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抑郁心理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5673287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大学生抑郁心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大学生抑郁心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大学生抑郁心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大学生抑郁心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大学生抑郁心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文化论坛2008 年 8 月 文化心理 134表2- SAD前后显著性检验 _ 因子名称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t值 P值 F值 P值 样本(一) 样本(二) _ 年龄 19.00 1.00 19.33 1.18 0.72 P0.05 1.39 P0.05 总分 6.08 3.43 3.92 4.39 1.29 P0.05 1.64 P0.05 社交回避分 2.67 2.46 1.75 2.65 0.84 P0.05 1.74 P0.05 _ 由表2 可见,团体心理辅导使社交焦虑分数显著下降, 表明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是有效的。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 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

2、生人际交往 中的回避、 苦恼、 交往焦虑、 羞怯等交往问题有改善作用, 同 时也提升了成员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尤其是在人 际敏感、抑郁、焦虑方面有显著改善。提示团体心理辅导对 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以及提高自尊和心理健康水平具 有一定的有效性,同时对改善成员的强迫性观念、人际交流 中的自卑感、消极期待、苦闷的情感和心境、抑郁、焦虑、 愤怒和厌烦等负面情绪和思想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在本研究中,考虑到有些学生存在社交障碍,因此,考察 团体心理辅导对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目的。 研究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后,学生的社交焦虑和社交回 避分数都有所下降,社交焦虑分数降低显著,表明:团体

3、心理 辅导有助于学生改善社交状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 信心。在有些研究中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表明,团体心 理辅导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 主观评估表明, 成员在交友信心、 乐观心态、 开放程度、 自我接纳、对人欣赏、接纳他人、关心他人、口头表达、拒 绝技巧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成员在团体中感觉很放松、 很安 全, 能够畅所欲言、 开放自己, 同时注意倾听、 积极帮助其 他成员解决问题, 能够互相接纳、 互相支持, 甚至有些成员 之间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大部分成员认为本次团体咨询很有 价值, 对活动非常满意; 认为团体咨询是有效的, 对他们 帮助很大, 基本达到了预期目

4、的。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 团体辅导的特点、 氛围使参加 者易体验到共性, 有被人接纳之感, 从而充满希望和改善 的力量; 团体活动中期, 团体凝聚力使成员进一步产生风 雨同舟的感觉,进而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 互相帮助; 团体对成员的支持更使成员感到踏实、 温暖, 有归属感; 很 多成员抱着改善的态度加入, 加上被他人接受、 关心, 更进 一步加强了信心,并从团体中获得情感支持力量。 团体心理辅导的良好氛围能使成员产生一种安全、温 暖、 依赖、 接纳的感觉, 当他们发觉团体内其他人员同样有 心理困扰, 其个人心理问题并不特殊、 罕见时, 就会逐渐改 变自我评价, 进而改变其观念, 而这种

5、观念改变本身就具 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 接纳自我、 赞美 与欣赏他人, 增强沟通技巧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 团体心理 辅导与个别辅导相比, 它能提供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 团体就像一个社会生活实验室, 成员可自由观察、 分析实验 场所表现的资料, 进而体验自己在社会环境中与人相处时 容易出现的问题。 成员还可相互学习、 交流经验, 获得直接、 间接的劝告。 此外, 团体活动还有助于学习社交技巧, 成员 抱着改变的愿望去积极模仿适应行为, 从而改善社交技能 与技巧,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 欧阳文珍. 人际关系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 响

6、J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3) : 186 - 187. 2 杨眉. 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M . 台湾: 文津出版社, 1995. 3 孙时进, 等. 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研 究 J . 心理科学, 2000 (1) 4 陈华 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 5 王兰爽 ,刘森 团体心理辅导对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 素质影响初探 6 刘倩倩, 李辉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研究 浅谈大学生的抑郁心理 吴玉婷1 薛海国2 (1.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自贡 643000; 2.四川理工学院理学院,自贡 643000)

7、 【摘 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见于报端。抑郁作为大学 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与自杀现象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将简介抑郁的相关理论, 并对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和调 适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 抑郁 影响因素 调适方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 而抑 郁也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 近年来, 随着社会竞争意 识的加强,自我实现愿望的提高,大学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 抑郁症的困扰,甚至有的同学因抑郁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乃至 采取自杀的行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3 年开学以 来, 武汉市高等院校学生自杀事件频发,

8、 到 3 月 13 日为止, 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 12 起,其中 10 人死亡,两人获救1。近年来, 大学生中自杀现象屡屡发生, 它已不是极个别现象,且有增长之势。 此外, 有研究者注意到绝大多数学生自杀背 后都存在抑郁心境或抑郁症倾向, 学习压力并不是导致自杀 的直接诱因, 而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情绪和较差的生活能力使 心理疾患更加恶化。因此,研究抑郁心理及其成因,提高大 学生对抑郁心理的调适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中值得重 视的问题。 一、抑郁的概述 (一)抑郁的界定 中华文化论坛2008 年 8 月 文化心理 135在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 抑郁主要表现在: 对以前喜欢 的活动的兴趣降低; 几

