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热湿环境调节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640874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5.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室内热湿环境调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室内热湿环境调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室内热湿环境调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室内热湿环境调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室内热湿环境调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室内热湿环境调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室内热湿环境调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室内热湿环境调节 摘要:室内环境是我们大家主要活动的场地,对此我对室内空气的热湿的调节进行了探究。本文我们将针对室内环境热湿环境的形成,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因素、形式,热湿交换原理以及简单的简绍了空气热湿处理方法方案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热质处理设备对空气进行各种热质处理以实现去湿和加湿、加热和冷却。关键字:建筑物摘要:室内环境热湿环境的形成 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因素、形式 热湿交换原理 空气热湿处理方法方案 热质处理及设备 去湿和加湿、加热和冷却引言 室内空气品质作为概念提出并进行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人们已经从传统的温度要求发展到空调专业指标(温度、湿度、室内空气流速和紊流强度、室内感知温

2、差、温度辐射不对称性等)和大气环境指标(污染物气体、总悬浮微粒(TSP) 、飘尘、辐射性物质等) 的综合性要求。作为舒适性空调工程专业来讲其主要关注的还是人们最容易感知和最直接的感受:热湿环境指标。一:热湿环境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二:热湿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形式1:室外对热湿环境的影响外扰它只要是来自太阳辐射和室外气温的共同作用,通过缝隙渗透湿热空气影响室内热湿环境2:内扰室内照明、电器等工艺设备、人体等散发的热量或水蒸气,它们以不同的散热散湿的形式、直接或通过建筑内表面间接地影响室内环境。3 影响形式无论是外扰还是内扰,它们都是只要以辐射、传导或传湿、对流换热或对流质交换几种形式来影响室内热湿环

3、境三:热湿交换原理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根据水温的不同,可能发生显热交换,也有可能是既有显热交换又有潜热交换(湿交换)显热交换是空气与水之间存在温差时,有导热、对流和辐射作用而引起的换热结果。潜热交换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或蒸发)而放出(或吸收)汽化潜热的结果。1:空气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湿交换降湿是将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从而将其中的水蒸气去除。冷却空调工程中常用表面式空气冷却器来冷却、干燥空气。湿空气在表面上的冷却降温过程空调工程中常见的是通过金属冷壁冷却湿空气以去除湿分,使得壁面上出现水蒸气冷凝液在重力下流动由此发生热湿交换dGCpdt=h(t-ti)Gdd=hmd(d-di)G 为湿空气的质量

4、流量 kg/s;d、di分别为湿空气主流和紧靠水膜饱和空气的含湿量,kg/kg干空气t、ti分别是湿空气直流和凝结水膜的温度,0C;h 是湿空气侧的换热系数,W/(m2 k)hmd是以含湿量为基准的传质换热系数,kg/(m2s)根据热平衡原理hw(ti-tw)=hmdhw是冷却侧的对流交换系数。tw是冷却侧的主流温度2:空气与水直接接触时的对流增湿和减湿假设空气与水的热湿交换过程存在刘易斯关系:dQ=hmdhcp(t-ti)/(hmdcp)+(d-di)rdA四:空气热湿处理方法方案由热湿交换原理的以下方案空气处理各种途径的方案说明四:空气的热湿处理及设备如上面的方案说明得知:夏季和冬季工况下

5、要实现不同空气处理过程需要不同的处理设备(空气的加热、冷却、加湿、减湿) 。我们可以将热质交换设备分为: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和间壁式交换设备(根据其设备的特点的不同)前者有:喷淋室、蒸汽加湿器、局部补充加湿器装置已使用液体吸湿剂的装置。已经被学者们研究并达到实用程度的除湿溶液有三甘醇以及溴化锂(LiBr) 、氯化钙(CaCl2)和氯化锂(LiCl)等卤素金属盐溶液11。它们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吸湿性,能在 50 80 的较低温度下有效再生,适合于利用太阳能、余热等低品质热源驱动。溴化锂溶液是性能优良的除湿溶液,但是价格较高。氯化钙溶液价格低廉,而且再生温度低,是一种比较经济的除湿溶液。另外,通过两种或多种除湿溶液相混合,还可以配制出满足系统要求的高性价比除湿溶液。后者包括各种形式的空气加热器及空气冷却器等。结束语:室内环境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场所,现就这篇文章我们就针对其热湿环境进行了些许的分析与探讨,虽不深刻的但也十分用心。也希望各位多多的给与指导指出不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