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4780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120152015 年)年)为进一步发展我省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城乡居民 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 的通知(国发20115 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一、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幸福广东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 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目标,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 条例,大力抓好场地、组织、活动和服务四大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符合省情 、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 发展,扩大

2、竞技体育群众基础,加快体育强省建设进程;保障公民参加体育健 身活动的合法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为 建设幸福广东作出积极贡献。二、目标任务二、目标任务到 2015 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 增加,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群众体育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形成覆 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断增加。(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断增加。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 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 45%以上。在校学生每天至少

3、参加 1 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不断提高。(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二)城乡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 的合格水平以上人数比例超过 90%,其中达到良好以上水平的人数占 45%以上 。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水平以上人数比例超过 90% ,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占 25%以上,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 高。(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加快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 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全省各类体育场地达到 9. 6 万个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

4、积达到 2.2 平方米以上。各地级以上市均建有体 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和 2 万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公园)。80%以上的 县(市)建有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和 1 万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公 园)。70%以上的市辖区建有体育馆(或使用面积 3000 平方米以上的室内全民 健身中心)、游泳池、体育场(或 1 万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乡镇普 遍建有 3000 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并拥有能开展篮球、足球、游泳、田 径等项目的活动场所。60%以上的街道建有 1500 平方米以上的健身小广场。社 区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60%以上的城市公园建有体育健身设施。

5、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 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四)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各县(市、区)普遍建有体育总会、 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相关人群体育协会。各类健身俱乐部、健身活 动站(点)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建有体育 组织。9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体育组织,8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体 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 网络。(五)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五)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定期组织举办体育大会、综合性运动会与 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

6、、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 普及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 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推出适合不同人群、地域、季节的全民健身新内 容和新方法。不断拓展全民健身内容,大力开展公园体育、广场体育、绿道体 育、社区体育、乡村体育、家庭体育等体育活动。(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完善省、市、县三 级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体系,各地级以上市普遍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80%的 县(市、区)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6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有社会体育 指导员指导站。全省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

7、达到 15 万人以上 ,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 1 万人以上。社会体育指 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 广泛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 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七)科学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七)科学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 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不断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通过对公民进行日 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体质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 健身的吸引力。(八)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八)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壮大。初步建成规范有

8、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 ,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人数有较大增加,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体育健身服务企 业和品牌。三、实施内容三、实施内容(一)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一)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各地将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 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街道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 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街道办事处要整合辖区 企事业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等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推动社会体育与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扶持社区居委会提高公共体育 服务能力,推进社区全民健身综合

9、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社区全民健身指导站、文体活动站以及晨晚练点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社 区体育健身活动。(二)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二)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各地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 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体育组织和服务设施的作用,利用传统节 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开展适合当地特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三)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三)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 作为学校教育的基

10、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 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 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 1 小时的体育锻炼。加强青少 年体育俱乐部、体育特色学校、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建设,办好各级、各类体 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 健身观念和生活理念,促进青少年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完善学校、社区 、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四)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四)重视发展老年人体育。广泛开展经常性的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不 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支持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

11、体育 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公共体育设施为老年 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 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五)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五)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 导员,组织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实施“助残健身工程”,公共体育设施 进行必要的无障碍改造,为残疾人建设就近方便的体育健身设施。研究开发适 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要重视做好 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六)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六

12、)着力推动职工体育。充分发挥工会、行业体育协会、职工体育协会 的作用,推动职工体育发展,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和 竞赛活动。鼓励企业制订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 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 标测验和体质测试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可每年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 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完善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互补机制。(七)积极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七)积极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建立健全基层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和传 统体育项目协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高水平体育 人才。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

13、整理和推广工作,建立民族传统体育 项目基地,普及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广泛开展民 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举办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展示和竞赛活动。(八)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与竞赛。(八)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与竞赛。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 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提高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结合“全民健身日”、体育节、节假日等时 间节点,组织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具有品牌特色的全民健身大型主题活动,并 形成相对固定的活动体系。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各行业体育协会、各单项 体育协会及群众性体育组织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具特色、民

14、族传统、小 型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结合实际,打造一批贯穿全年、涵盖全省、影响力 大、参与面广、示范性强、形成传统的全民健身项目精品。加强群众体育竞赛 活动的组织策划,办好全省体育大会和面向大学生、中学生、少数民族、残疾 人、职工、农民等人群的运动会,定期组织举办单项群众体育比赛。市、县( 市、区)、乡镇(街道)积极组织举办群众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农 村、城市社区可根据各自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竞赛 活动。坚持淡化锦标、重在参与、勤俭办赛、简化活动的原则,创新办赛模式 。(九)推行国民体质测定和体育锻炼标准化。(九)推行国民体质测定和体育锻炼标准化。进一步完善省、市

15、、县三级 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扩大测定范围。在有条件的乡镇(街 道)设立国民体质监测点,确保常年体质测定工作覆盖至乡镇(街道),定点 至行政村(社区)。完善相关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国民体质测定结果。实 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广泛开展达标活动。推行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 准,建立证书证章激励制度,引导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四、工作措施四、工作措施(一)构建环珠江体育圈。(一)构建环珠江体育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珠江三角洲文 明城市群建设实施纲要(粤办发201035 号),鼓励和支持珠江三角洲地 区建设规模较大、设施齐备、特色鲜明的全民健身中心和体育主题公园

16、。进一 步整合珠江沿线地区体育资源,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满足体育运动休闲需求的 全民健身精品工程,打造珠江两岸全民健身示范区。充分发挥环珠江体育圈城 市的体育资源优势,组织举办国际、国内知名体育比赛。大力开展环珠江体育 圈全民健身活动,创新环珠江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动组织形式,由珠江三角洲 地区 9 个市轮流主办环珠江体育圈全民健身大联欢活动,推动国家级全民健身 示范城市建设。(二)打造绿道体育带。(二)打造绿道体育带。以省立绿道网为依托,有效整合绿道沿线体育资 源,加快省立绿道体育带健身设施配套建设,设立完善休闲体育驿站和旅游生 态体育活动站点,着力构建集体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绿道体育带。根据生 态型、郊野型、都市型绿道功能和地域特色,积极开发生态型休闲体育活动项 目,组织城乡居民开展健步走、健步跑、健身展示等形式多样的绿道体育健身 活动,创建以绿道慢跑、健步等为主题的绿道品牌赛事,打造一批国家级健身 步道(绿道)示范工程和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组织开展广佛肇、珠 中江、深莞惠联动,逐步延伸到全省的绿道自行车拉力赛、越野挑战赛等全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