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变成公民(下)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673843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6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百姓变成公民(下)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百姓变成公民(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百姓变成公民(下)(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圆南北纷争议, 独于此例无异词。 掖县鼎鼎文物最, 文峰山上道昭碑。 这是已故书协名誉主席赵朴初先生赞美云 峰山 郑羲碑 (下碑)的诗句。 位于山东省莱州 市城南的云峰山, 又名文峰山, 因山形似笔架而 又俗称 “笔架山” 。 山上有刻石40处, 其中有北朝 刻石居半。 山上之北朝诸刻石中, 又以北魏宣武帝永 丰四年(511年)的 郑文公碑 最为著名。 碑主人 名郑羲, 故又名 郑羲碑 ; 又因后人推断为郑道 昭撰文并书丹, 故又名 道昭碑 (如赵朴初诗中 所称)。 该碑有上下两块, 内容相同, 上碑在平度 天柱山, 下碑在莱州云峰山。 下碑比上碑更著 名, 清人欧阳辅有 “下碑尤瘦健绝伦”

2、 之评。 包世 臣、 龚自珍均将其与号称 “南碑之冠” 的 瘗鹤 铭 相提并论; 康有为誉之为 “魏碑圆笔之极 轨” 。 该碑无撰、 书人姓名, 绝大多数学者根据碑 文内容推断, 撰碑文者非郑羲之子郑道昭莫属; 至于书丹者, 尚存在很大争议, 有郑道昭、 程天 赐(或说 “程天赐” 寓 “承天赐” 之意, 恐非实名) 等不同说法。 郑道昭(455516), 字僖伯, 自号中岳先生, 河南荥阳人。“博学明俊” 、“好为诗赋” , 历官中书侍郎、 国子祭酒、 秘书监、 光州(莱州古称)和 青州刺史等职。 郑道昭善书法, 是北魏书风的代 表人物, 尤其在清末极力推扬北碑的风气之下, 其书名大显。 叶

3、昌炽将郑道昭比作 “书中之圣” , 认为 “不独北朝第一, 自有真书以来, 一人而 已” 。 对于 郑文公碑 , 大家往往只关注其书法 之美, 殊不知其背后还有许多不为常人所知之 事。 我先提三个问题, 然后自问自答。 1. 郑文公碑 中尽是歌功颂德之辞, 历史 上的郑羲果如铭文中所说吗? 2.郑羲既然是河南荥阳人, 死后墓亦在荥 阳广武, 为何其碑文却刻在千里之外的山东呢? 3.相同内容的 郑文公碑 为何有上下两块 呢? 先谈第一个问题。魏书 中的郑羲是北魏 孝文帝的岳父, 虽有政声, 但 “多所受纳, 政以贿 成。 性又啬吝” , 故其死后, 大义灭亲的孝文帝下 诏曰: 羲虽宿有文业, 而

4、治阙廉清。 稽古之效, 未 光于朝策; 昧货之谈, 已形于民听。 谥以善问, 殊 乖其衷。 又前岁之选, 匪由备行充举, 自荷后任, 勋绩未昭依谥法: 博闻多见曰 “文” , 不勤成 名曰 “灵” 。 可赠以本官, 加谥 “文灵” 。 由此可知, 这个 “郑文公” 本应叫做 “郑文灵 公” 的。 那为何其中的 “灵” 字却在碑文中莫名其 妙地消失了呢? 原来古代帝王的谥号有三类: 文、 武、 景、 烈、 昭、 穆等属表扬类; 炀、 厉、 灵等属 批评类; 哀、 怀、 愍、 悼等属同情类。庄子注则 阳 曰:“灵是无道之谥。 ” 可见孝文帝对郑羲谥 号 “文灵” 的评价是褒贬参半的。 这令郑羲之后

5、 人情何以堪? 故在碑文中隐去 “灵” 字, 是其后人 隐恶扬善、 为祖上正名所致。 其实碑文中与史实 不符处甚多, 绝非隐去一个 “灵” 字那么简单。 第二个问题。 弄清了第一个问题, 该碑不刻 在荥阳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郑羲卒于492 年, 墓地也在荥阳, 无碑文。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 七年(493)迁都洛阳, 距荥阳仅二百余里, 试想, 如果在天子脚下公然出现这样一块与史实 “唱 对台戏” 的石碑, 那岂不是成了 “新闻焦点” ? 而 在郑羲去世近20年后, 将碑文刻在千里之外的 山东, 就非但不会引起朝廷注意, 又能实现郑道 昭为父 “正名” 的心愿。 当然, 此时郑道昭在光州 (今

