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639232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5.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历代书家小史图文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安徽历代书家小史 许庆君 一、明清以前的安徽书法 书法艺术自觉于魏晋之际, 就其普及程 度而言,则盛于明清两朝,安徽书法在明清 以前从书家分布地区来说, 多出于长江以北。 明清之际,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书法名家遂 多出于江南,尤以安庆、徽州两地为冠。 魏晋时期, 书法完成了由隶书向行、 草、 楷转变的过程。各种书体的成熟,大量书家 的涌现, 书法理论系统的初步成熟等条件决 定了书法艺术的自觉, 并形成以钟繇与王羲 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文人书法流派,树 立了中国书法的最高峰。 伴随书法走向自觉的安徽书家, 具有影响力者如三国时魏国曹 操父子、 夏侯玄等人, 但传世作品多属伪迹。 曹操书法, 书

2、品称: “笔墨雄瞻” 。 书断 称: “工于章草,雄逸绝伦” 。 博物志也 将他的草书与崔瑗、 张芝等草书大字并 列。曹操书迹,宋 郑樵著通志金 石略记载有大 飨碑 、 明杨慎 丹 铅总录载有贺 捷表 、 正书 “涌月 台” 大字、 隶书 “兖 雪”大字等,皆真 伪难断。曹操之子 曹植、曹丕、孙曹 髦亦擅书法,旧籍 多有记载。 两晋时,安徽书家辈出, 如刘伶、 嵇康、 何充、 桓温、 恒玄等人, 皆一时 俊彦而擅书法, 多 精于行草书。 上海 古藉书店印行的 宋榻兰亭续帖 中收有嵇康、 刘伶 行书札, 宋人黄伯 思 法帖刊误 据 续书赋 断为伪 作, 此外真迹更是 难觅。 桓温与桓玄 书法,

3、前人评价颇 高。窦臮续书赋评: “元子正草,厚而 不伦, 若遗翰墨, 犹带真淳, 似山林之乐道, 非玉帛之能亲” 。 宣和书谱称: “有王谢 之余韵” 。 淳化阁帖收草书一帖,用笔精 到,酣畅流美,颇存隶意,米友仁因此称: “字法淳古无俗韵,亦一代佳札” 。桓温书法, 珊瑚网亦著录有旱燥帖 。桓温之 子桓玄,性喜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张怀瓘对其书法极为推崇,将其书列为妙品。 书 断称其: “尝慕小王,善于草法。譬之于 马,则肉翅已就兰筋初生,畜怒而驰,日 可千里,洸洸赳赳,实亦武哉” 。庾肩吾、 窦臮等人亦有佳评。 南北朝时期, 安徽南部涌现了以丹阳薄绍之为代表的大批书家, 可视为中原文化逐 渐

4、南移过程中的代表。薄绍之:南朝宋人, 丹阳(今安徽省当涂东)人,字敬叔。官至 给事中。薄绍之书法初学王献之,工于行、 草二体。张怀瓘书断将其隶、行、草书 与羊欣并列妙品,并论道: “若干将出匣, 光芒射人;魏武临戎纵横制敌;其行草倜 傥,时越羊欣” 。梁代学者袁昂作古今书 评 ,称“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 腰,仙人啸树,乃至挥豪振纸,有疾闪飞动 之势。 ” ( 太平御览卷七四八)薄绍之传 世书作有 日寒帖 、千文 、回换帖 等。 南北朝以后的隋代, 政权仅短短 37 年, 文人书家凋零,传世名作亦不多见,是书法 史上的低谷期。 亳州人丁道护以擅长楷书而 名传后世,为隋代书家之代表,余风波

5、及初 唐。所书有启法寺碑 、 兴国寺碑拓本 流传。蔡襄曾评其所书启法寺碑云: “此 书兼后魏遗法。隋、唐之交,善书者众,皆 出一法,道护所得最多。所书襄阳启法与兴国寺碑最精,为欧、虞之所自出。 ”杨守敬 平碑记 亦云:“道护在当时甚有书名,集 古录惟此碑至佳” 书至唐代,繁荣之势几越晋人,是中国 书法发展史上的第二高峰。 唐代书法的繁荣 表现在各种书体技法的充分成熟和大量足 为后人师法的名手巨匠迭出, 书法理论体系 的充分完备及书法教育的系统实施。 但此期 的安徽书家及其作品却不能成为唐代书法 的中坚。唐代为人所知的安徽书家,较为突 出者如诗人张藉、杜荀鹤。虽亦兼擅书法, 但影响远不及其诗名,

