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后制动力分配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5625875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85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前后制动力分配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汽车前后制动力分配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汽车前后制动力分配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汽车前后制动力分配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汽车前后制动力分配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前后制动力分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前后制动力分配(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 1 1 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忽略空气阻力、滚动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忽略空气阻力、滚动 阻力以及旋转质量减速时产生的惯性力偶矩等)阻力以及旋转质量减速时产生的惯性力偶矩等)1zF2zF1xbF2xbFmgghwFjFL1L2LgzgzhdtdummgLLFhdtdummgLLF=+=1221221138. 09 . 0zgzzgzFhLmgFFhLmgF=)()()()(112221bgg zbgg zhLLmg dtdu ghLLmgFhLLmg dtdu ghLLmgF=+=+=)1(dtdu ggdtdu bb=其中1zF2zF1xbF2xbFmgghwFjFL

2、1L2L =+221121zz FFFFmgFF定义:制动时前、后车轮同定义:制动时前、后车轮同 时抱死时的前后制动器制动时抱死时的前后制动器制动 力分配曲线。力分配曲线。 前后车轮同时抱死的条件:前后车轮同时抱死的条件:消去 +=12 12 222421 FhmgLFmgLhLhmgF ggg+=+ggzz hLhLFF FFmgFF12212121曲线器制动力分配曲线即理想的前后制动,则可画出、对于已知、IFfFLLmhg:),(122=1F2F曲线I +=12 12 222421 FhmgLFmgLhLhmgF ggg)(12FfF=8 . 08 . 07 . 0 6 . 0 5 . 0

3、4 . 03 . 02 . 0 1 . 07 . 06 . 05 . 04 . 03 . 02 . 01 . 0曲线I1F2F +=+ggzz hLhLFF FFmgFF12212121为参数2F1F制动力分配曲线实际的前后制动器线,)(满载线I0)(空载线IFFFFFFFFF)1(21211=+=制动力分配系数制动器制动力之比为前制动器制动力与总 =121 FF0同步附着系数前前 后后 制制 动动 器器 制制 动动 力力 和和 同同 步步 附附 着着 系系 数数制动力分配系数制动力分配系数 线线与理想的制动器制动力分与理想的制动器制动力分 配曲线配曲线I I I I的交点处的附着系数为同步附

4、着系数的交点处的附着系数为同步附着系数 0 0 0 0同步附着系数说明同步附着系数说明,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为固,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为固 定比值的汽车,定比值的汽车,只能在一种路面上只能在一种路面上,即在同步附,即在同步附 着系数的路面上才能保证前着系数的路面上才能保证前、后轮同时抱死。后轮同时抱死。同步附着系数也可用解析方法求出。同步附着系数也可用解析方法求出。制动力分配系数制动力分配系数 线线与理想的制动器制动力分与理想的制动器制动力分 配曲线配曲线I I I I的交点处的附着系数为同步附着系数的交点处的附着系数为同步附着系数 0 0 0 0同步附着系数说明同步附着系数说明,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为固

5、,前后制动器制动力为固 定比值的汽车,定比值的汽车,只能在一种路面上只能在一种路面上,即在同步附,即在同步附 着系数的路面上才能保证前着系数的路面上才能保证前、后轮同时抱死。后轮同时抱死。同步附着系数也可用解析方法求出。同步附着系数也可用解析方法求出。线=1)(11212tgFfFFF+=+ggzz hLhLFF FFmgFF12212121 =121 FF +=11221 gg hLhLFFghLL2 0=用解析方法求同步附着系数用解析方法求同步附着系数用解析方法求同步附着系数用解析方法求同步附着系数()gxb gg xbgxbxb xbxbxbxbgxb gzxbxbhmgLFhhLFLh

6、FFLmgLFFFFLhFLmgLhLLmgFFmgFf2 12212 1212 211)(,(= +=+= +=+=值时前轮抱死):不同后轮不抱死线组求1xbF2xbF), 0(2ghmgL()gxb gg xbgxbxb xbxbxbxbgxb gzxbxbhLmgLFhLhFLhFFLmgLFFFFLhFLmgLhLLmgFFmgFr += +=+= =1 12211 2211 122)(,(前轮不抱死时):后轮抱死线组求2xbF1xbF)0 ,(1ghmgL2F1F(满载)I2xbF1xbF(空载)I空载时总是后轮先抱死。空载时总是后轮先抱死。空载时总是后轮先抱死。空载时总是后轮先抱死

7、。满载或超载一般是前轮先抱死。满载或超载一般是前轮先抱死。满载或超载一般是前轮先抱死。满载或超载一般是前轮先抱死。r r r r r r r r线组线组线组线组f f f f f f f f 线组线组线组线组2F1FI 2xbF1xbF2 .0=4 .0=5 .0=r r r r r r r r线组线组线组线组f f f f f f f f 线组线组线组线组附着系数。动强度时的利用附着系数为汽车在该制路面的制动力,这个要求的制动强度附着力总是大于不发生车轮抱死的地面以外,了一定减速度制动时,除利用。汽车以着条件才能得到充分地,附。只有后轮均不抱死时。前轮和制动强度,zzzzzzzgdtdub0