6、莱州)做刺史也是一个原因。 何况碑文中又 无 “落款” , 即使政府治罪也查无证据。 当然, 事 实是藏不住的, 北宋的赵明诚第一个发现了这 个问题, 并质疑说:“今碑首题曰 荧阳郑文公之 碑 , 其末又云 加谥曰文 。传 载赐谥诏书甚 详, 不应差误, 而碑当时所立, 必不敢讳其一字。 皆莫可知也。 ” 此后质疑者不绝, 刘海粟先生也 曾指出, 郑道昭此举是 “掩盖父亲丑闻” 。 最后一个问题。郑文公碑 之所以有两处, 是因为先刻上碑的天柱山石质不好, 不易保存, 才又在云峰山阴选佳石再刻下碑的。 看来郑道 昭真是个大孝子, 为父 “正名” , 用心良苦啊! 山不在高, 有仙则灵。 云峰山确

7、属道家仙 山, 然其闻名, 则多缘 郑文公碑 之故; 而郑羲 之闻名, 又多赖碑文之书法。 2013年, 中书协会 举办 “云峰奖” 书法大赛, 笔者曾乘兴作 七律: 云峰山 一首, 正好说明了上述关系。 录如下, 权且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天生笔架倚晴空, 兆示光州翰事隆。 刺史勒铭藏父劣, 文公垂世赖书工。 山阴石好留传久, 崖壁岩宽题刻丰。 遐迩游人多墨客, 登临但慕北碑雄。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副院长, 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B06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编辑: 孔昕美编: 金红青未了 随笔【碑刻漫话】扑朔迷离的郑羲碑杨加深让百姓变成公民【信口开河】朱建信“人人生

8、而平等” 、“人是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是目的” 等观念都是公民意识 的内核或基本依凭, 和臣民意识相反。我们的先贤留下的典 籍中也出现过 “公民” 二字, “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 韩非子 ), 为大家着想的 人少, 为个人着想的人多, 此公民非彼公民。 中国的 奴隶制时代没有古希腊、 古罗马那样的城邦文化, 没 有在反神学压迫的斗争中 发现了 “人” 的文艺复兴运 动, 没有资产阶级革命的胜 利, 没有笛卡尔、 斯宾诺莎、 霍布斯、 洛克、 伏尔泰、 狄德 罗、 卢梭, 也没有基督教(人 是神圣的, 应当受到尊重, 是不可侮辱的, 故有生存、 自由、 追求幸福等基本权 利 基督教教义

9、核心大 意), 但这不能成为公民意 识迟迟不醒的理由, 更不能 成为让百姓永远是百姓而 不能变成公民的理由, 况且 中国有 “民为重” , 有马克思 主义。 马克思对 “天赋人权” 的积极意义给予过基本肯 定, 同时指出权利义务关系 是一种法律关系。 “人人生而平等” 、“人 是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 是目的” 等观念都是公民 意识的内核或基本依凭, 和臣民意识相反。 臣民意识 是 封 建 文 化 留 下 的 病 根, 要想彻底治愈的确不 容易。 文化的遗传, 制度和 机制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等 级差别, 某些既得利益集 团的攫取欲、 统治欲和控 制欲以及对居高临下的感 觉的恋恋不舍, 再加上普

10、 遍存在的蒙昧无知等等, 都是阻碍公民意识觉醒的 无形羁绊。“咱们老百姓, 今 儿 个 真 高 兴 ” , 这 首 歌 “ 老 百 姓 ” 听 着 好 像 很 受 用, 自己把自己划为一个 独立于国家之外、 独立于 “优势群体” 之外的群体, 能吃饱穿暖就 “真高兴” 。 一个扰民问题长期解决不 了, 一旦解决了, 相关民众 就感激涕零, 送锦旗, 写表 扬信; 一桩冤案一旦得以 昭雪, 受害者本人或亲属 就向法官或领导下跪。 此 类现象一方面说明民众的 善良、 知恩图报, 另一方面 也证明封建文化的阴影依 然挥之不散, 人们的视线 被遮挡着, 不知道有些权 利 宪 法 原 本 就 赋 予 了

11、 他 们, 被胳膊粗拳头大的人 拿走了, 还回来是应该的, 作为受害者无需感激, 需要 道 歉 和 内 疚 的 应 是 对 方。 弱势、 善良, 对生存和 生活的要求低到了不能再 低, 担当意识就弱, 国家的 事由 “肉食者谋” ,“咱老百 姓管不了” , 客观上又纵容 和支持了 “优势群体” 的 “优 势” 继续扩大以及其他社会 丑恶现象的滋生与蔓延。 环球时报 近期有文 章称, 密歇根大学的一项 研究报告显示, 中国的贫 富差距近20年间几乎扩大 了1 倍, 已超过美国, 全球 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行列 里有了中国的名字。 美国 贫富差距大, 但美国有刺 激发展、 增收的机制。 美国 人的报