6、 难以与同期其他人书家相比肩。唐以后的五代时期,人才凋零, 书法名家既少, 安徽藉书家更无出色的名手 可言。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哀颓,至宋代,书 法又一次复兴。较于唐代,宋人书法的发展 更多限于行、草书。宋代书学的思想基础也 多由唐代以 “儒学” 为基础面转向 “庄、 禅” 。 宋代书法, 从理论到创作都以突出创作主体 为根本, 直启元末隐士书法及明清浪漫主义 书法狂潮,成为书学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宋代安徽书家多出现于北宋初期, 这显 然与宋太祖、太宗力倡书法有关。但真正能够代表宋代安徽书家最高水准的, 则应该是 南宋的张孝祥与张即之。 宋代初、 中叶,“ 宋 四家” 书法上的突出成就使同期书家均

7、相形 见绌。 安徽籍书家如查道、 鲁宗道、 吕夷简、 包拯、 梅尧臣等人不仅难以与宋四家相匹敌,乃至与张孝祥、张即之相比也相去甚远。 张孝祥 (11321169) 历阳乌江人 (今 和县) ,字安国,号于湖,南宋著名词人。 为唐代诗人张籍后裔。 张孝祥书法,宋史 中称其书“真而放,卓然有颜真卿风格” 。 但从传世作品来看, 后期则受黄庭坚与米芾 影响更为明显。如其所书柴沟帖 、 泾川 帖用笔结字全是米字风范, 临存帖则 更多黄庭坚小行书的特征。当时如宋高宗、 杨万里、朱熹等人颇多称赏。尝亲书奏札, 高宗见之曾云: “张孝祥词翰俱美,必将名 世” 。 绍兴年间的书法家中,能够得到高宗 称赏而较为

8、人们熟知者,惟吴说和张孝祥。 江宁府志记: “宋高宗酷嗜翰墨,张孝 祥廷对,顷宿酲犹未解。濡毫答问,立就万 言。上阅之,字画遒劲,卓然颜鲁公也,亲 擢首选。 ” 张即之(11861263)字温夫,字樗 寮,和县人,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 词人张孝祥之侄, 系中唐著名诗人张籍的八 世孙。南宋末以能书闻名, 宋史记载, 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 。女真族虽然远在 北方,与南宋政权相敌,却不惜重金购求张 即之书作。 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亦曾从其习 书。其书风神出入于智永、米芾、欧阳询之 间,笔法上尤得力于褚遂良,受张孝祥影响 较为明显,传世多为行书。张即之传世作品 有 汪氏报本庵记 、佛教遗经 、清

9、净经 、杜诗帖 、 楷书华严经 楷书金刚经 、 灵宝经等。其小行 书手札点画精妙,结字 欹侧多姿,风神俊逸得 米芾神韵;大字书法作 品如杜诗帖 , 点画凝 重刚健,结字内敛,用 笔率意放任, 粗服乱头, 不事雕琢,极多野逸之 趣; 如其所书 灵宝经 则纯是智永笔意,当为 早岁之作; 晚岁所书 金 刚经 、 佛教遗经则 近褚遂良。明人吴宽曾 云: “即之生南渡后, 书 名在当时甚盛,盖书之 变至此已极,当时所以重之,则世变亦可知 矣。 ” 明人张宁方州集曾评其书云: “温 夫特善大书,扁额字如作小楷,烦布置,清 劲绝人” 。安世风墨林快事称“樗寮书 昔人斥为恶札,今详其笔意,亦与俗情相违 逆,不

10、知有匀圆之可喜,峭拔之可骇耳。自 开天以下, 千奇万异, 何独字法不得任情哉! ” 张即之书风偏于刚劲峭拔, 但因 “大字难妙” , 所书大字时有刻露之嫌,燥气难免,因此招 来非议。 但明清时期表现主义书风却无疑是 滥觞于自宋以来书法从案牍到大字巨制转 变的探索。 二、明、清时期的安徽书法 元代书法名家多出于江浙, 以赵孟頫为 首的复古主义与杨维桢等隐士书家群为书 坛主流。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明代,并形成 地域特征极其明显的吴门书派和华亭书家 群, 同时以明代皇室为代表的濠州 (今凤阳) 亦 有 相 当数 量 的 书 家涌 现。明代帖学 的盛行,其中 一 个 很 重要 的 原 因 显然 离 不

11、开 明太 祖 朱 元 璋等 皇 室 书 家的 大力推崇。马 宗霍书林藻 鉴曾总结道: “有明一代, 亦尚帖学。成 祖好文喜书, 尝 诏 求 四方 善 书 之 士以 写外制,又诏简其尤善于翰林写内制。凡写 内制者皆授中书舍人, 复选舍人二十八人专习羲献书,使黄淮领之,且出秘府所藏古今 名人法书,俾有暇益进所能,故于时帖学最 盛。仁、宣、嗣、徽亦留意翰墨,仁宗则好 摹兰亭 ,宣宗由尤契草书,宪宗、孝宗、 世宗皆有书迹留传夫上有好者, 下必甚 焉,明之诸帝既并重帖学,宜士大夫之咸究 心于此地。 ” 明代中晚期以后, 随着皖南经济的发展, 文化事业盛况空前。出现了以桐城、歙县、 休宁、宣城 等地域特征

