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的合理使用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656159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药的合理使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渔药的合理使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渔药的合理使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渔药的合理使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渔药的合理使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药的合理使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用技术用药指导责任编辑 李振龙中国水产2010年第6期 57渔药的合理使用渔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水生动植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水生动植物生理机能的物质。包括疫苗、诊断制品、微生态制剂、中药材、中成药、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及外用杀虫剂、消毒剂等。科学、合理地使用渔药,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或诊断等有益作用,同时使药物的有害作用降到最低程度。有害作用包括对靶动物的不良反应、对动物源食品消费者的危害、对药品使用人员及环境的危害等。使用药物治疗动物疾病的目的是使机体的病理学过程恢复到正常状态或抑制、杀灭病原体,从而保护机体的正常功能。为达此目的,必须对动物、疾病、药物三者具

2、有全面系统的知识。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疾病的类型和病理学过程,药物的剂型、剂量和给药途径等因素均能影响药动学和药效学结果。药物合理应用的前提条件是正确的诊断。对动物发病的原因、病原和病理学过程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到科学、合理用药。盲目用药非但无益,还可能影响诊断,耽误疾病的治疗甚至危及动物的生命。以下是合理用药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药物对靶动物药动学特征药物的作用或效应取决于作用部位的浓度,无论以何种途径给药,药物在动物体内均要发生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每种药物有其特定的药动学特征,如半衰期、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等都有所差异。药物的动力学特征还受动物种属、疾病类

3、型及过程影响。只有熟悉药物在靶动物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并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二)药物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临床使用药物防治疾病时,可能产生多种药理或生理效应。对动物恢复健康有利的效应称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对动物机体不利的效应称为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作用)。大多数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一般是可以预期的,要分析使用药物治疗的利弊,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应该采取措施把不良反应尽量减少或消除。当然,有些不良反应如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等是不可预期的,可根据患病动物反应的具体情况采

4、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三)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临床对疾病的治疗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前者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后者则是针对疾病的症状。一般情况下,首先要作对因治疗,选择使用消除病因的药物。当然,也不能千篇一律,有时也要对因与对症治疗结合进行。对于危及动物生命的症状,则首先要选择维持生命机能的药物对症治疗,然后再进行对因治疗。(四)药物相互作用临床上能用一种药物治好某种疾病就不要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尤其不要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产生有利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出现有害的相互作用。根据药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和部位,可渔药的合理使用 王玉堂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用药指导处 在我

5、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治过程中,一些地方不规范用药、滥用药和凭经验用药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与我国长期以来的水产养殖用药指导工作缺失、未及时实行执业渔药制度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别管理有关。这种不规范用药、滥用药和凭经验用药所引发的后果较多,也较严重,如引发环境污染、引起药害、增加用药成本、耽误鱼病治疗良机、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等等。为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大力普及水产养殖规范用药基础知识和技术,我们对这些年来水产养殖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梳理、分析和归纳,就渔药的合理使用、渔药规范选用技术、正确理解和掌握兽药使用说明书、易造成药害事故药品使用注意事项和国标渔药使用配伍禁忌等加以释析和说明,在本刊

6、陆续刊出供广大水产养殖生产者、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人员和用药指导技术人员了解和掌握。实用技术用药指导责任编辑 李振龙58 中国水产2010年第6期分为体外相互作用和体内相互作用。体外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配伍禁忌”,体内相互作用又分为药动学相互作用和药效学相互作用。1.配伍禁忌 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时,可能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产生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出现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称为配伍禁忌。例如,将磺胺嘧啶钠与葡萄糖注射液混合,便可见液体中有微细的结晶析出,这是因为强碱性的磺胺嘧啶钠在pH较低的溶液中析出的结果。2.药动学相互作用 两种以上药物同时使用,一

7、种药物可能改变另一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排泄,而使药物的半衰期、峰浓度和生物利用度等发生改变。(1)吸收 吸收过程的相互作用主要在胃肠道发生,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物理化学相互作用。例如,胃中大量充盈的食物可稀释药物,影响其吸收;pH值改变将影响药物的解离和吸收;四环素类等可与钙、铁、镁等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影响吸收或使药物失活。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改变。如拟胆碱药可加快胃排空和肠蠕动,使药物迅速排出,吸收不完全。抗胆碱药如阿托品等则减少胃排空速率和减慢肠蠕动,可使吸收速率减慢,峰浓度较低,同时亦使药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延长,增加药物的吸收量。肠道菌丛的构成或功能改变。胃肠道菌丛可参与

8、某些药物的代谢,广谱抗菌药能改变或杀灭胃肠道内菌丛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如抗生素治疗可使洋地黄在胃肠道的生物转化减少,吸收增加。改变生物膜的完整性。有些药物可能损害胃肠道黏膜,使生物膜的完整性及功能受到破坏,影响吸收或阻断主动转运过程。(2)分布 药物在分布上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由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的结合部位而产生的,因为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的,具有较高蛋白亲和力的药物可以置换亲和力较低的药物。如果高度蛋白结合(大于80)的药物被其他高亲和力的药物置换,则可使其在血中的非结合药物的浓度显著提高,从而增加了出现毒性的危险。例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的蛋白结合率超过90,只要一小部分结合的药

