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661779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2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一、基本情况与判断 一、基本情况与判断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已经具备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到了可以更多地依靠创新推动 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主要表现是: 首先,建国 50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 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2005 年,我国 GDP 居世界 第四位,财政收入突破 3 万亿元,全社

2、会固定资产投资 8 万多亿元,有能力增加 技术开发投入。 其次,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生物、纳米、 航天等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实力 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我国拥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 3850 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 109 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研发投 入总额已跃居世界第六位。 第三,经过多年的自主研究开发和引进国外技术装备,产业技术水平有了较 大提高,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为以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 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打下了一定基础,为消化吸收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四,巨大

3、的国内市场资源为自主创新成果提供了宽广的应用舞台。对一个 技术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大国来说, 自主创新成果必须找到自己的应用者才能生存 和发展,而其主要应用者是本国市场。13 亿人口大国的市场既具规模性,幅员 辽阔、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市场又颇具差异性,这为我国的各类型、各层次自主创 新活动提供了最宝贵的市场需求动力。 第五,我国已经具备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刘世锦:“我国经济 增长模式面临的转型压力与有利条件”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调查研究报告 , 2005 年,第 178 期。)。大规模制造能力意味着巨额研发费用可以被有效分摊, 使自主创新具有成本上的可行性,研发投资的回收更有保障。这

4、是在技术成熟产 业中从事核心技术研发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已有 100 多项重要的制造业产品 的产量居全球第一,还有更多的产品生产已经达到了承受巨额研发费用的规模。 这就为我国诸多产业从制造环节向核心技术研发环节拓展创造了重要条件。 近年 来,我国一些重要产业和产品的配套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有些已经达到或接近国 际先进水平。一旦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上有突破,就有现成的产业链支撑其产业 化和市场化过程。 第六,对外开放为开放式研究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自主创新是在 开放条件下的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扩大开放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扩大和深化国际科技交流

5、与合作。特 别是当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对跨国公司的创新资源和技术资源应加以吸收和 利用。经过多年竞争和积累,国内企业集成国内外技术资源的能力在提高,为以 我为主组合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打下了一定基础。 二、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讲,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 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个别产 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

6、值链末端,技术水平、 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首先,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我国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 外,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移动通讯、无线电传输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高技术 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 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 国家仅仅占有 10%(邓楠:“以科技创新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国创业投 资与高科技,2004 年第 8 期。)。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我国不少行业存在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成为我国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 市场的瓶颈。 其次, 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 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

7、进口。 我国作为工业品的出口大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装备制造 业虽然规模较大, 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 比较薄弱。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一些 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依赖进口。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 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 80%, 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 70%依赖进口(梅永红: “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求是,2006 年 6 月 1 日。)。我国每年 8 万多 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 70%是用于购置设备,而其中又有 60%依

8、赖于进口。目 前, 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 50%, 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 (二)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 竞争力结合起来。 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 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04 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引进与消 化吸收的经费比例仅为 1:0.15,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 在 1:58 左右(徐冠华: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及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有关情况 的报告,2006 年 4 月 28 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近几 年,一些重点产业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

9、还有相对下滑的趋势。例如,2004 年软 件产业消化吸收比只有 1/16,低于 2000 年的 1/10;纺织行业的消化吸收比只有 1/35,并且在 1998 至 2003 年间,消化吸收比最好的年份也只有 1/20(科技部 专题研究组,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调研报告,第 16 页。)。由于消化吸收经 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产业自主创 新能力的提高。 (三)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仍然薄弱,尚 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和新 产品开发、引进

10、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较薄弱。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 入的 0.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 0.56%,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只有万分 之三的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徐冠华: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及加强知识产权 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2006 年 4 月 28 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 上。)。同时,企业之间科技资源低水平重复严重,同一课题,重复立项,重复 投资。在基础性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方面,企业间没有广泛建立和形成技术 创新的战略联盟或协作关系。 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研能 力,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11、,我国产学研 的结合还不紧密。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得到企业 资金支持的较少。企业对目前“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很不满 意。 企业认为国家的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 而高校搞出来的成果往往市场性不强, 成果转化困难。大学、科研机构往往只注重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忽视了市场竞争 的需求。“产学研”,“产”在前,没有“产”,“学”、“研”就失去了动力 和方向。同时,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转制科研院所,都注重现实经济效益, 对关系国家竞争能力和企业长远利益的共性、 关键性、 前瞻性技术研究重视不够。 (四)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 尽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位

12、,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在 相对指标(如每万名劳动力拥有的 R&D 人员)方面,差距仍十分明显。投入不足 是长期困扰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R&D/GDP 一直徘徊在 0.6%0.7%左右,2004 年上升为 1.23%,2005 年是 1.3%。 当前,我国尚未建设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 型科研设施以及科研资料、科学数据等严重匮乏、分散落后,并且还存在着盲目 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没有形成社会共享机制。由于缺乏国家层次上 的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无法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共享,科技人员难以及时了解 和掌握国际国内最新科技文献和数

13、据,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科研设施。 三、成因分析 三、成因分析 造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背景,也有政策导向的 问题;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和理念上的误区,但主要是缺乏自主创新 的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 (一)市场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和制度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没有形成公平竞争很讲究诚信的市场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 尚未建立起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生和转移的法制 环境。整个社会缺乏创新的文化氛围,培育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尊重个性、恪 守诚信、公平竞争、激励探索、提倡冒尖、宽容失败的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 境还没有形成。 (二)

14、政府作用和政策没有发挥好,有时甚至成为自主创新的障碍。 虽然全国上下普遍重视和强调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有些 地方和部门并没有把技术进步和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1.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一直是 我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症结。 虽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 20 多年, 科研力量的主体已经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 但是高层次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 问题,深层次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机制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与科技相互促进的新型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建立 和完善。 2.政府在产业发展中职能越位和缺

15、位的现象并存。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 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政府在产 业发展中职能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并存,制约了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职能越位 表现在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部门过多地运用行政权力,干预企业经营活动, 使市场机制发生扭曲,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职能缺位则表现在 政府对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缺乏统一规划, 对支持产 业创新的政策缺乏系统研究,对产业创新提供服务的功能弱化等。 3.相关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缺乏协调机制, 影响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 业的发展。在宏观管理体制上尚未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决策体制和组织机制

16、, 体制分割已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统一意志的达成和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的有效组织, 明显地削弱了国家科技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 特别是长期以来条块分 立、相互封闭的行政管理格局始终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在决策体制上,部门之间 缺乏协调配合,难以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的机制,存在着以部 门利益代替国家利益的倾向。决策权与责任不对等,没有形成与事权相一致的责 任追究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竞相争取财政资金,按各自的条条块块分配,造成 在很多领域国家资金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在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上,科技政策与 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贸易政策、消费政策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甚至存在 着相互矛盾和抵触的现象。与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最大问题不是 过于集中,而是比较分散。例如,软件产业管理体系涉及多个部委,使权力和资 源相对分散,增加了相互协调、配合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关扶持政策的 落实力度。 4.国家对一些重要产业缺乏对自主创新的总体部署和有效安排。 部分战略性 产业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