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教学策略再探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662083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0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复习教学策略再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复习教学策略再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复习教学策略再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复习教学策略再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教学策略再探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复习教学策略再探讨?冯一下 ? ? ? 在以往的文章中, 笔者曾就 3+ X 高考模式下高 三历史复习教学的策略发表过一些意见。盛夏时节, 认真研读了 2002 年高考历史试题, 受到启发, 认识深 化, 又产生一些新的想法。 这里所说的高考历史试题是广义的, 既包括历史 单科试题(广东卷、 上海卷), 又包括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 全国卷、 天津卷、 春季卷) 中的历史题, 还包括文理科 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历史题。综观上列各套试卷中的 历史题, 以下三点给笔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第一, 重视对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第二, 涉及世界现 代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题目不少。第三, 涉及 人

2、类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题目颇多。据此, 笔者对 3 + X 高考模式下的历史复习教学提出如下建议:2002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以下简称 文综!试 题) 考查的历史知识, 中国史部分主要有中国古代重要 的外贸港口( 广州) 、 唐朝的市舶使、 熬糖法等的传入、 清明上河图#与宋代经济、 丝绸之路!、 旅顺和大连的 租借与回归等, 世界史部分主要有普法战争、 两次世界 大战、 联合国、 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雅尔塔协定等。 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基础知识, 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常识。 比如, 丝绸之路!是考生十分熟悉的知识, 命题者却不 嫌其 浅!, 偏偏要在此处命题, 而且是问答题, 其重视 基础知识之良

3、苦用心, 由此可见一斑。不仅今年的 文 综!试题如此, 近几年的 文综!试题也大体如此。 我们应清楚地看到, 与历史单科试题相比, 文综! 试题中的历史题, 考查范围相对窄一些, 难度要求相对 低一些。如果说, 主干基础知识是历史高考的重点的 话, 那么, 对 文综!试题来说更是如此。由于题目的数 量有限, 命题者选择的余地很大, 在 文综!试卷中, 历 史题出难题、 偏题、 怪题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 在 3+ X 高考模式下进行历史 复习, 狐抓主干基础知识实为上策。此种上策也是万 全之策。试题年年要变化, 我们可以不变应万变。这 个 不变!就是狐抓主干基础知识教学不变。

4、抓主干基础知识复习, 要依据中学教材。这里所 说的 依据!, 至少有三层意思: 第一, 依据教材的体系 进行复习。第二, 依据教材的体系、 结构、 重点和习题 等确定主干基础知识。所谓主干基础知识, 实际上就 是教材主线索上的重点知识。如中国近代史教材是以两个过程!为主线索, 那么此线索上的重点知识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主干基础知识。第三, 依据教材的观点 掌握主干基础知识。一般说来, 不要引导学生去批驳 教材的观点。可以介绍教材以外的观点, 但点到为止, 不必展开。由于教材版本不同, 因此要注意新旧版本 的差异。如果本届毕业生学的是旧版教材, 应参照新 版教材的提法和观点进行教学。比如学生当年学的

5、是 中国近代现代史#( 必修本), 而现在已出了中国近代 现代史#(实验修订本) , 在观点上则应采用 实验修订 本!的提法, 而不应固守 必修本!的旧提法。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也有采用两 轮或四轮复习法的。到底如何进行安排, 要视学生的 情况而定, 不能强求一律。但无论几轮复习, 都可分为 基础性复习和综合性复习两大阶段。第一阶段的任务 上文已述及, 那就是依据教材, 狐抓主干基础知识的掌 握。第二阶段则应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提高一步, 上 升一个台阶。如何提高? 如何上升? 如果完全囿于现 行教材的体系和观点, 不越雷池半步, 则难以达到目 的。在综合复习( 俗称总复习)阶段,