9、物被置换,就可能产生毒性的浓度。另外,能影响器官血流量的药物也可影响药物在器官组织的分布,因为药物在器官的摄取率与清除率取决于器官的血流量。例如,抗肾上腺素药心得安可使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从而减少肝脏的血流量,使药物(如利多卡因)的肝清除率降低,导致药物的血中浓度升高。(3)生物转化 药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酶的诱导和抑制。许多中枢抑制药包括镇静药、抗惊厥药等均有酶诱导作用,如苯巴比妥能显著地诱导肝微粒体酶的合成,提高其活性,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生物转化,降低药效。但是毒性可能增加,因为增加了毒性代谢物的生成。同时,对于某些药物的前药(Pro-drug),代谢加速则可增加具有

10、药理活性药物的数量。相反,另外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能使药酶抑制,使药物的代谢减慢,提高血中药物浓度,使药效增强。药物代谢的酶抑制可能被用于治疗,例如,醋氨酚对猫有强的毒性,可用西米替汀来减少毒性代谢物的生成。(4)排泄 药物对排泄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表现:由于改变肾小球的滤过和竞争肾小管的主动分泌(或两者),从而改变药物在尿液的排泄。如同时使用丙磺舒与青霉素,由于丙磺舒竞争近曲小管的主动分泌,可使青霉素的排泄减慢,提高血浆浓度,延长半衰期。能影响尿液pH的药物,可使另一药物的解离度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如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可加速水杨酸盐的排泄,用氯化铵酸化尿液则可加速碱性药物

11、的排泄。3.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药物,由于药物效应或作用机制的不同,可使总效应发生改变,称为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单药效应的代数和,称协同作用,例如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等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称相加作用,例如四环素类和磺胺类合用可产生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和,称为拮抗作用,例如-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快速抑菌剂四环素类等合用可能产生拮抗作用。临床上常利用协同作用以加强药效,如磺胺类与抗菌增效剂TMP合用;而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或消除不良反应,如用阿托品可以对抗有机磷杀虫剂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另外,不良反应也能出现协同作用

12、,例如头孢菌素的肾毒性可因合用庆大霉素而增强。一般来说,用药种类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高。所以临床上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尤其要避免使用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因为它使兽医师失去了根据动物病情需要去调整药物剂量的机会。(五)合理的给药方案对患病动物进行合理治疗的关键,在于选择药物和制定给药方案。一旦决定对动物疾病进行药物治疗,就必须制订周密的治疗计划,包括选定首选药物(或制剂)和确定给药方案。当有几种药物可供兽医师选用时,应根据疾病的病理学过程、药物的动力学特征和药效的强弱等来决定选择的药物。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养殖场动物发生的感染性疾病时,在用药前要尽可能作药敏试验,能用窄谱抗生素的就不用广谱抗

13、生素。选择功能性药物时,应密切注意动物种属之间的药动学差异,一般情况下不应标签外用药,即在给药途径、剂量、疗程、种属、适应症方面应与批准药物的标签说明一致。给药方案包括给药的剂量、频率(间隔时间)、途径和疗程。剂量是指对动物一次给药的数量,给药频率是由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决定的,每种药物或制剂有其特定的作用持续时间。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受制剂的限制,例如片剂、胶囊供内服,注射用混悬剂只能皮下、肌内注射,不能作静脉注射。但是,选择给药途径还应考虑疾病实用技术用药指导责任编辑 李振龙中国水产2010年第6期 59类型和用药目的,制定给药方案的最后一步就是确定疗程,有的疾病经单次给药或短期治疗便可恢复

14、或治愈,但许多疾病必须反复多次给药一定时间(数天、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一定要有足够的疗程,如抗生素一般需用2天3天为一疗程,磺胺类则要求3天5天的疗程。不能在动物体温下降或病情稍有好转时就停止给药,否则会导致疾病复发或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给后来的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制定一个良好的给药方案是合理用药的保证,兽医师要综合运用疾病和药物方面的知识,并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尤其要督促畜主(或治疗方案执行人)严格按治疗方案用药,才能保证达到最好的疗效,并把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限度。(六)动物性食品安全食品动物用药后,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和有关杂质可能蓄积、残存在动

15、物的组织、器官或食用产品中,这样便造成了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简称兽药残留)。食用动物在饲养过程中,除了使用兽药防治疾病外,一般还大量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因此存在微量的兽药残留是很难避免的。为了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避免兽药残留超标也是合理用药必须认真遵守的原则。1.兽药残留超标的原因 兽药残留超标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是由不合理用药引起的。根据调查,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不遵守休药期规定。休药期(Withdrawal Time)是指食用动物最后一次给药至许可屠宰或其产品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食用动物在使用兽药后,必须按休药期规定屠宰上市,使食用组织中残留的兽药有足够的时间排出并低于最高残留限量。不

16、按兽医师处方或药物标签和说明书用药。每种兽药的适应症、给药途径、用量、疗程等均有明确的规定,但有的使用者随便加大剂量、延长用药时间或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是兽药残留超标的重要原因。使用未经批准的药物。未经审批的药物,一般均没有准确的用法、用量和休药期规定,用后产生残留超标就很难避免。缺乏用药记录。不少食用动物养殖场没有建立用药档案,所用兽药数量、时间,无从查考,更谈不上执行休药期的规定。2兽药残留的危害 兽药残留对人类的潜在危害作用正在为人们逐步地认识,对兽药残留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发现许多兽药或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可能构成严重的威胁。概括起来,兽药残留对人类的危害作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般毒性作用。 许多兽药或添加剂都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较强的肾毒性和耳毒性等。特殊毒性作用。一般指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和生殖毒性作用等。在兽药中如己烯雌酚、硝基呋喃类、卡巴氧、砷制剂有致癌作用,苯并咪唑类、氯羟吡啶等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如青霉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