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三讲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7268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三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河北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三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河北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三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河北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三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河北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三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三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教师资格证考试第三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第三讲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发展第一节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素质的不断增强。其中,机体的发育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生长,如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则是指机体的生理功能特性,如力量、耐性、反应速度、平衡性、协调性及机体的健康状况。心理的发展是指人

2、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美感、道德感、性格等方面的发展。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制约心理的发展;心理发展同样影响着人身体的生长发育。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全面关心人的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二)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与发展。认识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可以使我们重视起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重视每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质量。2、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观

3、能动性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为。人具有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这已经使人超越动物。人还有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能力。人具有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还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一个人的能动性发挥的如何,是影响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我皆备于我心,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注重“内省”,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

4、内发论。如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6)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 Gesell,18801961)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二)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如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认为,人生来性恶,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也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代表

5、。他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J.R.watson),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发论”和“外铄论”关于人的发展动力的认识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片面性的一面,他们只看到了某一方面因素的作用,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

6、用的结果。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内化为个体自觉需要和要求,与个体原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我们把实践、把个体积极投入实践活动,看作是内因和外因对个体身心发展综合作用的交汇点,也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直接的、现实的力量。根据这一观点,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应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在身体方面

7、,身体的发展遵循自中心至边缘、自上而下的原则。如肢体生长发育的顺序是先头部后颈部,由上肢到下肢,由躯干到四肢,民间就有“三翻六坐七挠八爬”之说。在心理方面,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发展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教育工作要适应这种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才能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不仅具有顺序性,而且具有阶段性。在这一段时间内,身心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变化,一个时期后,就由量变发展到质变,把身心发展推进到另一个新的阶段。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区别,不仅表现在量的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质的方面,即每一个

8、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年龄特征。所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身心两方面在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发展心理学把人的一生划分为以下阶段: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婴儿期(03 岁)、幼儿期(3 岁6、7 岁)、儿童期(6、7 岁12、13 岁)、少年期(12、13 岁14、15 岁,也称为青春期)、青年期(14、15 岁35 岁,其中,14、15 岁17、18 岁是青年初期,17、18 岁25 岁是青年中期,25岁35 岁是青年后期)、中年期(35 岁60 岁)、老年期(60 岁至死亡)。教育工作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征,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区别对待,不

9、搞“一刀切”,同时,要注意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引导青少年更好地从低一阶段向高一阶段过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之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最佳期是

10、指身体或心理某一方面的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施加给个体某方面的教育影响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并且能够挖掘个体在这方面的潜力。心理学的研究证明,5 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23 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期;45 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该从 10 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 5 岁左右为最佳。针对这一特点,教育者应当加强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差异,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显示出彼此不同的现象。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

11、先,表现为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例如,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为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结构的差异、性别的差异等;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如有的儿童第二信号系统较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他们的数学能力很强,但是绘画却很差;而另外一些儿童则相反,他们的绘画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而数学却不能达到一般的要求;再次,个别差异还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上。如相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在教育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促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五)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心发

12、展的互补性首先表现为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损失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另一方面机能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还表现为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什么是遗传素质呢?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一辈的遗传基因中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特征,如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那么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

13、展总之,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是人发展的内在根据之一。我们不能否定遗传素质的作用,但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遗传决定论”把人的发展完全归因于遗传素质,甚至认为人的智力、乃至人的道德品质的好坏都是在胚胎中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人的侵略性、犯罪倾向也都取决于人的与生俱来的生物特质。依照这种观点,无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教育活动怎样进行,都改变不了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内容和方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实,遗传素质仅仅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而不能最终决定人的发展。并且,这种可能性只有通过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能获得应有的现实性发展。二、环境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环

14、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那么,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和条件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自发、零星、无计划、无目的、不系统等特点,有时候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环境影响的这种特点,往往使人的发展具有两极性:既可以使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也可以使人向消极方向发展,这取决于影响因素的性质。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

15、极其重要和困难的工作。综上所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也不能片面的夸大环境的影响作用。“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只强调环境的决定性作用,却完全否定了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等因素,科学的教育观应该是在承认内因的基础上,肯定环境的重要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些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基于以

16、上特点和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进程、水平、程度和速率。所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当然,并不是什么样的学校教育都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求学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不断完善和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2、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积极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四、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是实现个体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选择性作用2、自觉性作用3、创造性作用五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对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人的发展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遗传素质、社会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教育因素。事实上,这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既不可混同,也不可替代。其中,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观能动性是人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学校教育则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