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解构智慧城市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677103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方位解构智慧城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全方位解构智慧城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全方位解构智慧城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方位解构智慧城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方位解构智慧城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 共 3 页 中国计算机报/2012 年/3 月/12 日/第 012 版 行业与应用 从概念模型、技术实现、建设策略到评价指标 全方位解构“智慧城市”全方位解构“智慧城市”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李存国 自概念自出现以来, “智慧城市”已经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浪潮,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和 实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现代城市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城市的“智慧” 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 ,28 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很多地区将“智慧城市”纳入了“十二五”规划。其中:北京市全面开展“智慧北京”顶层设计, 发布智慧北京行动纲要(2011

2、2015 年) (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 设 20112013 年行动计划 ;武汉市开展“智慧城市”概念设计,以及总体规划与设计;深圳市 从科技、人文、生态三个方面打造新时期“智慧城市” ;无锡市经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传感网创 新示范区,发布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 ;宁波市出台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 市行动纲要(20112015) ;广州市规划用五年时间,建设亚太“智慧城市” 同时,国内外一些公司和专家对“智慧城市”提出了认识和见解。普遍认为, “智慧城市” 的建设要更加智慧地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获取城市运行状态,促进政府、公众、企业的协调 运行,为人类创造更美

3、好的城市生活。 城市信息化进程中, “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通过信息化顶层设计,梳理、归 类相关内容,进行集约化、系统化建设,及时获取城市运行状态信息。第二,对各类相关信息进 行聚类、关联、深入挖掘、多维度融合,服务于城市运行的相关参与者。第三,加工利用所获取 信息,影响城市运行相关参与者的意识和活动,促进城市运行要素与参与者的和谐高效运行,形 成闭环控制,达成城市运行最佳状态。 五项操作原则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应对城市化现状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外经验 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建设。 首先, “智慧城市”要注重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挑战和矛盾。既包括环境污染、

4、能源 短缺、通货膨胀压力、交通拥堵、流动人口治安等城市化面临的普遍问题,也包括进一步防范和 化解社会矛盾、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立可持续发展环境(信用、知识产权等) 等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第二, “智慧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经济和产业 发展、旅游、文化积淀等。 “智慧城市”要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普遍性和差异性,从城市 概况、城市功能定位以及城市发展规划入手,分析城市竞争力、驱动力,分析信息化手段可以提 升的点线面。 第三,政府主导。 “智慧城市”是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相融合交 汇的产物,是各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5、 “智慧城市”涉及政府、企业、公众、公共基础设 施等城市运行各要素。将“智慧城市”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并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和机制保障, 可以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工作开展。 第四, “智慧城市”建设不单靠技术,更重要的是体制机制、规则制度来建设。需要根据城 市科学运行的需求,进行制度创新,调整优化业务流程,规则固化技术实现,形成长效机制。条第 2 页 共 3 页 件成熟的城市可以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促进条例,上升到法规层面,规 范工程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基础支撑体系、标准与安全、监督管理等内容,确保“智 慧城市”建设成果用起来,让政府、公

6、众、企业享受到便捷服务。 第五, “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完整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智慧城市”作为一项长期复杂工 程,必须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效果。此外“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通过 绩效考核评价进行改进完善、激励促进。从文化软实力、科技创新能力、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 争力、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环境宜居水平、民主发展健全水平等六个维度建立评价体系,对 “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并形成反馈,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2N41” 概念模型 经过对城市运行基本要素的初步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智慧城市”应形成“2N41” 概 念模型。 “2”是指“智慧城市”建设的硬设施和软

7、环境,硬设施包括遍布各处的各类感知设备、 云计算基础设施、移动终端以及各类便民信息服务终端等;软环境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工 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创新人才培养等。 “N”是指多个行业和领域智慧应用,包括交通、人口、农 业、环保、民生等,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 “4”是指“智慧城市”的 4 个目标,包括市民幸 福生活、城市科学管理、企业创新发展、社会和谐运行。 “1”是指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达到 城市运行最佳状态。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服务和多维融合是“智慧城市”的主要技术手段。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部署传感器、视频监控设备、卫星定位终端和射频识别读写设备,实现城 市诸要素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通

