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陆楠第一次计算机网络作业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7760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大学陆楠第一次计算机网络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深圳大学陆楠第一次计算机网络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深圳大学陆楠第一次计算机网络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圳大学陆楠第一次计算机网络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大学陆楠第一次计算机网络作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若信息为 7 位,要构成能纠正一位错的海明码,则至少要加上多少位冗余位?并写出其 监督关系式。 由 2r=k+r+1,信息位为 k 位,增加 r 位冗余位,k=7,带入则有 r=4. 则其监督关系式为 S=a7a6a5a4a3a2a1a0 2若生成多项式为 x3+1 信息位多项式为 x6+x4+1,则 CRC 的冗余多项式是什么? K(x)= x6+x4+1,即信息位为 1010001,G(x)= x3+1,生成码为 1001,r=3,则有 x3*K(x) =x9+x7+x3,对应代码为 1010001000,与生成码相除得余数为 010,故对应冗余多项式为 R(x)=x. 3已知循环冗余

2、码的生成多项式 G(x)=x5+x4+x+1,若接收方收到的码字 1010110001101,问传输中是否有差错。 接受码字为 1010110001101,生成码字为 110011。两者相除得余数为 1,当余数为 0 时接 受码字才正确,所以此传输中有差错。 4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三种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电路交换是一种直接的交换方式,既可以是物理链路也可以使逻辑链路。这条链路是由节 点内部电路对节点间传输路径经过适当选择,连接完成的,由多个节点和多条节点间的传 输路径组成的链路。其通讯包括三个阶段:电路建立,数据传输,电路拆除。 由于电路交换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

3、立一条被双方独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双方 之间的交换设备和链路逐段连接而成) ,因而有以下特点。(1) 呼叫建立时间长,且存在呼 损。(2) 电路连通后提供给用户的是“透明通路” 。 (3) 适用于实时大批量连续的数据传输。 (4) 线路利用率低。 报文交换 在报文交换网中,网络节点通常为一台专用计算机,它有足够的存储,以便在报 文进入时进行缓冲存储。节点接受一个报文后,报文暂存放在节点的存储设备之中,等输 出线路空闲时,再根据报文中附近的目的地址转发到下一个合适的节点,如此往复,直到 报文到达目的站。每一个报文由传输的数据和报头组成。报文交换具有下列特征:(1) 源 站和目的站在通信时不需要建

4、立一条专用的通路,因此不需要中间的节点空闲。 (2)与电 路交换想必,报文交换没有建立线路和拆除线路所需要的等待和时延。 (3)线路利用率高。 (4)要求节点具备足够的报文数据存放能力,一般节点由微机或小型机担当。 (5)数据传 输的可靠性高,每个节点在存储转发中都进行检错,纠错等差错控制。 分组交换即包交换,属于“存储/转发”交换方式,不以报文为单位进行交换,传输,而是 以更短的,标准的“报文分组”作为单位进行交换传输。每个分组包包含数据和呼叫控制 信号,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转接。可采用两种方式: 数据报传输:发送方将报文分成一个个小的分组,分别将他们发送出去,在接收方再进行 重组。 虚电路

5、方式:虚电路:两个用户的终端设备在考试互相发送和接收数据之前,需要通过网 络建立逻辑上的连接。虚电路分组交换方式中,所有分组沿着虚电路传输,存在一个虚呼 叫建立阶段和拆除阶段,不用专用线路,选定了特定的路径进行传输,分组所途径的所有 节点都对这些分组进行存储/转发,这是与电路交换的实质上的区别。优点是分组传输时延 短,不容易产生数据分组丢失;缺点是对网络依赖性大。数据报的有点事对于短报文数据 率传输率比较高,对网络故障的适应能力强,缺点是时延大。 5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 x(bit) 。从源站到目的站共 经过 k 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 d(s),数据率为

6、b(b/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 间为 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 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 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电路交换的时延为 t1=s+x/b+kd分组交换的实验为 t2=x/b+(k-1)*p/b+kd。依题意即 t1t2 应有(k-1)*p/bs 时,分组交换的 时延比电路交换的小。 6信道速率为 4kb/s。采用停止等待协议。传播时延 tp20ms。确认帧长度和处理时间均 可忽略。问帧长为多少才能使信道利用率达到至少 50? tf=lf/c(s),tf 为一个数据帧的发送时间,lf 为数据正常度,c=4kb/s,

7、由于确认帧长度和处理时间均忽略,故 tout=2tp=40ms. 信道利用率=tf/(tf+tout),依题意代入数据计算可得,lf=160bit 7在连续 ARQ 协议中,设编号用 3 bit,而发送窗口 WT8。试找出一种情况,使得在此 情况下协议不能正确工作。 在连续 ARQ 协议中,接收窗口的大小为 1,即应有发送窗口的大小的最大值为 WT=23- 1 发送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接收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答:在连续 ARQ 协议中,如果编号用 3 比特,发送窗口 WT=8。那么,当取 W

8、R=1,且发 送方发出的所有数据帧均被接收方正常收下,但接收方回送的肯定应答帧均不能正常达到 发送方时,由发送方在超时后重发的所有数据帧都将被接收方视为新的数据帧。从而导致 协议不能正确的工作。 而当 WT=7 时,WR=1, 发送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接收端:0 1 2 3 4 5 6 7 0 1 2 3 4 5 6 7 0 就算出现上述情况的重传也不会被接收窗口接受,而是被丢弃。就不会出现差错。 8100 个站分布在 4km 长的总线上。协议采用 CSMA/CD。总线速率为 5Mb/s,帧的平均 长度为 1000bit。试估算每个站每秒钟发

9、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传播时延为 5s/km。 每一帧传播的最小时间为Tmin=Tf+2*Nr Nr=(1-A)/A, A 是某个站发送成功的概率 Amax=1-1/N(N-1),N=100,带入计算则有 Amax=0.369=4*5s/km=20s=0.02ms Tf=lf/c=1000bit/5Mb/s=1000/5000000=0.2ms 则有 Tmin=0.288ms 故总线上每秒钟发送成功的帧数为 1/Tmin=3472,则有每个站每秒钟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 值为 3400/100=34. 9在以下的条件下,分别重新计算上题,并解释所得结果。 (参考答案) (1)总线长度减小到 lk

10、m。(2)总线速率加倍。(3)帧长变为 10000bit。 同理计算可得 (1)每个站每秒种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45 总线长度减小,端到端时延就减小,以时间为单位的信道长度与帧长的比也减小,信道给比 特填充得更满,信道利用率更高,所以每站每秒发送的帧更多。 (2)每个站每秒种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53总线速度加倍,以时间为单位的信道长度与帧长的比也加倍,信道利用率 减小(但仍比原来的 1/2 大) ,所以最终每站每秒发送的帧比原来多。 同理计算可得(3)每个站每秒种发送的平均帧数的最大值=4.8帧长加长 10 倍,信道利用率增加,每秒在信道上传输的比特增加(但没有 10 倍) ,所以 最终每站每秒发送的帧比原来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