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诗歌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565932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诗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诗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诗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诗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诗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诗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诗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二)情与景的关系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2、乐景衬哀情或哀景衬乐情 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

2、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 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三)描写方法: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细节描写、点面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无定河边骨” 和“ 春闺梦里人” ,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

3、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景情交融、托物言志、含蓄) (五)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六)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

4、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七)、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有形为无形等。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欲扬先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 ,后面才

5、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 的主题。 蝶恋花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化有形为无形 (八)修辞方法 (九)创作方法: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检测练习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

6、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5、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6、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 李凭箜篌引)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 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

7、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2、“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 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3 、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4、“国破”与“ 山河在”,“城春” 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5、用“ 奇服

8、”象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的理想。 6、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李凭箜篌曲的艺术效果,从而烘托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7、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8、用“跳鱼”的“拨剌鸣” 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9、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10、把对金陵城的昔胜今衰的感慨寄托在“曾经照古人” 的“旧时月” 之上,用月来见证古今的变迁,人世的沧桑。古典诗歌常见的结构形式古典诗歌表现手法系列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因其篇幅的短小和字数的限制,在起承转合的结构上,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

9、要,探索出了许多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下面就每一种结构作简单的分析,以有助于鉴赏。 1、首尾照应 照应是指诗歌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是古典诗歌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一首诗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应有头有尾,前后内容就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使读者容易掌握全诗的脉络。 首尾照应,即开头与结尾的照应,这样照应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

10、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 如杜甫静夜思: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 断人行” ,望月则“忆舍弟”,“ 无家”则“ 寄书不达”,人“分散” 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

11、感,沉郁顿挫。 2、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指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再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独”字当头,“ 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 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

12、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 3、层层深入 层层深入就是指诗歌在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结构形式,使全诗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本诗采用了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表达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诗歌从遥望中的牵牛星、织女星写起,由远及近,视线移到织女星,织女织成布才能与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成,急得泪如雨下。相隔浅浅的一道银河,就是不能相会。诗歌由事而人,再到人的感情。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哀怨动人。 4、重章叠

13、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结构方式。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诗的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在这样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5、先景后情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

14、,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

15、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再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 6、卒章显志

16、 诗言志,中国古典诗歌把“言志 ”当作重要内容来表达,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结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旬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再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情怀,诗的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了解诗歌的结构形式对分析诗歌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