6、 应转换范式, 重构 体系, 适当引入新观点新提法, 做到源于现行教材, 高 于现行教材。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最值得引进和借鉴 的是现代化范式和整体历史观。 这里, 先谈谈现代化范式问题。 现代化理论对我国学术研究( 包括史学研究) 的影 响越来越大。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 需要从世界各国以及中国自身的现代化历程中吸取经 验和教训。现代化范式已渗入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 该标准中有 中国近代化 的起步!这样的 主题!( 按: 此处的 近代化! 与 现代 化!可视为同义词)。世界现代化进程史和中国现代化 进程史已成为历史高考的新重点。2001 年如此,

7、2002 年亦如此。以 2002年为例, 文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 7 12 题考英、 法、 俄、 中等国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 文 综!试题第 23 27 题考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影响、 第 40 题从古代 丝绸之路!考到亚欧大陆桥, 历史试题 广东卷第 32 题考近代中国教育变化, 历史试题上海卷 第 31题考日本明治维新、 第 32 题考轮船招商局的早 期发展与影响, 文综!试题春季卷第 11 14 题考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漫长过程, 等等, 都 是现代化进程史上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 如 果忽视现代化范式的运用, 恐难以适应高考命题的发8展变化。 我们之所以提倡在总复习

8、阶段引入现代化范式, 除了现代化问题和现代化范式本身的重要性外, 还在 于它可以弥补中学历史教材所采用的范式的不足。我 国中学历史教材基本采用阶级斗争范式, 以五种社会 形态的演进为纵向发展的主线。这种纵向系统, 有科 学合理的一面, 也有局限性。现代化范式以从农业文 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 并由此派生出 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 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 从专制政 治到民主化, 从人治到法制化, 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等 小的纵向发展系统。以此补充教材的纵向系统, 可以 深化对历史纵向发展的认识。如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初, 中国发生了洋务运动、 百日维新!、 新政与 立宪

9、、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 教材按 阶级斗争范式, 着重说明是哪一个阶级、 阶层和政治集 团在领导, 每一事件是什么性质, 各自起了什么作用 等。总之, 注意的是事件的个性。而按现代化范式, 这 些事件都是中国现代化起步阶段的重大事件, 都促进 了中国的现代化。也就是说, 注意的是这些事件的共 性。两种范式相互补充, 我们对 19 世纪 60 年代至 20 世纪初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的认识就深化了。 如何运用现代化范式? 笔者在现代化范式与中 学历史教学#、 现代化范式: 历史复习教学的新思路# 等文中已作过说明, 此不重复。不过, 这里要强调指出 一点: 运用现代化范式进行历史

10、复习教学, 关键的是要 按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纵向系统重新梳理和 组织历史教材中的主要知识。具体说来, 就是要把政 治史知识用政治民主化的线索重新梳理, 把经济史知识按经济现代化( 主要是工业化) 的线索重新梳理, 把 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知识按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现 代化的线索贯串起来, 知识内容基本上还是教材上那 些, 但体系要变化、 范式要转换。在这方面, 近年的高 考历史试题已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如由于重视 阶级斗争发展这一纵线, 现行教材中, 只零零星星地介 绍了中国历史教育, 很难看出我国教育的纵向发展趋 势。但 2001年 文综!试题第 13 17 题将宋代书院、 19世

11、纪后半期新式学堂的出现、 20 世纪初的 负笈留 学!热潮、 教育家蔡元培提出 兼容并包!、 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 构成一个 组题!, 2002 年历史试题( 广东卷)又摘引清代学校 卧碑!亭文、 新 政!期间的重订学校章程折#、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三段材料, 构成一道材料解析题。 通过对教材中教育史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开发利用, 我 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从表面上 看, 这两道题与教材的区别仅仅是知识的排列组合方 式不同, 而实际上, 根本的差别在于范式的变化。举一 可以反三, 在复习教学中, 我们可以参照这两道题的作 法, 按现代化范式的要求