12、告称, 中国2010年的 基尼系数为0.55, 远远超过 了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警戒 线为0 . 4, 超过0 . 5即被视为 严重的贫富不均),“中国民 众”“对此的容忍度似乎很 高” 。 我不敢肯定中国贫富 差距严重超线和公民意识 缺失的关系有多大, 但两 者之间一定存在联系。“容 忍度高” 是中国 “百姓” 的优 长, 是善良和容易满足的心 灵外显, 身处弱势, 自己的 法定权益都捍卫不了或根本不敢捍卫, 让人们对社会 的某些不公不正 “零容忍” , 这样的要求似乎也有失公 平。 但是, 公民意识不能确 立,“百姓” 不能主动把自己 定义为公民, 不知道国家有 自己的一份, 真正的公平公

13、正何时才能到来? 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 决定了百姓变成公民需要 一个艰难过程, 这个过程是 “人” 的现代化过程, 亦即拆 解封建文化遗传锁链的过 程, 也是国家完全步入民主 政治和文明社会的过程。 在 这个过程中, 百姓作为弱势 群体始终是被动的一方, “优势群体” 必须首先意识 到自己也是公民, 主动放弃 不该属于自己的 “优势” , 只 留下与公民身份相符的部 分, 把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 全部归还 “百姓” 这一公民 主体。 让 “公民” 从宪法里走 出来, 变成社会主体中的每 一个具体的人, 彻底取代被 轻被贱、 自轻自贱几千年的 “百姓” 。 草根开出花朵,“百 姓” 变身公民, 世

14、界将会看 到一个步伐矫健、 面貌一新 的中国。 (本文作者为军旅作家)女人和蛇【人生随想】肖复兴对幸福的认知五花八门, 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如她一样, 舍弃优越的工作而 在一个小镇当一个自然中心的工作人员, 单调而寂寞地对着那些乌龟和蛇。欧文小镇是美国印第 安纳州一个非常小的袖珍 小镇, 之所以出名, 是因为 这里有温泉。 一百多年前, 一位德国医生就是冲着温 泉买了一块非常大的地, 建 立起 一座疗养院。 岁月沧 桑, 世事更迭, 如今这里成 了一座州立公园。 来到公园, 才知道公园 占地面积非常大, 森林资源 丰富, 远不止温泉。 如今, 人 们在公园里建了一座自然 中心, 其实就是一座小型

15、的 自然博物馆。 这是一座莱特 式的现代建筑, 里面展览当 地独有的矿物、 树种、 花草、 动物等的历史资料和标本, 还有活物。 活物中最多的是 鸟、 乌龟和蛇。 正是中午, 乌龟和蛇正 在午餐。 我第一次看见乌龟 和蛇吃东西, 它们被迁出展 柜, 被放在很大的塑料箱 中。 乌龟吃小鱼, 还可以理 解, 蛇居然也吃小鱼, 真的 难以想象。 蛇伸出蜿蜒的脖 子, 吐出长长的信子, 在一 瞬间就完成了进餐的整个 动作 , 那劲头颇像壁虎捉 虫, 非常好玩。 我和孩子们正在围着 箱子看蛇吃小鱼, 一位身穿 工作服的老太太走了过来。 她告诉我们, 这条蛇今天已 经吃了十几条小鱼了, 刚才 是它吃的最后

16、一条小鱼。 说 着, 她弯腰蹲下来, 将手臂 伸进箱子里, 把那条蛇拿了 出来, 对我们说: 你们可以 摸一摸它, 它很听话, 不伤 人的 。 那条蛇足有七八米 长, 碗口那样粗, 顺着她的 胳膊, 像是电影里的慢镜头 一样, 缓缓地蜿蜒着, 舒展 着身子, 蜷伏在她的胸前。 那样子显得很温顺, 但我没 敢去摸, 倒是孩子们兴致勃 勃、 跃跃欲试, 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 蛇见多不怪, 不 动声色地依偎在老太太的 胸前。 老太太接着告诉我们, 这条蛇是十三年前她在展 览馆门口看见的, 它像是要 爬进展览馆, 按照我们的话 说就是缘分了。 老太太弯腰 抱起它, 一直养到了今天。 说着, 她走到展柜前, 把蛇 放了进去, 又引我们到展台 前, 打开一本画册, 翻到有 一条小蛇的那一页, 说这就 是十年前拍下的照片。 并不是所有的蛇都是 寓言 农夫和蛇 里的蛇, 这 条蛇通人性, 十三年朝夕相 处, 和老太太成了好朋友。 这应该是人和大自然的关 系。 老太太笑着告诉我们, 这条蛇特别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