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趣味课堂体验数学魅力(小学数学论文)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566032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趣味课堂体验数学魅力(小学数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打造趣味课堂体验数学魅力(小学数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打造趣味课堂体验数学魅力(小学数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打造趣味课堂体验数学魅力(小学数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打造趣味课堂体验数学魅力(小学数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打造趣味课堂体验数学魅力(小学数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趣味课堂体验数学魅力(小学数学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造趣味课堂 体验数学魅力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区某某小学 某某某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一线教师和理论研究者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的一线工作者认识到只有设计合理有趣的教学过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课堂的教学也不例外,又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去看待数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探究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多维度 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就强调了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乐之”,才

2、能“乐学”。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探究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的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而数学又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的学科,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枯燥和认识上的障碍。为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严重影响数学的教学质量。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 重视课堂教学的情境引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

3、么这种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作为一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可以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道理显得尤为必要。1、故事化情境导入新课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新鲜事物,喜欢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现在的数学教材都设计了很多故事化的情境图,教师要善于利用,把握其中的数学故事。例如,我在讲授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田园小卫士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就借用了以下这个故事作情境引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老师的村庄上

4、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小朋友,名字叫小栋。小栋的爷爷在菜地里种了很多的茄子和白菜。经过爷爷的精心管理,白菜嫩绿嫩绿的,十分旺盛;茄子也挂满了枝头,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你们说小栋的爷爷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有一天,小栋的爷爷正笑呵呵地沿着菜地欣赏着自己即将要收获的劳动果实时,突然发现茄子和白菜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爬满了许许多多的蚜虫,正在吸食着蔬菜那甜美的汁液。你们说小栋的爷爷现在还能高兴吗?(学生回答“不高兴”)如果不及时把蚜虫消灭掉,即将收获的劳动果实将化为泡影,这可怎么办呢?小栋的爷爷整天愁眉不展,再也乐不起来了。这件事被蚜虫的天敌瓢虫知道了,它们为了不让小栋爷爷的田园受到损失,赶紧调

5、集了大批的同伴奔向菜地捕捉蚜虫。学生受到故事的感染,很快就以愉悦的情绪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中去。2、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就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生动教学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较强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秒的认识这一节课时,我使用了嫦娥二号升空倒计时的视频场景来导入新课。许多学生在观看视频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跟随发射指挥员一起倒数10、9、8、7、6。在学生情绪达到高潮时,教师再结合视频引入时间单位秒,从而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3、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

6、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学生现在接触的内容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实质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兴趣。例如,我在讲授分段统计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在观看跳远成绩测试表的同时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跳远成绩在120厘米到130厘米之间的有多少人?”,“跳远成绩在100厘米以下的有多少人?”,“跳远成绩在110厘米到120厘米的有多少人?”这时我就马上询问:“我们能不能一眼就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回答:“不能。”)教师继续引导,“我们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某一段有多少人呢?”继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

7、突,让学生对分段统计的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二、 注重知识的迁移与实践操作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基础,新旧知识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材本身的编排也十分重视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在以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间迁移,掌握新的知识。但准备了良好的迁移条件,不等于迁移活动就一定会发生。实践证明,迁移活动的实现,有赖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使知识的迁移顺利实现。1、抓住相似之处探究新知围绕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旧知识后,应及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共点,引导学生以旧探新,展开主动的探究

8、活动,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我在教学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估计这内容时,首先向同学们出示6行苹果,每行9个的情境图,让同学们计算总数。紧接着,我再出示6行苹果,有的行比9个多一点,有的行比9个又少一点的情境图,让同学们快速估计总数。活动结束,大部分同学就都已经掌握了用行列法进行估计的知识。2、抓住不同之处探究新知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应该注意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因索,尤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表面看起来十分微小,但实质上他们却存在着十分巨大的矛盾。例如,学生经常混淆“偶数”和“合数”的概念。其原因就是这两个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自然数,而且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

9、为此,在教学中应重点抓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点进行区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细致区别,就可以保证两个概念之间不会混淆,从而使学生产生正迁移,并使学生对它们的认识更加深刻。3、利用生活实际进行知识迁移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丰富而且独特的生活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实物,比如水桶底,自行车的轮子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用圆形可

10、以多装水,而且还比较漂亮;自行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行驶的速度会更快。”接着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有关的,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更加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的。”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产生了。三、 注重学生对数学思维方式的感悟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数学也不例外,尤其数学有享有“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的美誉。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独特魅力。我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设计合理有效的探究过程。我在教学时间的简

11、单计算时,将问题转化为点线图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时间经过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概括思维的魅力,从而使他们对时间的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北线阁小学的吴剑老师在教学“估计”这一单元时的思考,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注重加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现。例如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为学生有根据地估测奠定基础。在教学估计这一内容时,首先安排学生估一估音乐课本的宽大约是多少。有的学生根据道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一指一指地去比;有的学生则根据铅笔盒的长度大约是20厘米,用铅笔盒和音乐课本的宽去比在这一环节中,班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估计得

12、比较准确。紧接着吴剑老师又设计了“估计音乐课本的长是多少”这一环节,在第二环节中估计比较准确的学生人数大增。有的学生已经总结出:“估计时可以找一个参照物,但是要知道这个参照物的长度。”最后教师又让学生估计教师绿色墙围子的高度,学生在估计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常活跃的思维。通过吴剑老师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探究中享受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四、 加强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能否领悟和欣赏数学美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能够领悟和欣赏数学美也是进行数学学习的重

13、要动力和方法。加强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待数学以及数学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进程。例如,我在教学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形状的鸟巢,使他们对各种各样的图形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他们认识、了解各种图形的特点并学会区别不同的图形。最后展示一幅没有涂颜色的组合图案,并一起进行涂颜色活动。活动结束学生会惊讶地发现原来的“丑八怪”变成了“美丽的童话”。在探究的过程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美得魅力,继而也更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在数与计算的教学中,有更多的地方可以对学生进行数学美得渗透。比如:“脱式计算的等号要对起”体现了数学的整洁美、“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让数学教学充满乐趣更是一门艺术。只有我们教师从多个维度认识、了解数学教学,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也才能让数学对学生产生更加厚重的艺术影响。参考文献:1王丽杰 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2刘效丽 张卡宁.小学生智趣情景数学M.北京体育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63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8.64严育洪.门诊课堂教学望闻切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5余文森 黄国才 陈敬文.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