8、00=)(1)1 ()()1 ()1 ()(1)(122 1222211 2111gzxb rgzbxgzxb fgzbxzhLLz FFzhLLmgFmgzdtdumFFzhLLz FFzhLLmgFmgzdtdumFFE=+=+=的解析计算利用附着系数zgdtdu=zdtdu g=1grrrgfhLLzEhLLzEff=)1 (22利用附着系数之比。附着效率:制动强度与制动制动减速率减速率1. 1. 制动减速率定义制动减速率定义已知已知gxmgxmGFx= 为便于对各种工况进行分析,定义制动为便于对各种工况进行分析,定义制动“减速率减速率” gxZ =同时令同时令: : : :前轴制动力前

9、轴制动力 B B B B1 1 1 1= = = = F F F Fx, x, x, x,1 1 1 1 = = = = 1 1 1 1F F F Fz, z, z, z,1 1 1 1 后轴制动力后轴制动力 B B B B2 2 2 2= = = = F F F Fx x x x,2 ,2 ,2 ,2 = = = = 2 2 2 2F F F Fz, z, z, z,2 2 2 2 在平路上行驶,并忽略空气阻力,则在平路上行驶,并忽略空气阻力,则B B B B1 1 1 1+ + + +B B B B2 2 2 2= = = =G G G Gz z z z式中,式中,G G G Gz z z

10、 z 是汽车惯性力,在减速过程中可表示为:是汽车惯性力,在减速过程中可表示为:ZGxgGGZ=)( ZGFFZZ=+2,21 ,1故各种制动情况下,能够达到的减速率如下表各种制动情况下,能够达到的减速率如下表2. 2. 2. 2. 制动工况分析制动工况分析在制动过程中,前后轮制动力工况并不总是一致的,会对在制动过程中,前后轮制动力工况并不总是一致的,会对整车制动效能产生很大影响。整车制动效能产生很大影响。1 1 1 1)分析工况表中的第)分析工况表中的第3 3 3 3种工况种工况当不计升力时当不计升力时 F F F Fz, z, z, z,1 1 1 1+ + + +F F F Fz, z,

11、z, z,2 2 2 2= = = =G G G G 前后轮都达到附着率峰值前后轮都达到附着率峰值 1 1 1 1= = = =2 2 2 2= = = =h h h h于是,于是, h h h h( ( ( (F F F Fz. z. z. z.1 1 1 1+ + + +F F F Fz. z. z. z.2 2 2 2)=)=)=)=G G G G Z Z Z Z 此种情况下此种情况下 Z Z Z Zgrenzgrenzgrenzgrenz= = = =h h h h Z Z Z Zgrenzgrenzgrenzgrenz为车辆可能获得的最大减速率,称为极限减速率。为车辆可能获得的最大减

12、速率,称为极限减速率。欧共体制动规范对轿车规定欧共体制动规范对轿车规定: 在在0.2 0.2 0.2 0.2 h h h h 0.80.80.80.8范围内;范围内; 制动减速率制动减速率Z Z Z Z 0.1+0.85( 0.1+0.85( 0.1+0.85( 0.1+0.85(h h h h-0.2)-0.2)-0.2)-0.2); 由此可以推出对由此可以推出对Z Z Z Z/ / / /h h h h的要求的要求 hhZ 07.085.0处于处于I I I I曲线上制动距离最短;曲线上制动距离最短;在在I I I I线下方各点可保证前轮先抱死线下方各点可保证前轮先抱死 。 当给定当给定h

13、 h h h值,即可求出符合欧共体法规要求的值,即可求出符合欧共体法规要求的Z Z Z Z范围,并范围,并计算得到计算得到B B B B1 1 1 1/ / / /G G G G值和相应的值和相应的B B B B2 2 2 2/ / / /G G G G值及其变化范围,据此计算值及其变化范围,据此计算值可以在稳定性界限图中做出允许的制动距离极限曲线。值可以在稳定性界限图中做出允许的制动距离极限曲线。 实际车辆的前后制动力分配线应在两条极限曲线限定的范实际车辆的前后制动力分配线应在两条极限曲线限定的范围内。围内。前轴制动力为前轴制动力为+=Zlh llGBh2 1I I I I曲线下方曲线下方Z 0.1+0.85(h-0.2)4 4装载变化对制动性的影响装载变化对制动性的影响满载使满载使I I I I线位置和最大制动线位置和最大制动距离极限位置上移,需采距离极限位置上移,需采用感载比例阀调节制动力用感载比例阀调节制动力分配,可以使制动力分配分配,可以使制动力分配大大向大大向I I I I 线靠拢。线靠拢。满载时,满载时,由上式可知由上式可知,B B B B1 1 1 1减减小,小,I I I I曲线上移。曲线上移。hZlhZl FF BBzz +=122121理想理想比例阀感载比例阀感载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