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664104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习题(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习题(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习题(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习题(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习题(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习题(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习题(新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名校讲堂名校讲堂1 1主题解说主题解说 本文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表现了闻 一多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尤其突出了他言 行一致、朴实坚强、追求真理并为之而战的伟大人格。 2 2重点突破重点突破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围绕这两方 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 政治传单

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也是一位言行一致的民 主战士。 3 3结构图解结构图解闻一多卓越 的学 者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做了 再说, 做了 不说 大勇 的革 命家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说了就做口的 巨人 行的 高标4 4学法点津学法点津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主要包括文章中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的句子、蕴含深层意义的 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具有哲理启示的句子等。这类语句除了基本含义外,往往还 有深层含义,如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 【典型例题】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

3、的文化药方”一句的含义。 【参考答案】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技法点睛】方法有:(1)联系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中找含义;(2)找出句中关键词,分析 词义知句意;(3)抓住句中修辞,分析效果知含义;(4)通览全文明中心,句子含义整体悟。 答题格式:句子本义深层义 0101 积累运用积累运用1 1给下列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 j( )钻探,有如向地壳 ( )寻求宝藏。仰之 m( )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 )而 不舍。 2 2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B全军将士气冲斗牛,奋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C十八大以后,各地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断完善充实提升,锲而不舍地推进各项工 作。D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 断涌现。 3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C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 出来!你们站出来! D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5、大勇的革命烈士。 4 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真正美丽的生命应该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执着地追求着真善美,它不会趋炎附势地 扭曲自己的形象,不会莫名奇妙地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 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但是,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 的主题的原因:在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对世界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1)画线句有一个错别字,请改正。_ (2)画线句有一处明显的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_ 5 5请你辨析下面句子中“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_ (2)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_ (3)“做”

6、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_ (4)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_ 6.6.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A无 排比 引用 对比 B反复 比喻 对比 引用 C无 比喻 对比 对比 D反复 排比 引用 引用 7 7判定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 (1)闻一多,湖北浠水人,

7、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经历,表现了 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3)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 ,曾受教于闻一多。() (4)红烛 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现出反帝爱国的激情。() 8 8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你也用 简短的一句话,评价一下闻先生。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你对闻一多的评价:_0202 课内精读课内

8、精读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 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 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 年 10 月 12 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

9、我 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 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 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

10、高标。 9 9选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_ 1010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句话中的“这”指代什么?_ 1111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 “行” 完全一致?_ 1212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 飘飘。_ _ 1313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_ _ _0303 中考链接中考链接(宜昌中考) 君子的争与不争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 30 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

11、书, 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 ,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 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 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 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 ”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 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 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

12、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 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 ,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 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 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 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 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 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 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 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 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1414 “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 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