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61921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其临床意义(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白细胞计数动物白细胞计数, ,分类及其临床意义分类及其临床意义白细胞 是各阶段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统称. 白细胞计数则是上述各种白细胞在每升血液中的数量.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各种细胞功能有所不同, 概言之具有吞噬微生物, 衰亡细胞, 抗原抗体复合物, 致敏红细胞和细胞碎片, 以及分泌特异抗体, 参与体液免疫等功能.增加; 全身性感染, 局部感染, 中毒(代谢障碍, 化学物质和药物以及蛇毒等), 生长迅速的肿瘤, 急性出血, 急剧的红细胞溶血, 白血病, 创伤等减少; 伤寒, 副伤寒, 布氏杆菌热, 疟疾, 过敏性休克,

2、 系统性红斑狼疮, 栗粒性结核,败血症, 重症细菌感染, 放射治疗, 肿瘤化疗, 造血系统障碍等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临床意义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会发生变化, 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 故在大多数情况下, 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 主要受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因此, 白细胞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胞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和相同意义. 各类白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如下各种粒细胞均起源于骨髓多能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MSC)在集落刺激因子(CSF)的刺激下, 形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或称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在不同的调空因素作用下, 白粒

3、系细胞或单核系细胞分化并增殖成为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 粒细胞生成过程中, 根据其功能和形态特点, 人为的划分为干细胞池, 生长成熟池和功能池三个阶段. 前两阶段在骨髓中增殖分化, 粒细胞成熟后从骨髓释放至外周血管进入功能池, 其余则附着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壁上, 即边缘粒细胞池(MGP). 这两部分粒细胞经常随机交换,形成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 吞噬活性和复杂的杀菌系统, 凭借其渗透性, 变形性, 趋化性及吞噬功能等生理特性而捕捉, 杀灭组织中,体腔内和血液中的病原体, 对机体有重要得保护作用.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引起局部炎症时, 中性粒细胞通过变形运动, 从血管内皮细胞

4、间游出, 趋向炎症区, 将入侵的病原体和坏死细胞吞噬, 并通过细胞内溶酶体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将其消化.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扩散,中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急性感染性炎症, 如化脓性胸膜炎, 化脓性腹膜炎, 创伤性胸膜炎, 肺脓肿, 胃肠炎, 肺炎, 子宫炎, 乳房炎等, 某些传染病如炭疽, 猪丹毒等, 某些慢性传染病如鼻疽, 结核, 以及大手术后,外伤,酸中毒前期, 烫伤等, 在分析中性粒细胞的病理变化时, 要结合白细胞总数的病理变化, 特别应该注意核象变化以反应么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正常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 3 叶居多, 一般仅有少量的杆状核粒细胞, 杆状核与分叶核的正常比值为 1:

5、 13. 如比值大, 即杆状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如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 5 叶以上的细胞超过 0.03 时,称为核右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核左移对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反应能力的估计具有一定的价值.如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并核左移,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强,但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少者,称为退行性左移.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理状态下,表示骨髓造血功能降

6、低,粒细胞成熟受阻,发生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时可能出现这一现象,同时说明机体性低下,骨髓释放粒细胞功能受仰制.核右移主要见于重度的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及感染的恢复期,但在疾病进展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变化,则提示预后不良.(2)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骨髓转移癌等.另外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药品也可以引起该现象.2.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亦具有吞噬作用和变形运动,因细胞内颗粒不含有溶菌酶,吞噬细胞素,而含较多的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故杀菌力远不如中性粒细胞.它能吞噬抗原-抗体

7、复合物.对组胺.抗原-抗体复合物.肥大细胞释放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多种物质具有趋化性,并分泌组胺酶灭活组胺,减轻某些过敏反应.发生寄生虫病或某些过敏症时,组织中肥大细胞增多,血中组胺浓度升高,刺激骨髓释放或使生成嗜酸性粒细胞的能力加强,导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若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过敏反应消失时,嗜酸性粒细胞也随之减少.(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主要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反应).寄生虫病(如肝片吸虫.球虫.旋毛虫病等.)皮肤病(如湿疹.疥藓等)以及注射血清之后和患某些恶性肿瘤等.(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毒血症.尿毒症.严重创伤.中毒.饥饿及过劳等.大手术后的 58h 后,嗜