8、过传感网络及时获取并安全传输各类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化识 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云计算技术是通过基础设施云服务、平台云服务和应用软件云服务,实现信息化的统筹、集 约建设。 移动服务技术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政府、公众和企业提供按需 无局限服务。 多维融合技术是对基础数据、 综合数据、 主题共享数据和实时感知数据等进行深度融合加工, 围绕某项专题或某个领域,为政府、公众和企业提供融合化、关联性信息。对象多样化 “智慧城市”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对人、车、路、城市设施、危险源等城市运行要素进行实 时感知、智能识别,实现物物相连,实时获取城市运行过程各类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

9、整合和 多维融合。宏观、中观和微观信息相结合,分析和挖掘信息关联,面向各级领导、政务工作人员、 社会公众和企业等各相关服务对象,提供按需服务,形成反馈协调运行机制,实现城市运行诸要 素与参与者和谐、高效的协作,达成城市运行最佳状态。 面向党委和政府领导,要以仪表盘、指示灯等方式,使其“所需即所得”地看到各类决策服 务信息,包括城市运行全景视图和专题关联视图等,并可以通过宏观信息进一步看到中观、微观 信息。 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要通过信息亭、智能移动终端、信息板、互联网网站、数字电视等多 种渠道,使其看到相关联服务信息,实时享受便捷、个性化服务。 面向政府工作人员,要以图表、空间图层、街景等信息

10、展现形式,进行实时化、精细化业务 监管和超前预警预测,实现“信息随时看,监管及时做” 。 建设策略的四项建议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协调等层面, 都面临很多挑战,尤其是一些对政府工作流程和百姓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建设策略重点包括: 1.首先进行顶层设计。在国家政策法规和发展战略指导下,在充分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分析城市发展各相关要素,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顶层设计,关注 持续发展的框架、标准和智慧体现等。 第 3 页 共 3 页 2.加强统筹管理和服务。基于城市统一的基础支撑体系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包括统筹的 数据获取

11、、存储、管理和整合服务,信息承载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以及基础性、通用性应用支撑 和系统建设等,确保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避免重复和浪费。 3.试点先行、绩效总结后再稳步推进。在城市管理、公众服务重点和热点领域进行试点示范, 总结归纳建设和管理经验,探索建设、运行、管理和推广模式,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保障措施, 通过示范的带动引领效应,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各项工程延伸覆盖。 4.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确保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投资建设运营模式, 鼓励社会投资运营新业态。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过程,评价“智慧城市”的指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决策和应急能力。这主要

12、体现在面向领导的决策信息服务、综合和专项应急指挥等方 面, “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领导获取的信息更加直观、全面、有效、实时,决策更加 科学、指挥更加及时有效。 第二,城市运行综合能力。这主要包括智能交通、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市政市 容、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方面,城市管理各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城市运行状态信息,支持业 务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以及对公众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的服务。 第三,经济活力与产业竞争力。这主要包括工业运行、绿色农业、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科 技创新、信息产业、节能减排、旅游、信用等方面,经济发展各主管部门以更加智慧的手段,加 快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营造可持续的、健

13、康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四,市民素质与生活幸福指数。这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养 老、社区安防等方面,面向针对关乎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切实保障 和改善民生。 第五,信息化统筹管理与服务能力。这主要包括基础支撑平台、基础和共享信息资源、基础 网络和计算存储设施、信息服务门户,以及容灾备份等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统筹管理能力。没 有信息化的统筹管理,就无法实现信息的及时获取和互联互通、业务的协同运行。 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加强统筹基础和共性建 设,智能感知,全面物联,通过实时获取信息并整合融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创造更美 好的城市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