9、乎每天都感到压抑和情绪低落; 工作 和生活各方面效率都低;回避社交;低自尊感;伴随自杀念 头的无助感和无望感;难以集中注意力等2。 (二)对抑郁的不同解释 当今, 抑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所以很多心理学家 都对其原因作出了解释。 而六个人格流派对抑郁也作出了不 同的解释2。 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弗洛伊德认为, 抑郁是一种转向 内心的愤怒。精神分析学家还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阻 止人表现出故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 因此, 这些愤怒感 就转向内心,人就“向自己比出气” 。 特质理论家重在查明哪些人容易抑郁。 他们认为, 预测 个人是否为严重的抑郁所累的最好的指标之一, 就是看这 个人过去是

10、否曾为抑郁所困。 生物学流派认为, 抑郁不仅仅是人对环境的反应。 现在 已有证据表明, 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抑郁的敏感素质。 科学 工作者近期已经查出了他们认为可能传递这种敏感素质的 基因。 人本主义流派用自尊来解释抑郁。 就是说, 经常为抑郁 所困的人, 是那些不能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 人本主 义流派的行为治疗专家在为道抑郁困扰的患者治疗时, 一个 重要目标就是让他们接纳自己,甚至接纳自己的错误和弱 点。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考察的是导致抑郁的环境类 型。 行为主义者认为, 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所 致。也就是说,你觉得没意思,不想干事,是因为你没有看 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干的活

11、动。 认知流派采纳了社会学习模型。 这些心理学家认为, 当 人们觉得自己不能控制事件时, 他们必须用定的方式去解 释为什么不能控制。 根据认知人格心理学研究, 人们会保持 一种解释事件的稳定方式。 经常抑郁的人倾向于以导致抑郁 的方式来解释不可控制的事件。 (三)关于抑郁的重要理论 1抑郁的认知图式 抑郁者不仅容易记住难过的经历, 而且难以控制自己不 从一种抑郁想法转到另一种抑郁想法。 抑郁者的想法可以用 一个“抑郁认知三角”来描述(Beck, 1972),即抑郁者常常 消极地看自己, 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对正在发生的经历也总 是消极地去看待。 容易抑郁的人总是用最可能导致抑郁的方 式来解释周

12、围世界。 有研究表明抑郁症病人回忆不愉快记忆 比回忆愉快记忆花的时间多, 同时抑郁者会用非常消极的观 点理解摸棱两可的信息4。总之,由于抑郁者通过抑郁图式进行信息加工,并且尽可能消极地理解信息。 2抑郁与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对抑郁影响深远的行为模式。 曾有研 究者注意到, 有无助感的被试和抑郁的人相似。 临床心理医 生也发现, 抑郁病人对于支配自己遇到的事情表现出无助的 样子。于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抑郁的产生有时类似于习 得性无助获得的方式,即当人们发现自己不能支配生活时, 会不恰当地把这种感觉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 目前, 习得性 无助仍然是认识抑郁的首要理论模型4。 3抑郁与心理控

13、制源罗特认为, 在生活中, 个体预期的行为结果不断得到证 实后形成一种对普遍行为结果的相对固定的预期, 即泛化预 期。 而这种泛化预期与个体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 罗特将其 命名为“心理控制源”5。心理控制源分为内外控制源,是指个体对强化物或后果究竟是由自己所控制还是由外部力 量所控制的一种泛化预期。 心理控制源与抑郁之间可能还存 在某些中介因素, 而且心理控制源的构成成份在预测抑郁方面可能并不具有同等的效力。 4抑郁的人际模式 抑郁人际模式是把人际情境引入到人格和抑郁的关系 研究中。这些模式的一个基本的假设是,不良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不良的亲密关系对抑郁症状的引发和保持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C

14、oyne 提出抑郁的人际关系模式6,他认为抑郁者的人际行为增强了随后的抑郁脆弱性;社会情境变量, 如压力事件和社会支持作为依赖和自我批评个体的调节变 量, 影响着依赖和自我批评的个体脆弱性。 他假定抑郁者期 望寻求重要他人的安慰, 是为了减轻对重要他人所表现出的 关心的真实性的怀疑。 当他人提供这种安慰, 抑郁者可能会 怀疑其真诚性, 这种怀疑刺激他去寻求更多的安慰, 形成了 一个向下旋转的行为链, 即抑郁者频繁的期望从他人那里得 到更大程度的安慰。 在这个行为链中, 抑郁者的对象逐渐地 为这种重复性的要求所困扰,而随着他们困扰情绪的上升, 重要他人拒绝抑郁者的行为也会随着增加。 这导致了抑郁者 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支持度衰退,提高了他们抑郁的脆弱 性。 二、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影响因素 (一)成就动机的影响 成就动机是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传 统应试教育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以成绩论英雄”的思维定 式, 避免考试失败、 争取好成绩已成了他们学习动机的一个 十分重要的方面。 而有的大学生因未能实现上名牌大学或热 门专业的宏愿而产生强烈的失望感, 对自己和生活都感到灰 心, 形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 并由此产生抑郁心理; 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