛的头等指标, 这显然不大合理, 需要重新界定国家力量发展指标的构成体系; 第二, 现有综合国力理论并列要素过于庞杂, 往往主次混淆, 特别是层次结构的有序性和相互关联梯度显得松散不严, 难以 突出科技力其中包括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高势能和强辐射作用, 需要较准确地把握综合

5、国力中各要素的比例关系及其组合方式; 第三, 当前, 高科技正日益成为各国国力竞争的主攻目标, 但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对国力增 长的推动作用并不呈线性单向递进, 在其实际运作中必然体现科技与经济、 资源、 生态、 文化、 社会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机制。 就本质上说, 综合国力增长其实完全是一种结 构递变的动态累积, 而如今资源衰减、 生态失衡引起全球人类生存危机的逆向趋势竟未从综合国力任何要素的变更和重组中得到反映。根据综合国力的系统结构及其增长规律, 其定量指标体系除了应显示以经济、 科技要素为 主的正向测度外, 同样还需包括资源转换和生态控制等多种相关性量值。 直到目前, 经济和科技与综合国力

6、增长的结构互动研究始终都是个未被充分认识的领域。客观 地看, 如果不了解以经济为基础、 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各要素结构配置关系及其实际测算方法, 那么对一个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则势必会造成重大影响,无疑也会降低该国社会经济预测的可检验效果。 综合国力的要素结构历来分布于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两大领域。这样, 对其进行分析和预测, 就必须在明确9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7 年第 4 期 专 题 综 论系统及其内在关系前提下, 使用恰当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从系统整体与各个部分、 各种要素的深刻关联, 全面弄清综合国力在运行过程中的功能、 机制与规律。 综合国力的系统性、 整体性和层次性特征, 决

7、定了研究综合国力的方 法也势必要体现系统分析的原则。系统分析的着眼点一般都放在宏观层次、 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三个等级, 有时又称作宏观系统、 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 宏观系统的研究往往是把所研究的事物、 现象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 或 者是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 将其从周围系统中划分出来, 从而开展定性、 定量的分析。中观系统的研究则是基于宏观系统的分析框架, 鉴定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要时逐级递阶。 每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都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 通常来说, 这种组成均为非线性耦合。而关于子系统的种种具体分析便属于微观系统研究。人们进行宏观系统的研究, 总是首先提出问题, 并加以系统的合

8、乎 逻辑的叙述, 在此基础上再恰当地划定问题的范围和边界条件, 同时确定目标, 明确要求。其次是对系统内的要素及其构成进行周密考察, 搜集定性、 定量资料, 决定分析方法。 再次是通过分析运算和方案设计, 直至利用各种 相关模型, 积极提出解答设想。其四是检验所提供的解答, 用测验或试验方法来鉴定已经获得的初步结论。 其五是解答问题, 即利用模型进行预测, 做出判断, 从而得到 决策过程所需要的种种理论依据, 以便为决策实施服务。上述各个步骤, 其实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方法, 特别是针对不同对象所使用的因素分析、 总体分析、 成因分析、 相关分析、 聚类分析、 加权分析等, 往往总贯穿于一些具体环

9、 节。 即使是研究模型, 也绝不能企图通过某种单一的选择而解决多项问题。在这里, 经常用到的模型便有网络模型、 辨识模型、 解释结构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和仿真模 型等, 而系统分析正是借助于模型的推理、 计算, 才一步步做出接近现实的描述与评估。至于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的研究, 除了以上步骤外, 其各层次间的相互渗透、 交叉与圈层递进, 即又得采取更为精确、 随机的处理办法。 近几十年来, 在综合国力宏观系统的研究中, 虽然正在避免一种过于倚重资源和军事实力的偏向, 但另一新的缺陷却仍在造成严重迷误。这种缺陷就是人们在衡量 一国发展水平和能力 时, 总习惯用经济的表面产值来划分, 把不同国家分

10、为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事实表明, 仅仅以经济作为标准衡量一国的发展, 很容易发生迷惘和弊端, 如造成资源短缺、 生态失调及社会 伦理跌落等。因为综合国力是其各要素紧密耦合的大系统, 必须强调多侧面、 多目标、 多因素的综合发展, 所以发展是把经济、 科技、 社会、 政治、 文化、 道德、 精神等融归为 一体的统合, 也可以说包括着自然运动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而在任何一国的发展中, 教育又往往居于核心地位, 教育必须同步或者超前于经济, 更确切地说, 经济的 发展只有同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合理搭配与统一, 才会卓有成效。 在某种意义上, 应当使经济切实适应于教育的可能性和要求