8、酸性粒细胞常常消失,24d 后又常常急剧增多,临床症状也见好转.在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也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3.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的粒细胞,仅占细胞的 0.1%,它也是有骨髓干细胞所产生,其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有 IgE的 Fc 受体,当与 IgE 结合后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引起的颗粒释放反应.嗜碱性颗粒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组胺,肝素,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组胺具有使小动脉和毛细管扩张的作用,并使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他反应快而作用时间短,故又称快反应物质.肝素具有抗凝作用,慢反应物质与前

9、列腺素有关,它可使平滑肌收缩.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与减少的情况比较少见,在外周血中本来不易见到,故其无临床意义.4.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也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其数量较多,约占细胞总数的 1/4.淋巴细胞不是一种终末细胞,而是一种不活跃的处于静止的细胞.它具有与抗原起特异反应的能力,是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淋巴细胞因发育和成熟途径不同.可分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和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两种类型,既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它们之间又有较应细胞和记忆细胞之分.此外,还有非 T 非 B 淋巴细胞,即杀伤细胞(K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它们分别执行着不同的功能.T 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依赖胸腺发育成熟

10、为有功能活性的 T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T 细胞寿命较长,可存活数月甚至数年,主要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活动,具有加强免疫反应,散布记忆细胞,充实淋巴组织,并使进入体内的抗原与抗原反应细胞广泛接触等作用.B 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则通过骨髓发育成熟为 B 淋巴细胞,其寿命较短,仅存活 45d.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1) 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 主要是病毒感染(如猪瘟, 流行感冒), 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以及血孢子虫病等);(2)淋巴细胞减少; 当嗜中性白细胞绝对增多,伴随减少的常常是淋巴细胞, 说明机体与病原

11、处于激烈斗争阶段, 以后淋巴细胞由少逐渐增多, 常为预后良好的象征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有共同的前体细胞(即粒细胞-单核细胞系祖细胞)在骨髓内经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发育为成熟单核细胞而进入血液. 成熟的单核细胞在血液中逗留 1-3 天即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转为巨噬细胞,形成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而发挥其防御功能. 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诱导免疫反应; 通过吞饮或吞噬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在溶酶体的作用下,将抗原分解, 然后通过递质将抗原提供给淋巴细胞,以激活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吞噬红细胞和消除损伤组织及死亡细胞, 主要处理衰老的异常红细胞,以及清理炎症反应场所,抗肿

12、瘤活性; 实验证明激活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也有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对细胞生成的调节;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在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生成中可能起反馈性调节作用.单核细胞增多; 见于某些原虫性疾病(如焦虫病,锥虫病) 某些慢性细菌性疾病(如结核病, 布氏杆菌病), 以及某些病毒性疾病,单核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急性传染病的初期和各种疾病的垂危期。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工作中重要的血液细胞学检测指标,其应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用以肯定或确定诊断。2为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3揭示疾病的严重性或检测治疗结果。参考值成人:4.010.0109/L(400010000/

13、L)新生儿:15.020.0l09/L(1500020000/L)6 个月2 岁婴儿:11.012.0109/L(1100012000/L)儿童:5.012.0l09/L(500012000/L)临床意义1生理性白细胞增多:(1) 胎儿及初生儿白细胞常在 10.020.0l09/L。(2) 孕妇妊娠 5 个月以上时,白细胞总数常可达 10.5109/L 或更高,后期可达 20.0109/L,分娩是因阵痛和产伤。可进一步增高,但如无并发症,产后 2 周左右渐趋正常。(3) 剧烈的运动和劳动可使白细胞高达 12.0109/L,甚至 20.0109/L 以上。(4) 暴热和严寒,白细胞总数常有一过性

14、增高,复温后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2病理性白细胞增高:(1) 某些细菌性感染所引发的疾病,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如: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脓胸、肾盂炎、输卵管炎、胆囊炎及败血症等。(2) 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3)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出血严重创伤,血管栓塞等。(4) 过敏反应:如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急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等。(5) 中毒反应:如各种药物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等。(6) 肿瘤及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7) 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促使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化疗和放疗治疗期间因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时,需要尽快提升白细胞而进行下一步疗程治疗的患者。3病理性白细胞减少:(1) 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风疹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和副伤寒。(2) 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粒细胞缺乏症。(3) 脾功能亢进。(4) 理化因素:如放射线,放射性治疗,化学治疗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抗肿瘤类细胞毒性药物等均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