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73551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山东省枣庄市山东省枣庄市 2016-20172016-2017 学年高二历史学年高二历史 3 3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间时间 9090 分钟分钟 总分总分 100100 分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404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60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

2、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 【答案】B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以此作为自己政权架构和巩固政权的基本模式。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二者紧密相关,但亦有明显区别。2.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

3、社会进步 C. 重视尊卑贵贱 D. 有利于凝聚宗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的材料意在强调宗法制重视尊卑贵贱。ABD 三项明显不符题意。3.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 2 -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4、名师点睛】分封制的实行,使得西周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克服了夏商时期的松散状态。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局域,有利于奴隶主统治秩序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分封制本身存在缺陷,诸侯利用在自己的领地封国内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逐渐瓦解。秦统一天下后,鉴于分封制的弊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4.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

5、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沦)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 “西周的创制”指包括实行分封制等制度创建 C“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B. “共主”是指周王室已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时期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作为保障的,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政治地位的高低,权力世代相袭。地方分权体制是指地方上拥有较大自主- 3 -权。故 ABD 都正确。天下共主说的是周天子有控制地方的权力,但是由于实行分封制,地方权力世袭,周王室并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 C考点:西周的政治体制。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

6、理解西周的政治体制和分封制的影响。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有宗法制、礼乐制度等,是考查的重点。5. “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这反映了礼乐制度A. 明确权利义务B. 具有神权色彩C. 维护社会秩序D. 体现教化功能【答案】C点睛:对材料“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6.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指A. 宗法制和郡县制 B. 分封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周之失,在

7、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的意思是说,西周之所以失国其原因在于分封制的弊端,而秦之所以灭亡不是他的郡县制度导致的,而是因为秦朝统治过于严酷,因此前后两个制代表的分别是分封制与郡县制。故此题应选 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 4 -7. 明史记载:“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该制度A. 提高了内阁行政效率B. 直接导致地方割据C. 保证了地方整治廉洁D. 有利于加强监察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监察制度。明代中央政府设有监察机

8、关,巡按御史奉命巡按地方,在维护中央集权、监察整饬吏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相符,故 D 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巡按”,而没有涉及内阁,故 A 项错误;明朝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割据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不符,故 B 项错误;虽然“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但不一定能保证地方吏治廉洁,故 C 项错误。8.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A. 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B. 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

9、视为走卒C. 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D. 军机处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军机处【名师点睛】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军机处工作特点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权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的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 5 -度发展的重要标志。9. 黄宗羲说:“有

10、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对于明太祖废除丞相,黄宗羲的评价是A. 产生了长久的危害 B. 不是理想的统治方式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明朝由此开始政治腐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所说为,明以后政治走向混乱,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开始的,由此可见其对丞相制度的废除持否定态度,所以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明废丞相,权分六部10.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A.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 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11、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11.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A. 察举制 B. 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察举制是汉代由地方举荐人才的制度,但后来为世家大族所垄断,故 A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实际上也是看重门第出身,故 C 项错误;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故 B 项正确。

12、三省六部制是中枢权力体系,不是选官制度,故 D 项错误。12. 汉代皇帝诏书先下御史大夫,然后转给丞相,丞相上书也由他转达。御史大夫一职多由皇帝的亲信充任,如景帝时的晁错、武帝时期的张汤等。可见御史大夫A. 对丞相具有监督与制衡作用- 6 -B. 是内外朝制度的具体体现C. 实际上掌握着朝廷行政大权D.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君主专制的建立和加强。题干中皇帝的诏书由御史大夫转给丞相,且 该职务由皇帝的亲信担任,可知御史大夫深得皇帝的宠信。根据所学知识,丞相、御史大夫互不 统属、相互牵制,可以判断 A 正确。内外朝制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排除 B;丞相掌握着朝廷行 政

13、大权,排除 C;设置御史大夫是加强皇权的体现,可排除 D。点睛:首先要明确“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的职责;然后结合“御史大夫一职多由皇帝的亲信充任”可以得出答案。13.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A. 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 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 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 唐朝实行民主决策【答案】C点睛:材料“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才是本题的题眼,“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是解题关键信息。14.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

14、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 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 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 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 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的“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C 正确。材料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不是否定,故 A 错误。材- 7 -料未涉及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 B 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否定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故 D

15、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名师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思想变革与政治变革统一的标志。它表明:汉武帝不仅正式采用了儒家思想治国,而且取得了成功。七国之乱后,中央政府决定消减诸侯国的实力。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冬天,开始实行“推恩令”计划,当时诸侯王的子弟众多,但是只能有嫡长子一人继承王位。如果以推广皇帝恩泽的名义把土地再分封给诸侯的子弟,那么看起来是皇帝厚待他们,实际上却使每个封国的面积都化整为零,渐渐缩小,再也不足与中央朝廷抗衡。15.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A. 应严

16、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 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16. 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有一段这样的表述:“(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A. 李沆是个节俭的宰相 B. 真宗皇帝的权力受到限制C. 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D. 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答案】C【解析】材料“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说明 AD 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