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明镜,身似琉璃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655221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若明镜,身似琉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若明镜,身似琉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若明镜,身似琉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若明镜,身似琉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若明镜,身似琉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若明镜,身似琉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若明镜,身似琉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若明镜,身似琉璃 我的化学印象 陈晨 00525010 经济学院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 【关键词】玻璃 脱蜡法 琉璃母 第一次从余秋雨的霜冷长河中看到上面那句话时,身体有种从里到外的触动,好似 经历了一番神圣的洗礼。从此,我便在心中系下了对琉璃的情结。从拥有第一份琉璃吊坠的 项链到生平第一份实习结束时收到领导送的全球限量版的琉璃如意,我与这种仿佛来自异世 界的物质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以来对琉璃的认知都局限在它晶莹剔透的外表以及它易碎的 物理性质上,从没有激励去了解它的成分和铸造过程等内在属性,心中总觉缺憾。恰逢“化 学与社会”论文之机,我想

2、给自己一个深入了解琉璃的机会,并由此引出我对化学的些许感 受和体悟。 对于喜欢遐想的孩子而言,说起化学,首先想到的大概会是黑巫师拥有的可以使人改变 形状的魔法药水,是搅动的大锅里不断冒出的五彩泡泡和炼金术士怀里准备呈献给帝王的金 丹。人们在历史的初期一定对于科学报有着同样神秘的幻想,不然又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美丽 的事物除却上帝的制造之外还能够诞生于人类之手呢。 从宗教与巫术的时代开始,化学从祭祀术士之手转向工匠,后经科学家最终抵达平民百 姓身边。自上古祭器的冶炼到日常所用陶瓷器具,从冷兵器时代铁与血的剑盾到硝烟弥漫的 现代战场,从实验室中扩增的核酸到少女们手中精巧的饰品,化学到底是什么?是上帝与

3、众 生的桥梁,是冷酷无情的技术力量,是温馨的家居生活抑或美妙的艺术神品? 这样的问题或许不是我可以简单评述的。化学在平凡的生活中可能只意味着妈妈用的洗 衣粉, 爸爸抽的中南海, 生病了要吃药, 还有在生日的时候收到一串琉璃的手链作为礼物。 “琉 璃” ,这个易碎而美丽的精灵,或许在我的小小世界里,它和化学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神秘而亲近的关系吧。 “琉璃”这两个字本身就是那么酥滑温润,再去想想那一片深蓝或者淡紫色,凝重 却偏偏还晶莹剔透,像是在半梦半醒中蛰伏、成长,蜷曲在时间里,让岁月在它身上揉出成 熟女人才有的沧桑与丰富。它的名字就像它自身一样的美丽,悠远温厚、饱含诗意,让人一 看便无法割舍。中国

4、琉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 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一、琉璃的传说 一、琉璃的传说 一个美丽的名字必然会配有同样美丽的传奇,关于琉璃的起源,就有两个动人的传说。 一说是上古之时,水神共工与祝融战。共工败,怒而触不周之山(传说中的天柱) ,天倾东南, 地陷西北,暴雨如注,大地汪洋。女娲伏羲为拯救众生,筑补天台,炼五彩石,以补天缺。 七日七夜,彩石炼就,三年补成,天光重放。女娲将剩下的五彩石从补天台上撒落凡间,化 为人间奇石琉璃,并于日后见证一段千古姻缘,曰石头记 。 另一种说法距离我们稍近,也少了几分神话的色彩。传说公元前 4

5、93 年,范蠡为越王勾 践督造王者之剑时,发现炉体之中产有异石,色晶莹而剔透。范蠡以为是天地造化之极致, 随剑一起敬献越王。越王念铸剑之功,原物赐还,并赐名“蠡” 。范蠡遍访能工巧匠,将“蠡” 打造成一件精美首饰,作为给西施的定情之物。同年,西施被迫和亲吴国,临别之时西施的 泪滴在“蠡”上,天地日月为之动容,时人称“流蠡” ,就是今天之“琉璃” 。其后,范蠡辅 佐越王十年,终大胜吴国。范蠡迎回西施,两人携“蠡”泛舟江海,成千古佳话。 二、琉璃的历史 二、琉璃的历史 当然,这些都只是美丽的故事,它们包含了人类的价值判断以及对于善良与美德的褒扬。 唐元稹亦有诗咏琉璃云“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 。