11、, 而不能在经济社会计划制订之后再来安排教育发展。 从经济系统指标本身来看, 一国的经济发展 并不能仅仅归结为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国内生产总值, 更不能仅仅归结为金融货币拥有量。经济的发展就经济范围分析, 也照样是个涵括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 比如生 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相互作用, 单一的发展同综合的发展的关系, 大起大落的发展与持续协调的发展的比较等。经济发展除了要依靠教育、 科技、 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条件, 而且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样存在一种消长制 约的关系。 即使拿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来说, 依然要考虑由于历史和现实造成的可比性与不可比性、 数量与质量、 速度与效益及种种计算口径

12、等。因此, 无论国民生产总值, 还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都带有很大的迷惑 性, 容易掩盖财产和收入极端不公的现实, 难以充分反映一个国家诸多方面总体发展的能力。与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的社会发展, 过去的理论曾一直认为只要经济富强, 就 能带动社会进步。根据近几年的研究结果却发现了一种新的情况, 即某些非常富有的国家在社会发展方面竟远远落在别国后面, 说明单一的经济实力并不能代表一国的社会发达程度。所以, 对于综合国力宏观系统的研究, 一定要立足于多目标、 深层次的交叉分析, 运用多维全息的思维模式, 力求摸索到事物内在、 客观的运动规律。在综合国力系统中, 从宏观层次向中观层次、 微观层 次的逐步

13、深入研究, 就更得要涉及多个自高维到低阶的变量因素。 这些变量因素大都自成体系, 并按照一定的功能和机制进行运作, 相互产生约束与影响。 所谓宏观层次的研究, 当然是指整个社会或全国范围的分析, 象一国经 济、 社会、 科技等领域的总体发展即属于此项内容。而中观层次则指的是宏观层次下的亚系统, 如经济系统中的工业、 农业、 能源、 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 内外贸及财政金 融保险等产业部门, 科技系统中的一般科技、 高科技及与二者相关的机械、 电子、 通信、 仪表、 生物、 新材料、 新能源和空间海洋开发等知识行业。 微观层次是指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研究单位, 如企业、 大学、 科研院所的各种实际

14、业 务。 综合国力的宏观系统与中观系统、 微观系统的联系十分密切。这种联系寻常都通称为系统的组织秩序。拿科10专 题 综 论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7 年第 4 期技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来说, 用全息律研究科技转化为 生产力的过程, 其实就是从系统角度分析某一单项技术向具体生产过程转化的微观过程或某一组合技术群体向某一行业生产转化的中观过程与科技( 硬科技和软科技) 作为整体系统向经济系统转化的宏观过程及其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从本质上看, 每一微观转化过程或中观转化过程, 都会向外全方位地辐射转化过程每一环节的信息,即全方位地作用于宏观转化过程, 同时其本身又受到宏 观转化过程的影响。 因此,

15、 着眼经济、 科技、 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 建立微观、 中观、 宏观系统过程相互促进的和谐机制, 的确是加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过程的根本要害。 这 三大转化过程如果细加分析, 则可以说微观与中观的转化过程是宏观过程的反映, 是宏观过程中条件、 政策、 体制、 法规的显化和凝聚。微观、 中观转化过程及其特性无疑是宏观转化在具体、 单项或者组合技术转化过程中的 嵌化。 以上三大系统既然能相互转化, 说明总存在有异质或同质的共构趋势。 在这当中, 尤其是高科技的融合同化作用已经最为明显。 微观转化的目的, 通常都是要使宏观转化过程中科技、 经济及其他要素的发展在系统内达到 同步增进的有序状态。 一旦旧

16、的有序状态被打破, 便又会发生新的微观转化过程, 使得宏观转化过程重新组合与归序, 如此反复, 推动经济、 社会乃至一国国力不断达到 更高水平。 正因为这些原因, 当今许多国家才十分重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在宏观系统特别注意科技、 经济、 社会的综合效益, 侧重在战略思想、 组织体制、 资源配置、 经营决策和管理方法上下大功夫。 而在微观系统, 又相当抓 紧产学研、 科工贸结合, 并积极建立科学工业园、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企业技术经济活动的接口方面创造了一系列新型管理理论与方法, 如价值工程、 全面质量管 理、 技术评价、 决策支持系统、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等, 有效地推进了整个社会经济、 科技能力的提高。 由此不难看出, 综合国力的系统分析不单是要善于掌握基本的定性、定量手段, 而且在其要素指标体系的界定中同样必须清 楚地鉴别复杂多变的层次结构。由于由众多指标构成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各指标间的关系错综交织, 直观的常规分析极容易造成混乱, 特别对新形势下科技如何促进经 济增长, 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