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67407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古 2011 年第 7期? 本刊专稿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 吐鲁番学研究院龟兹研究院关键词: 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壁画佛教KEY WORDS: XinjiangShanshan (Piqan) CountyT uyoqGrottoesMuralsBuddhismABSTRACT: In 2010, excavation was conducted to the T uyoqGrottoes located in Shanshan ( Piqan)County, Xinjiang. T he excavation uncovered about

2、2500 sqm in total, from which remains of over 50grottoes and attached architectures and oneground level Buddhist temple were recovered. In the re - mains, about 200 sqm of murals were unearthed, as well as large amounts of fragments of manuscripts,silkpaintings and wooden implements. T he caves of t

3、he T uyoqGrottoes were arranged as mult- i storiedclusters centered by chaityas around which viharas, meditation caves and caves with other functions wereopened. T he two new-recovered chaityas would be opened around the fifth century and belonged to theEarly Phase of T uyoq Grottoes. T he excavatio

4、n to T uyoq Grottoes provided precious materials for theresearches on the ancient Buddhist cave temples 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s of the T urfan area.图一遗址位置示意图一、 遗址概况吐峪沟石窟位于新疆东部吐鲁番鄯善 县吐峪沟乡麻扎村,地处火焰山东段腹地,南邻洋海坎, 北通苏贝希, 自古以来即为连通火焰山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 图一) 。 百余 座洞窟连续分布在吐峪沟东西两侧的断崖上, 是新疆东部开凿年代最早、 规模最 大的佛教石窟遗址群,也是

5、古代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地点。吐峪沟石窟是佛教石窟寺艺术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 关键节点,对研究我国古代佛教石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 19世纪中叶起, 外国探险家纷纷涉足吐峪沟。 1879年, 俄国植物学家雷格尔 ( E. A. Regel) 率先到吐鲁番调查测 绘。 1893年, 俄国中亚考察队罗波洛夫斯基 ( V. I. Roborovsky) 、 科兹洛夫 ( P. K.Kozlov) 从吐峪沟盗走一批文书写本。1897年,俄国考古学家克莱门兹 ( D. A. Kle - mentz) 从吐峪沟劫取了大量壁画和文书,资料刊布于 ?1898 年圣彼得堡俄国科学院吐鲁番考察报告?

6、1。1912 年, 由俄国科学第 7 期? 27( 总 603) ?院院士奥登堡( S. F. Oldenburg) 率领的探险队也曾至吐峪沟考察。 吐鲁番是德国新疆 考察队劫掠的重点, 他们三次造访吐峪沟。作为德国第二次新疆考察队( 即普鲁士皇家 第一次新疆考察队) 成员之一的勒柯克( A.von Le Coq) 于 1904年在吐峪沟发现了大量极为珍贵的文书、 纸画等物2。1906年底至 1907年初, 格伦威德尔( Albert Gr?nwe -del) 率领德国第三次新疆考察队( 即普鲁士皇家第二次新疆考察队) 在吐峪沟停留 12 天, 进行详细的测绘3。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也先后四次到

7、吐峪沟劫掠文物。1903 年, 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从吐峪沟盗走一批佛经, 包括著名的 ?诸佛要集经? 写本残片。1907 年, 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再次光顾, 盗 掠了大批文书、 佛像等。1908年, 野村荣三郎第三次到吐峪沟窃取文书。1912 年, 吉川小一郎亦到此地盗取文物。 大谷探险队从吐 峪沟窃取的文物资料载于香川默识所编?西域考古图谱? 4。1907年和 1914年, 英国斯坦因( A. Stein) 两度到吐峪沟。 他测绘并清理了部分遗址, 带走了一批珍贵的汉文、 回鹘文写本和壁画 5。相比较而言, 在 19世纪至 20 世纪初外国探险队在吐峪沟劫掠文物的历次活动中,德国新疆探险队及

