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66643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制约因素 张张 诚诚 张艳蕾张艳蕾 张健敏张健敏 摘要:摘要: 技术溢出是跨国公司影响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 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 效应是通过示范作用、 前后向联系及人员流动等渠道完成的。 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度受到多种 因素的制约,如当地企业的学习能力与吸收能力、市场环境等。本文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 效应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政府的政策问题提出了建议。 跨国公司是研究开发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拥有全球研究开发能力的 85%左右。同时,它们又都拥有大量技术成果与专利,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主要源泉。伴随着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

2、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间技术流动的主要载体受到了更 大的重视,人们希望跨国公司能够转让更为先进、适用的技术,能够推动东道国 产业的技术进步。 有些东道国还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扩散行为进行引导,对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 移抱有很大的热情。它们把获得先进技术作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并 在政策措施上加以支持。 但从实际结果看, 跨国公司在各国的技术转移差别很大。 在同一国家的不同行业也有不同的表现,在某些行业取得了成功;而在另一些行 业则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有人说是让出了市场,但没有换来技术。在这篇论文 中,我们试图探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技术溢出效应的制约条件,并 对我国相关政策进行评论。 一

3、、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及其溢出途径一、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及其溢出途径 一般说来,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是进行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尽管也存在寻 求技术型的外国直接投资项目,但这种类型的投资大多出现在一些发达的东道 国,而且也并不是一种普遍的形态。 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内部渠道或外部渠道向当地企业转移技术。比如,可以向 其子公司转让技术、专门知识与技能;也可以通过许可证技术交易向当地企业转 让技术与管理经验。内部国际技术转让,可以增强子公司在当地的竞争地位,提 高全要素生产率,获得更高的收益,跨国公司从中得到了充分的补偿。而跨国公 司向当地其它企业转让先进的技术,则纯粹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如果把分析的 视野

4、局限于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行为及其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 那么对 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给予鼓励或政策优惠(这种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一 些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就缺乏存在的依据。 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除了上述直接联系外,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的技术 水平还存在间接的联系, 或者说还存在间接的影响, 即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 通常是指技术领先者对同行业企业及其它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的积极 王洛林、江小涓和卢圣亮著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0 年第 5 期 联合国贸发会议编1999 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5、年。 2影响。但与技术转让的不同之处在于,技术转让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技术溢出则 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外部效应,是技术领先者带来的,但却难以从中获得相应的回 报,因而这种效应通常是非情愿或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 这种外部经济性的存在,使跨国公司技术转让行为的社会收益可能会大于企 业收益。也就是说,通过与外商办合资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扩散到 国内其它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形成技术溢出。而且,由于技术产品市场的不 完全性,市场交易成本很高,许多技术都采取内部化使用的方式,越是先进的、 尖端的技术,越不容易通过外部市场取得,这就更增加了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 的重要性。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许多人提出要

6、用市场来换技术,并在政策上 体现为对技术先进型外资企业给予鼓励,以充分利用这种外部经济效应。 这种外部经济性,或者说技术溢出,主要通过如下几种主要途径来实现。首先,是示范与模仿作用。由于跨国公司向其子公司转移新的产品与更为先进的 技术,而且通常优于外售的技术,从而对当地企业产生了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 加竞争压力,迫使国内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当地企业的模仿。80 年代, 许多学者对这种技术溢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如 Mansfield and Romeo, 1980; Blomstrom, 1986) ,并有许多个例研究成果支持这种影响的存在。如美国跨国公 司在欧洲半导体工业的技术示

7、范作用;跨国公司对香港制造业成长的示范作用 等。 其次,通过人员流动实现的技术溢出。当跨国公司培训当地管理人员、技 术人员,而这些员工后来为当地企业雇用或者自办企业时,可能把由此获得的技 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在发展中东道国,由于当地员工的技术水平、管 理素质与跨国公司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因而跨国公司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进行 在岗培训, 它们对当地工人与管理人员提供的培训开支要高于当地企业(如Chen, 1983)。 在对台湾的一项研究中,Pack(1993)发现来自跨国公司的劳动者流向当地 企业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受过训练的管理者,在离开了跨国公司后,通常在当地 创办企业,成为推动当地技

8、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第三,通过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带来的技术溢出。跨国公司子公司会以供应 商、顾客、合作伙伴等身份与当地企业建立起业务联系网络。在后向联系方面,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可能会促使当地供应商队伍的形成, 并对当地供应商的产品质 量提出新的要求,有时还提供改进质量与技术的帮助与信息;对当地企业提供技 术帮助不仅存在于后向联系环节, 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还对于下游的当地企业提供 产品培训及使用方面的技术指导与帮助,这种有关高质量产品的知识,有时也能 转化为下游企业自身的创造性活动(Lall, 1980; Rodriguez-Clare, 1996)。跨国公司 与当地企业、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关系,

9、也能产生技术溢出效果。如,合作研究 中取得的经验可以用于合作各方独立的研究活动。 二、技术溢出的制约因素二、技术溢出的制约因素 李平对技术扩散中溢出效应的前人研究成果作为很好的总结,详见李平 “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分析” 南开学报1999 年第 2 期。 3从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看,大多认为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溢出效 应,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溢出效应并不明显(如 Xu,2000) 。从我国的实践看,技 术溢出的程度并不是很高。从政府政策看,为了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政府 采取了一些政策行动。如高技术投资项目给予支持,鼓励兴办中外合资企业,以 便中国合资方能够学习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经验与先进