6、 “琉璃”这个词语,自始至终都与 晶莹纯净联系在一起,贯穿了华夏千年的记忆。而要真正来说琉璃的历史,就不得不从它的 同胞兄弟“玻璃”说起了。 很多人都以为现代的“玻璃”是西方人的发明创造,的确,人类最初使用的玻璃是由火 山喷发所产生的酸性熔岩凝结而成的,世界范围内人工制造玻璃最早的追溯应该要到 6000 年 前的埃及。然而事实上,我国古代随着铅汞炼丹技术的发展,早在西周初期便出现了玻璃技 术的萌芽。考古发掘表明,1964 年河南洛阳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的白色料珠以及 1975 年陕西 宝鸡出土的千件西周早期各种玻璃材质的管珠,经专家鉴定都属于一种铅钡玻璃,并且与西 方的钠钙玻璃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

7、统。这表明我国古代的玻璃是采用一种特有的材料独立制 造出来的。 只不过在历史上,我国对于这种玻璃类物质一般称呼为“璆琳” 、 “琉琳” 、 “流离”或者 “琉璃” ,从南北朝开始,还有 “颇黎” 、 “玻黎” 、 “颇梨”之称。由于名字不一样,许多人 包括诸多学者都认定中国原本没有玻璃, “玻璃”是由西方传入中国。其实我们可以看到, “琉 璃”就是玻璃。不幸的是,古法琉璃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工艺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失传,到了 晋代,已经有人开始认为上古的“琉璃”不过是自然的矿石而不是人工精妙之物(见葛洪抱 朴子 ) 。 “琉璃”这个名称到了清代以后,便正式不再指向玻璃,转而专门用以称呼低温彩陶 所烧

8、成的釉面砖瓦即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琉璃瓦” 。琉璃瓦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屋面建筑 材料,通过在陶瓦或檐头饰物的表面施上一层薄而细密的彩色釉料烧制而成。这类瓦片色彩 绚丽,也许正是那种色泽流彩上的相似触动了人们的记忆,勾起了他们对于传说中上古宝物 所襟怀的祭奠之情,所以才会借用了“琉璃”的名称。而实际上,在清代末期,真正的玻璃 器反而被人们称为“科”器了。 琉璃这种中国古代的玻璃虽然是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其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 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 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在古代中国,比起陶瓷、

9、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并不充分。而古埃及和地中海沿岸地区出土 的玻璃器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适应性较强,因 此这种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随着水上交通日益发达,以及丝绸之路 的不断繁荣,先是玻璃制品传入中国,随后制造“钠钙玻璃”的技术也逐渐传入中国。当西 方“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惊异,因为这类外来品与中国“铅钡玻璃” “琉璃”无论在表观还是性状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也无怪乎国人不知道它们是同 一类物质了。 易碎在实用性上或许是一种致命的缺陷,但却丝毫不影响琉璃的美丽,甚至正因为它的 脆弱而凸显了它的珍贵。这

10、或许也是注重实用的科学技术与更在乎美感的艺术创作之间的差 异吧。总而言之,古琉璃由于它的这种独特性征与优良质感在中国装饰器物的历史上占据了 相当高的品级地位。它不但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 ,也 是佛家七宝之冠(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水晶、琥珀) 。在药师经里,理想世界被 称为琉璃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在行菩萨道之时发愿,并以此焰网庄严之功德,度化众生之 病苦。以琉璃之晶透喻人心之纯粹的文字比比皆是,不难看出从一开始这种人工合成的宝石 便被赋予了美德的含义。 可是到了明代,制造琉璃的古老工艺已基本失传,我们便只能在传说与神怪故事里看到 关于它的记载,其中西游记里

11、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不过,即使是 明代很残缺的工艺所制造的琉璃,依然是受到严格的品级保护。当时技术所制得的琉璃已经 很不通透,因此被称为“药玉” 。尽管如此, 明制中仍载到,皇帝颁赐给状元的药玉佩饰, 是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配戴的。 三、琉璃的铸造 三、琉璃的铸造 中国古代的琉璃,是采用“琉璃石” 加“琉璃母”烧制而成。所谓琉璃石,指 的是一种有色水晶材料, 天工开物珠玉 篇 曰: “凡琉璃石与中国水精, 占城火齐, 其类相同其石五色皆具此乾坤造 化,隐现于地面。 ”琉璃母是一种采自天然 又经人工炼制后的古法配方,可以改变水 晶的结构与物理特性,使其在造型、色彩 与

