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5《谈骨气》教学设计沪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6410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5《谈骨气》教学设计沪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谈骨气》教学设计沪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谈骨气》教学设计沪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谈骨气》教学设计沪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5《谈骨气》教学设计沪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5《谈骨气》教学设计沪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5《谈骨气》教学设计沪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5谈骨气谈骨气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学生能说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二、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 趣和能力。 三、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自读、质疑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 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在搜集、筛 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 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

2、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 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 15 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 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或结合作文课)进行。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 握本文的论点、论据。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 说了些什么: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 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 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

3、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 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 嗟来之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 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 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 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 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

4、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 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 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二、提示自读要求:二、提示自读要求:(一)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 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二)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 )“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疏理课文内容。(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三、检查自读:三、检查自读:(一)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5、(略)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 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要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 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 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 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ng)正音, 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

6、,不为 瓦全”、“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等成语。四、疏理文章内容:四、疏理文章内容:(一)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疏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 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 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 1?/FONT4 段为第一部分, 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FONT9 段为第二部分, 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一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第 10 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

7、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 1 段应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论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FONT9 段为第 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 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意见没有分歧。 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一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 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 思考的态度。(二)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生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生:我不同意,“谈骨气

8、”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师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生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 疑的感觉。师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生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 2 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 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 3、4 段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一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 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为当 时的进步事业服务”。生生:从第 5 段开始,作者用了

9、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 是有骨气的”。生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的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 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生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 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师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生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 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 “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

10、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 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生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 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师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 规矩矩”的议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人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 “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 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 料:1、

1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 脑制作幻灯片)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 了解本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 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一、学生交流作业:学生交流作业: (一)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二)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

12、、 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 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三)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 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 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 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二、学生就“为什么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师:经

13、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 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请大家再细读文章,要求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可以把本来较 “浅”的文章读出一点“深”意来。 生生:我提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饿人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例证?我认为与其举饿人为 例,还不如用朱自清的事例好。理由是:1、文中的另两个例证(文天祥和闻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饿人 却无名无姓,也许只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夹在中间似乎有些不大相称;2、朱自清的生活 年代离我们很近,事迹真实可信,对读者更有教育意义。 师师: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请大家发表高见。(不

14、少同学赞成把饿人的例子换成 朱自清) 生生:我不同意大家的意见。我认为文章选用什么例子,应该由写作的目的来定。作者 写这篇文章,目的是要证明“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 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文章选取的三个人物正好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代:那个饿人大概 是奴隶社会的,文天祥是封建社会的,闻一多则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现代,这就证明了“每 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作者的举例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把饿人换成朱自清, 就跟作者的写作目的相悖了。 生生:我同意,再想补充一点理由: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谈中国人的骨 气,举的就是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如果吴晗也举同样的两个人为例

15、,那不是有抄袭的 嫌疑了吗? 生生:说吴晗抄袭,说得太严重了,但我认为这篇谈骨气至少是一篇没有什么创见 的文章。如果把它和毛泽东别了,中的那段文字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谈骨气从 论题的确定、论点的提出到论证的整个思路,都是“借用”别人的。 师师:我真为同学们眼光的敏锐性高兴!中国过去的文人写文章,有个很坏的“传统”, 叫做“代圣人立言”,自己没有思想,写文章只是为了阐发圣人的言论。这篇谈骨气 也不能不带有这样的烙印。不过我相信,吴晗如泉下有知,一定会以学者的宽大胸怀,为 同学们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向名家挑战的勇气而暗暗喝彩的。 这里顺便向同学们介绍一点有关吴晗的情况。 吴晗(19091969)

16、,著名历史学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和闻一多都是站在斗争最 前沿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战士,闻被人称为“狮子”,吴被人称为“老虎”,可见两人 斗争的勇猛。 1959 年 4 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 敢谏”的精神。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积极“响应号召”,于 6 月间发表了海瑞骂 皇帝一文。之后,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但他万万想不 到的是,他的剧本海瑞罢官,竟会被诬陷为“大毒草”,并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 的导火线。“文革”期间,他先被揪斗批判,后投入监狱,在残酷折磨之下,于 1969 年 10 月 11 日自杀(一说吐血而死),最后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人格的尊严。吴晗和闻 一多一样,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这也许正是这篇文章写得较有感情的原因所在。3.3.就网上的批评文章进行讨论:就网上的批评文章进行讨论: 师师:下面是不是请同学们就那篇网上的批评文章谈谈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多数同学赞同批评文章的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