12、重新组合知识, 构建知识的新 体系, 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纵向发展的把握。2002年高考历史试题中, 涉及人类相互交往相互 联系的题目之多, 引人注目。具体情况可见下表:2002 年 人类社会交往!考点分布一览表内 容试卷文综!春季卷 文综!全国卷 文综!天津卷历史上海卷历史广东卷全球性 交往20 世纪国际关 ? 系体系 奥运会 WTO联合国 WTO同左东方从属西方 ? 的原因 2010 年世博会国际联盟 凡 尔 赛% 华 盛 顿 ? 体系地区、 国家间 交往欧元与欧盟 朴茨茅斯条约APEC从欧 共体 到 欧 ? 盟九国公约 印巴分治 20世纪 50 年代 ? 苏美关系 欧洲一体化国际战争 与国际

13、交 往普法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 雅尔塔协定同左拿破仑战争 西方侵略日本 巴黎和会上 ? 的英法矛盾 诺曼底登陆 反法西斯战争 ? 的 经 验与 教 ? 训 雅尔塔协定英法 争夺殖 民地 ? 的战争 拿破仑战争 德意志统一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9中外 交往国 际关 系格 局 ?与中 国 国际 ? 地位变化 中国加入 WTO 2008 年奥 运会 ? 与北京发展古代外 贸 港口 ? ( 广 州) 与市 ? 舶使 熬糖法等传入 旅大租 借 与中 ? 俄、 中苏关系 丝绸之路 亚欧大陆桥康有为 会 通中 ? 西方思想东西 方交 流 史 ? 实 东印 度公 司 与 ? 中国 马关 条约 与 三 ? 国干涉还

14、辽 门户 开放 政 策 从上 海外 滩 看 ? 中外关系变化两宋 海外贸 易发 ? 展原因 徐光 启翻译 西方 ? 科技著作 鸦片 战争前 的中 ? 英贸易何梅协定!中 国 内 部 交 往地区 交往元 代漕 运与 南 ? 粮北调现代丝 绸 之路 ? 与东西部联系 中秋习 俗 与海 峡两岸关系青藏铁路元、 清对台湾的 ? 管理 灵渠、 大运河与 ? 元代漕运乌里雅苏台民族 交往南北 朝北 方 少 ? 数民族 汉化! 中国 古代 民 族 ? 结构十六 国时北 方汉 ? 族政权 唐太 宗时期 民族 ? 分布? ?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从客观方面看, 这是时 代特征与社会需要之使然。如今, 世界交

15、往频繁、 中外 交往频繁、 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更加密切, 人们 需要更多地了解人类交往发展的历史, 从中吸取经验 和教训。从命题者的主观方面看, 这是他们所主张或 所倾向的史学观发生作用的结果。质言之, 由于整体历史观在命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所以就有这类 题目的出现。 影响日隆的整体历史观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并有一些优秀史著具体阐释其观点。在整体历史观的 诸多观点中, 以下两点最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 一转变始于 1500 年前后, 到 1900 年前后基本完成。 当今, 世界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整体发展。第二, 生产力 发展和

16、世界交往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根 主轴!。 奠定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类社会交往是推动历史横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历史必须高度重视人类 的交往, 重视横向发展及其影响。 明白了以上原因后, 我们就知道高考试题重视对 人类社会交往的考查不是偶然的。这些题目启示我 们, 在总复习阶段引入和运用整体历史观实有必要。如果说, 现代化范式在纵横系统并重的前提下, 更重视 纵向发展的话, 那么, 整体历史观则是在纵横系统并重 的前提下, 更重视横向发展系统。引入和运用整体历 史观可以大大拓宽我们对历史横向发展的认识。 怎样引入整体历史观?首先, 应让学生了解整体历史观的核心观点, 让他 们高度重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整体性, 重视社会 交往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是, 观点的介绍应把握 分寸, 点到即可。如社会交往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其重 要性及影响即可, 至于社会交往是历史发展的两根 主轴!之一的提法, 学生不知道也是可以的。 其次, 运用整体历史观复习历史, 最关键最实用的一环是在此史观指导下, 设置一些专题, 将现行教材的 知识重新排列组合。比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