12、 强烈,书家 相互间影响 较多的群体, 同时也产生 了几位影响 巨大、成绩 卓著的书法 大家。 (一)明清 及民国时期 的桐城书法 明末至 民国三百余 年间,桐城 出现了大批以学问文 章名世的 文人学者。 晚明以后 的桐城, 以书法名 称当时的 书家,明 末有方以 智、钱澄 之等人。 而明末清 初的桐城 书坛,正 是以方氏 一族为代 表,相互 影响的一 个群体。其后继之者则有 力振桐城文风的方苞、姚 鼐等人。晚清至民国,则 马其昶、张祖翼、吴芝瑛 堪称代表。 桐城方氏,以诗文、 理学崛起于明季,盛于清 初。 康熙曾言其为江南 “乱 民”之首,方氏因此历经 诛剿,自方苞以后,渐告 中落。在方氏书

13、家中,最 负盛名者要数方以智与方 享咸,而真正影响此期桐城书家最多者,则 属左光斗与方以智之父方孔炤。 左 光 斗 ( 1575 1625) , 字遗直, 一字共之, 号浮丘,明代桐城县左岗 (今属枞阳县左岗乡)人。 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 进士,东林党主要成员。左 光斗书法楷书从颜真卿入 手,行书则受董其昌影响较 多,而去其佻脱,增之以质 朴厚重。草书取法黄庭坚、 祝枝山,酣畅淋漓而跌宕多姿。 方孔炤(15911655)字潜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 崇祯十一年以右佥都御史巡 抚湖广,明亡隐居故里而终。方孔炤善书不 见史载,但从其传世作品来看,其书法上的 造诣在桐城历史上绝非一般书家可比。

14、 方孔 炤书法从二王流派欹侧一路化出, 参以章草; 结字多取逆势, 正奇互见; 用笔圆转、 翻折、 牵丝、萦带皆脉胳分明,果敢沉雄而优游自 如;点画骨肉停匀。从技法的精到、格调气 韵的高下而言均臻上乘。从其传世作品行 草七律轴 、 行草五律轴又可见其对明代 吴门书家及同期名家王铎、 倪元璐等人的借 鉴。桐城书家中,深受方孔炤影响的则有其 子以智、其义,婿孙临,妻弟吴道凝等人。 上列数人,书风皆欹侧多姿,风骨俱佳。其 共同的特点更是受王铎影响较多。 稍晚于方 孔炤的桐城书家, 如刘鸿仪、 方文、 钱澄之、 陈焯等人,或为方以智同窗,或为好友,相 互间过从甚密,影响颇多。 方以智(16111671

15、)字密之,号曼 公。与昌襄等人合称“明季四公子” , “生有 异禀,年十一,群经子史略能背诵。博涉多能,自天文、舆地、礼乐、律数、声音、文 字、 书画、 医药、 技勇之属, 皆能考其源流、 析其旨趣” 。崇祯时授检讨,永历十召为相不就。继觉浪衣 钵、为曹洞青原一 脉三十七世祖。晚 居青原讲学,为清 廷所忌,拘至万安 惶恐滩病逝。 方以智书法, 从二王入,早期如 赠 心 翁 先 生 诗 扇 ,用笔瘦劲清隽, 结字稍欹斜,以笔 法、结字的精熟为 长。至行草五律 诗轴 ,用笔由明显 参入篆籀笔意,但 仍可见王铎、米万 钟等人的影响,晚 年书作,或隽逸简 洁, 或取 曹娥碑 、 告示文 、钟繇小 楷,

16、着意于魏晋人 质朴奇崛之处,自 成面目,但率意处 偶见荒疏。 清初三朝,正 是桐城书法的鼎盛 时期。活动于此期 的书家,方氏尚有 方浩、方拱乾、方 享成、 方中、 方苞、 方维仪、方子耀、 方观承、方贞观等 人,马氏则有马书 思、马敬思,张氏 则有张英、张廷玉、 张若霭祖孙三代。 而真正能够代表此期桐城书法最高水准的 则数方享成与方苞。 方享咸(16201679)字吉偶, 号邵村。 顺治四年进士,官刑部,授陕西道御史,后 因“江南科场案”谪戊宁古塔。归后不仕, “卖书卖画”而“终岁客游” 。方享咸书法 得力于李邕和董其昌最多, 其康熙三年所书 行书七绝诗诗轴 ,行间疏朗,用笔虚和而 骨 肉 停匀, 极 得 董 氏 秀 润 流 美、 潇散 出 尘 之 趣。 此作 用笔、 结 字、 章法、 气 韵 几 无 可 挑 剔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