8、英国学者斯坦因的工作 较具科学性, 他们提供的记录是研究吐峪沟石窟寺遗址的重要参考。 1916 年, 吐鲁番地区发生 6 级地震, 吐峪沟遗址损毁严重。1928年和 1930年, 黄文弼曾两度到吐峪沟考察。1953 年秋冬季 节, 西北文化局新疆文物调察组考察了吐峪沟。 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政府组织的首次调查。根据武伯纶的记录, 当时吐峪沟石窟 90%以上的石窟均已坍毁6。1961 年, 北京大学阎文儒等人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 对吐 峪沟石窟做了更进一步的调查记录7。 1957年, 吐峪沟石窟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 吐峪沟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

9、护单位, 同年被列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预备名单。由于地质条件、 气候因素及人为破坏等 多方面原因, 吐峪沟石窟寺遗址近年损毁情况日益严重, 保护形势极为严峻。为配合丝绸之路 ( 新疆段)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和 危岩加固工程,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吐鲁番学研究院、 龟兹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于 2010 年开始 进行保护性发掘。2010 年发掘工作分春、 秋两季进行。 春 季发掘沟东区北部石窟群和一处地面佛寺,秋季发掘沟西区北部。发掘面积总计约2500 平方米。 除了洞窟之外, 还清理出许多 重要的窟前遗迹, 包括窟前殿堂、地面、门道、 阶梯等; 新发现壁画

10、面积总计约 200 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多种文字的文书残片, 还有绢画、 木器、 陶器等。俄国学者克莱门兹、英国学者斯坦因在 吐峪沟盗掠时, 对部分石窟进行了编号。 吐鲁番文物局曾在斯坦因工作的基础上, 从沟西区由南往北开始编号, 再依从北到南的次序 对沟东区进行编号。共编号 45窟, 其中沟西区为 1 25窟, 沟东区为 26 45 窟( 以下简称吐编号) 。这套编号只在内部使用, 并未对 外正式公布。我们在此次发掘清理过程中发现, 吐编号和洞窟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 有 的洞窟漏编8, 有的则误将一窟编为多个窟号9。 因此, 在发掘过程中, 我们按工作的先后顺序对整个发掘区域的洞窟进行临时

11、编 号。 至整个区域清理结束后, 对洞窟的形制、组合关系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又在临时编号的基础上对沟东区北部石窟重新编号, 现共 编号 56 窟 ( 下文未特别说明的均为新编号) 。 考虑到洞窟的组合关系, 以及未来沟东 区南部石窟的继续编号等因素, 新编号采取从北到南、 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编号。下面即对 2010年的发掘收获进行简要介绍。? 28( 总 604) ?考古二、 沟东区北部石窟群本次发掘的沟东区北侧石窟群位于沟东最北端。 清理发掘的洞窟共计 56 处, 包括 礼拜窟、 禅窟、 僧房窟, 以及其他配套生活设施等 ( 图版玖, 1) 。在稍南面紧临的断崖壁上, 还有可辨识的石窟残迹约

12、 4 处, 也可归 入这一范围 10。因此, 该区域目前已知的洞窟应为 60 处左右。在这一区域的中部有一条冲沟, 将该区 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冲沟以北为新编 K126, 以南为 K27 56。冲沟以北自上而下共 4层。根据现存的遗迹现象推断, 这组窟群以新编 K18为中心。冲沟以南自上而下也有 4层洞窟, 大致可分为以新编 K27、 K31、 K50 这 3 处礼拜窟为中心的 3个组群。( 一) K18K18 为一处塔殿遗址, 即克莱门兹编号 第 6窟。 比照俄、 德两国探险家的记录, 可知该窟在 1916年地震后严重塌毁。此窟系在 山坡上垂直向下凿出一平台及中心柱。 中心柱芯外再加以土坯包砌

