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383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青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山东省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市 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第卷(共卷(共 6060 分)分)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下列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天人合一 与民休息 兼爱尚贤 道法自然A 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

2、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天人合一是董仲舒提出的观点,意思是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故 正确,选 A;与民休息是指让百姓休养生息,即,轻敛薄赋作为主要手段,并且奖励生产,减轻刑法,提倡节俭等,来减轻对百姓的压迫和人身依附关系,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排除;兼爱尚贤是墨家观点,和生态文明无关,排除,所以,BCD 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2 孟子尽心上中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由此,孟子强调( )A性本善 B教育的教化功能C学以至圣,致良知 D民贵君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孟子认为, “良能良知

3、”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比如说,亲爱父母,尊敬兄长,这是人的良能良知,不用教导,不用学习就知道的,体现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故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 2 -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C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

4、想D宋明理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可知是新旧社会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原因: 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在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

5、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 “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符合上述观点,所以选 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4易中天先生曾对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主张进行了总结概括。下表所列主张,按学派(儒、道、墨、法)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关注社会 构造社会理想:平等、互利、兼爱 关注国家 创造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关注人生 树立人生追求:真实、自由、宽容 关注文化 建立

6、文化基础:仁爱、正义、自强 A B C D- 3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孔子看来,仁就是爱人,仁的思想推行于政治上,就是行德治、礼治。人们应该修身、齐家,然后才可以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人要顺应自然,无争于世,返璞归真,追求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一整套治国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也为以后历朝历代君主实行专制提供了方法。墨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提出尚贤、尚同和非攻的政治理念。所以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5 汉书元帝纪载:宣帝的太

7、子刘爽“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乃叹日:乱我家者,太子也! ”下列思想符合太子追求的是( )A儒法并行 B以法治国 C无为而治 D仁政治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柔仁好儒”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 乃叹日:乱我家者,太子也! ” ,可知太子崇尚儒家的仁政治国理念,宣帝主张霸王道杂之,反对太子纯任德教,故选 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

8、成为正统思想6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从而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道家学说导致了汉初的社会动荡 B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政治需要C道家学说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信奉推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汉朝初期,由于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与民修养生息,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符合汉武帝时期国家在思想上政治上实现“大一统”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采纳,故 B 正确,AC 错误;D 不属- 4 -于主要原因,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

9、正统思想7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 ,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B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百家争呜局面的最终结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 “以吏为师”是秦国暴政的手段之一,反映了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 “以师为吏”强调教化,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故 A 项正确;从“以吏为师”到“以师为吏” ,反映了对知识分子作用的重视而不是加强控制,故 B 项错误;材料和黄老之术无关,故 C 项错误;D 项没有体现出变化,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0、儒学成为正统思想8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这段话意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用功学习时间长了,一旦通达就一切明朗(彻底明白)了,那么事物的外表,里内,精粗,我全知道,而我心中全部的事情将没有不明白的,这个说的就是格物,也就是知道事物的本质及所有,这属于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选 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

11、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9有学者认为:“宋代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的君主” 。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 )A使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目的是维护儒学的统治地位C儒学在宋代有了新发展 D希望对君主有道德上的约束【答案】A- 5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与“宋代科举官僚们希望自己的上司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临下界的君主”不符;B 项由“而是一个与自己具有相同的人间本性、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准则的君主”可以看出正确;C 项正确,儒学在

12、宋代发展为理学,对君王有“正君心”方面的规范;D 项与“服从相同的伦理规范、遵守相同的行为 准则的君主”相符。故本题答案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0程朱理学认为,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如此看来, “存天理,灭人欲” (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人欲” 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 与天理相对立。并不排斥人们正常的生理欲求,故 C 正确,B 错误;将

13、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适应了封建社会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材料无法体现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排除 D;材料与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无关。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11李贽承认个人私欲, “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 “天尽世道以交” ,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B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C封建专制统治己走向衰落 D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萌发【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楷书规矩之森严” “狂草纵放恣

14、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 C 项正确;A 项比较片面;B 项错误, “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唐代书法的发展121933 年 2 月鲁迅先生在杂文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 6 -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下列对上述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A火药的发明主要促进了西方历史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作用是消极的B指南针的西传为西欧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C中国古代的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D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四大发明的意义和对世界文明进步的影响。解答时要抓住鲁迅先生观点中的关键点“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等,从中可知,鲁迅先生认为火药、指南针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对外扩张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中国却用于封建迷信活动,故选 BCD 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