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无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8884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无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北省无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北省无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北省无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北省无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无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无极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6-2017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学年第二学期高一 6 6 月月考语文试题月月考语文试题第第 I I 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提到“工匠精神” ,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 “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 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 99%到 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

2、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 1759 年完工的“哈氏 4 号”航海钟,64 天只慢了 5 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 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相

3、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 “法自然以为师” ,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 ,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

4、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2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 ,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对应于现代语境, “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1. 下列关

5、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B. 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 “法自然以为师”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于自然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C. 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D. 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 ,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2. 下列理

6、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经中的“切” “磋” “琢” “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加工,而周礼考工记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作品。B. 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美、卓越和典雅,因为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C. 改革开放以来, “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D. 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优质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3. 根据原

7、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细活,但也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一致的。B. 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致认可,所以,在这些国家, “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C. “哈氏 4 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高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著3称,两者的差异体现了西方和东方“工匠精神”的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D. “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只要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

8、它就不会消失。【答案】1. C 2. B 3. B【解析】1. 试题分析:C 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说法有误,原文的表述是“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 。2. 试题分析:B“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原因分析错误,正确是原因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3. 试题分析:C“两者的差异正是西方和东方对工匠精神的不同理解造成的”理解错误,两者的差异主要是“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 ,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而东方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阿庆基“造反”芬兰本蒂韩

9、佩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到奇怪,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

10、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4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

11、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

12、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

13、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又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B. “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5C. 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表明了作者批判警察欺软怕硬、玩忽职守、能力低下的情感态度。D.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5. 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

14、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 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答案】4. B 5. 在作者的笔下,这条板凳就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他普普通通、本本分分。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有利于凸显主题在荒诞的社会中不能做生活的旁观者。 6. 小说中阿庆基开始坐在板凳上休息时,内心是平静的。对工人的罢工游行他有些理解,但更乐于作一个观望者。警察的枪声让老人惊呆,他觉得这不应该。当老人被警察毒打抓捕时,他感到愤怒和困惑。当最终老人被认定有罪,无法摆脱时,老人终于觉醒,生活中不应做一个旁观者。【解析】4. 试题

15、分析:A、 “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原文无依据。C、作者的情感不在于“批判警察欺软怕硬,玩忽职守,能力低下” ,是要以嘲讽警察不能分辨造成的误断而把阿庆基由一个旁观者拉入事件中来。D 没有对主人公的语言描写。5.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特殊的意义“是阿庆基这个老实人的象征” ,然后从结构和主旨的角度分析作用“与后文被捕的情节形成强烈反差” “有利于凸显主题”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

16、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6. 试题分析:注意心理的变化“平静观望惊呆怒和困惑觉醒”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6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 ”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