13、, 四面则依山体用土坯垒砌成墙。 中心柱窟平面呈长方形,面阔 6?3 米,进深 8?4米。 前室为横长形。 中心柱正面立大像, 两侧各有一矮墙; 其余左、 右、 后三面 为拱券顶甬道。门道前有 3 级台阶通往下层。 中心柱残高 3?75 米11,在距地面高2?8 米处向内收分形成一圈平台用于甬道起券。 正面残存背屏及莲座。 根据背屏收缩 弧度可以推断, 正面当为高 3 米以上的大型立佛塑像, 其高度大大超出甬道顶部, 形制较为独特。 地面铺青砖, 曾经过数次修复, 虽仅存个别残砖,但地面上仍留有清晰的砖缝痕 迹。左、 右、 后三甬道内通壁绘壁画, 部分壁画因洞窟崩塌而损坏。左甬道外墙中心位置绘

14、一佛二菩萨像,佛与菩萨间绘小尊佛像, 西侧为千佛和女供 养人像, 下部绘三角垂带纹、 动物等。 中心柱一侧主体亦绘一佛二菩萨像, 下部绘一排供 养比丘像, 身着红色袈裟, 手持器物。右甬道两侧墙体壁画内容大体略同于左甬道。外墙受损较严重, 但壁画内容仍可 辨识, 为一佛二菩萨像, 下部亦绘三角垂带纹。中心柱一侧, 上半部分壁画内容基本与左甬道中心柱侧相同,下半部分残损较严 重, 壁画内容不明。后甬道外墙壁画多被厚泥浆覆盖, 仅有 部分可辨。 中心柱一侧中间部分受倒塌土坯冲击崩落, 图像内容不明。据新疆地区的常见情况推测, 可能与涅图、 焚棺图或分舍 利图有关。下部可辨一排八菩萨像, 左右各四,

15、 均作脸朝上仰视状, 或即分舍利之八大国王12。塔殿下面一层为面阔三间的殿堂, 明间三壁绘有壁画。 殿堂地面也有铺砖痕迹。 从 墙体及倒塌堆积的情况推测, 殿堂的屋顶可能为棚架结构。 塔殿南侧为一组上下两层结构的禅窟、 僧房窟。塔殿上层后部为一组禅 窟、 僧房窟。( 二) K27K27为中心柱窟。窟前北侧围墙尚存, 而南面围墙则已坍毁。现存的遗迹表明,K27的窟前南墙打破了其南面的 K28。 换而 言之, K27 的营建年代应晚于 K28。( 三) K36 38K27下层为 K36、 K37、 K38 三联窟。 这 三联窟是将山体纵向深凿出平台后修建而成, 呈南北向一字排列, 面阔 11?4米

16、。K36平面大致呈梯形, 前半部分窟顶 已残毁, 后半部分尚存。近窗处垒砌一不规则椭圆形火膛, 火膛内残存大量烧灰。窟内 中后部用土坯砌成? 凹?字形二层台。 窟内壁面大多已褪色或漫漶严重, 仅残存少数局部可辨的壁画, 如南北两壁中部各有一处饰联第 7 期? 29( 总 605) ?珠纹的菩萨像。地面未见铺砖痕迹。K37前半部分窟顶已残毁, 后半部分 尚存。平面大致呈长方形, 中部用矮墙隔成前后两部分。从券顶和两壁的痕迹看, 矮墙 仅砌半高, 未通连至顶。 四壁抹白灰, 转角处涂朱, 未见其他壁画痕迹。K38前半部分窟顶已残毁, 后半部分 尚存。 平面呈较规则的长方形。 窟壁由于泥浆浸泡而损坏严重, 但局部仍可见蓝、 绿、 黄等色的壁画残留。 值得注意的是, K38 南墙及近门处有数次改修的痕迹。 如南墙靠门道一侧即系后来 用石块封堵而成, 原先则为门道, 有 6层阶梯通往 K28。我们推测, K36 38 原先应与K28 为一体, 后因建 K27 而将 K38 与 K27 之间的通道封堵,登上 K28 的阶梯则改移至更南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