10、技术技能。 但总体结果并 不理想。有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只有 29.4%的外商投资企业产生了技术溢出,而 且合资合作企业的扩散比例还低于平均水平(吴能全, 1995 年) 。 可见,虽然跨国公司有多种技术溢出渠道,但其溢出效应是潜在的,只有在 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跨国公司溢出效应的强弱,受到如下 因素的制约。 首先,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受到当地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的制约。在这里, 跨国公司是技术溢出源,公司专有技术能力的发展是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成长的, 在考虑内部技术转移时也受到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子公司技术转让 的同时,也就形成技术的外溢可能性,只是溢出的快慢有别而已。因

11、此,只要能 够继续维持竞争优势地位, 跨国公司就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向发展中东道国的子 公司转移,改善产品性能与质量的压力就较弱。相反,如果跨国公司之间,跨国 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不断,跨国公司内部国际 技术转让的速度也会加快。 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下,各种渠道的技术溢出也就有了广阔的空 间。比如,跨国公司对当地供应商提供的中间产品也就更加挑剔,并愿意向有潜 力的供应商提供技术帮助与信息服务。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专业型技术人员才 有可能在相互竞争的企业间进行流动。 其次,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受到发展中东道国自身技术吸纳能力的制约。跨 国公司技术溢出的强弱,还因东道

12、国企业的规模、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而有所 不同。经验论据证实,技术溢出的增加是与当地企业吸纳能力相联系的(如, Kokko, 1994; Borensztein et al., 1998)。 如果国内吸纳能力不足,就不能形成联系效应。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技 术差距越大,则与当地企业建立后向联系的难度也就越大。如果当地人员的通用 知识与跨国公司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培训技术人员的成本太高,跨国公司也 许会从其它地区派出而不是在当地培养。如果当地企业的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 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很难形成彼此间的配套合作关系,跨国公司觉得培植当 地供应商的成本太高,从而选择国外进口中间产品。 如果跨

13、国公司与东道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微弱,跨国公司的经济活动基本上 是发生在飞地工业,或者说其中间产品来源于国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子 公司的经济活动只是充当了一个组装中心的功能, 那么就很难对当地经济产生技 术溢出。 过去,发展中国家曾经通过当地增加值比重要求,来强化跨国公司与当地经济的联系,但这类政策已经纳入世界贸易组织限制的范围,进一步采取这种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4当地企业要想提高自己的技术吸收能力,在有些行业可能需要进行较大的 投资,这只有一些大型企业才能做到。在我国,有许多行业国有企业规模较小, 如我国的轿车行业,生产成本高,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而且企 业规模小,地方分割

14、现象严重。受这些不利因素的限制,国内虽然建立起了多家 合资企业,其中不乏世界领先的汽车厂商如德国大众、美国通用、日本本田等, 但是始终未能通过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能力。没有技术开发能力,也就没有我们自己独立的轿车工业。 此外,当地一般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也是个重要的约束,它不仅影响到当地 子公司技术转让的进程,而且影响到对当地经济的扩散。有些学者认为只有接受 国的人力资本达到最低限度的要求水平,才能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比如, Xu利用美国商务部的几次调查数据,对当地吸收能力与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进 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影响跨国公司溢出效应显著与否的重要条件是当地人员的受

15、教育程度,其临界水平是成年男性中学以上受教育年限大于1.9年,由于大多数 发展中国家当地受教育年限低于这一临界水平, 从而跨国公司没有在发展中国家 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 第三、体制因素及思维观念的制约。从我国的情况看,体制因素也影响到溢 出的进程。国内企业一般偏重有形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忽略无形技术的吸收,这 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这种情况是相当有害的,随着知识日益软化,无形 技术的吸收更加重要,依靠原来的思维观念就更难缩小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 很多人都看到,人员流动在技术溢出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要想吸收高素质 的人才回流到国内企业, 需要支付较高的工资, 在国有企业中这也可能是个难题。

16、其中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贬低知识、 贬低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不愿支付高薪留住人才,或者吸引人才。因而从现实 情况看,在跨国公司的高薪诱导下大批国有企业技术人员流向外资企业,但却很 少看到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回流到国有企业的事例, 在人才流动方面 主要是在外资企业之间流动。 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渠道中,管理技术人员离开跨国公司后自己创业是一个 重要的渠道。这需要国内存在较为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但从现在的情况看, 个人创业的困难较大,特别在融资渠道方面,还不够通畅,贷款担保、风险投资 基金业的发展尚显不足。 三、调整国内政策,强化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三、调整国内政策,强化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 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途径及其约束因素看,我国似应采取以下行动,强化 技术溢出,并有效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 第一、应当设法形成一种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环境。跨国公司的技术转让决策 主要取决于在当地市场上的竞争程度与强度。如 70 年代来自欧洲、日本汽车公 司的竞争,迫使美国汽车行业加快了自身的技术进步与内部技术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