12、通透度上得到明显改善。 钱围山业谈 载: “奉宸库者,祖宗之珍藏也琉璃母 者,若今之钱滓然,块大小犹儿拳又 谓真庙朝物也但能作珂子状,青红黄 白随色,而不克自必也。 ”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记忆甚至是那 种美好的愿望曾一度被人们所遗忘,然而 如今,这项技艺通过与现代的化工科技相 结合,又一次获得了重生。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琉璃饰物、器件作品,实际上都是以现代 脱蜡铸造法而成,通过融合各种内含稀有氧化金属的水晶混合烧制,再加以创作者的奇思妙 想,使得其造型千变万化,流晶溢彩如同神迹再现。 资料显示:与其他工艺技法不一样,脱蜡铸造需要一模一件,经历数道工序,过程繁杂 极其细腻,每件作品都得来不易。

13、这种技法源于古代埃及,后也曾一度佚失。直至 1885 年亨 利克罗斯重新发现了它的配方,而后阿古卢梭将毕生精力投入对此技法的研究之中,终 于集其大成。其具体的步骤如下: 1. 用黏土制作一个与成品完全相同的造型; 2. 翻造合成橡胶模具; 3. 在模具中注满液态蜡,待凝固后取出,制成与成品完全一致的蜡制模型; 4. 于蜡制模型外浇上一层抗热材料,放入热熔窑中,高温使蜡熔化,从预先钻好的小孔 流掉。此即所谓“脱蜡” ; 5. 将精选出来大小不一色泽各异的碎玻璃原料以 1400以上高温熔制成各种彩色水晶 玻璃, 并经过多次精选清洗后, 按作品用料比例置于脱蜡得到抗热材料的负像模具中; 6. 将塞满

14、玻璃的模具放入窑中烘焙,设定严格的升、降温曲线,炉温必须控制在 1000 5以内。碎玻璃熔化流入模具的各个部分,然后温度逐渐降低。这一过程历时 12-15 天,操作精确到每个细微处,方可确保作品精细奇巧、立体真实、流线飘逸清 晰; 7. 冷却之后将外模敲掉,清洗、打磨、抛光,便得到了倍受誉赞的“琉璃” 。 通过如上技法制得的琉璃,往往会有气泡的存在,很多人将其视为琉璃的瑕疵。然而在 我眼里,如果把琉璃作品视为凡人,作为艺术品与作为人类一般具有着现实的生命力,那凡 是生命,便不可能完美。相反地,存在于琉璃之中的气泡,使得它更加真实,扩大了我们想 象的空间,作品也更加具有灵气。气泡就像是琉璃的呼吸

15、,提升而不是削弱了它的价值与生 命。 四、琉璃的品质 四、琉璃的品质 说起琉璃,我们都会为它色彩灵润的质地而折服,那种色泽就如同太阳光芒一般,包含 了各种光波,是所有颜色与能量的综合体。在吉祥呈瑞的角度上看,各种不同的色泽拥有着 各自不同的寓意,大体都有着驱邪、平安、聚财的功效;而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琉璃的色 彩则来源于与水晶料掺在一起的各种金属成分。以下是琉璃产品中金属成分在其中所能反映 的颜色: 铁:橄榄绿(黄绿绿) 锰:紫色 钾:显纯蓝色 硼:带红的蓝色 铜:呈蓝绿色 氧化亚铜:宝石红 钾:鲜粉红色 钠:带有棕色之粉红 铅:带金之琥珀色 正是这些金属成分的掺杂,改变了琉璃对于 光的吸收,

16、才能使其折射出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 至于琉璃与玻璃或者水晶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天然水晶、琉璃、玻 璃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它们的差别仅在于比例的高低。当代国家级的权威专著中国 古琉璃研究记载:古埃及“费昂斯” (也就是西方水晶玻璃的始祖)二氧化硅的比例为 92% (不通透)99%,而中国周朝时的琉璃,二氧化硅的比例仅仅是略大于 90%(通透) 。这 9% 的区别就是琉璃与水晶最大的不同。至于明代的药玉,前面提到古法琉璃的烧制中有琉璃石 与琉璃母两个要素,应该正是琉璃母配方上的区别,使之色彩少变,也不再通透。琉璃的等 级实际上取决于琉璃母的原料与配制方法,这是自古以来的不传之秘,也正是因为琉璃母的 存在,才使中国古法琉璃与水晶乃至西方的水晶玻璃“费昂斯”在成份上有了 9%的不同。 区别仅在 9%,然而玻璃只是一种材质,琉璃却成为一种人格、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温润 而宁静,剔透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