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授学前心理学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617288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函授学前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函授学前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函授学前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函授学前心理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函授学前心理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函授学前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函授学前心理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心理学概述学前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性课程,那么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的研究什么内容的学科,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学?一、对心理学认识的误区1、心理学和算命差不多这样的认识误区是比较常见的,尤其对于年长一些的考生家长。往往在提及心理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和中国传统上的算命联系在一起。虽然不会有“心理学是通过巫卜之术来预言宿命”的想法,但“心理学就是通过某些科学手段来认识命运”的想法还是存在的。但应该看到,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或动物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及行为的学科,而非研究命理的。2、心理学就是精

2、神病学此类认识大多来源于各种电影或电视剧对心理学的片面宣传。例如沉默的羔羊 、异度空间等影片。应该指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虽然两者对于精神不正常的情况都有所研究,但心理学更偏重的是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人格等心理特征方面的问题;精神病学则更加关心病理问题,如脑功能、药理等。3、心理学包括相面的技巧通常学习心理学的学生最常遇到的问题是:“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因为专业的关系,身边的朋友或以前的同学在见面时都回这样问。但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心理学不等同于相面学。但由于各种媒体、电影的误导,致使很多人认为,但凡学习心理学的人,很容易可以洞察别人内心的隐私。例如电影双雄里,黎明饰演的

3、角色可以在和对手面对面的交谈中,轻易将对方催眠,从而暗示或引导对方说出内心的秘密,甚至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这是绝对的误解!4、学心理学的人都是不正常的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因为大众传媒的误导所引发的。在不少影视文艺作品中,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尤其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为突出)的人,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例如电影无间道里陈慧琳饰演的精神分析师,在治疗过程中,与来访者发生了某些不应发生的关系。又如电影异度空间中张国荣饰演的心理医生,自己就患有严重的人格分裂症。但现实的情况是,心理学所囊括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影视作品的涵盖。5、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种认识的错误基本上来自于媒体炒作。当下,大

4、部分的心理学专家或学者能够在社会公众面前抛头露面,都是某些非常规事件的伴随。例如 CCTV-10 的心理访谈栏目,心理学工作者都是以咨询师的身份出现。又如灾难性事件后,总会采访心理学家,问一些危机干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等问题。但是,在心理学领域中,咨询和治疗也仅是很小的一部分。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心理是指生理活动意外的人脑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这些活动使人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行动。心理学研究什么内容?心理学研究什么内容?(一)心理过程: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1)认知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

5、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像等心理现象。感觉感觉(sensation)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例如,有一只苹果摆在面前,眼睛看到了苹果的红色,鼻子闻到了苹果的香味。物体的这些个别属性通过感觉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心理活动就是感觉。 (2)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也就是喜怒哀惧产生的过程;(3)意志意志是人克服困难、坚持完成特定任务的活动过程。(二)个性心理:是指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

6、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就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例如形成一个人脾气暴躁、性格外向,其含义是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看到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表现,才产生这样的评价,(1)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特征。比如:能力、气质和性格。9| 评论(1) A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通常能力有四种分类 1.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指的是,对于既有行为模式模仿复制的能力。创造能力是与发散思维有关的能力,是新的思维组织产生的能力 2. 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指在信

7、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了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一生一直在发展,25 岁之后发展速度趋缓。3.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一个人在普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记忆力。特殊能力是人在特殊情况下表现出的能力如演讲能力。 4.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的认知相关的能力,包括记忆、思维、想象等等。操作能力是一个人控制肢体运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是指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运用的综合社会能力。B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

8、人格特征;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可以指个人的性情或脾气,也可以指个人心情随情境变化而随之改变的倾向,亦即个体的反映倾向。例如,在婴儿期就存在气质的最直接表现,有的婴儿特别爱哭、脾气急躁,而有的婴儿则安静、轻易不闹。C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例如,一个人在任何场合都表现出对人热情、与人为善,这种对人对事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就是性格。 性格的特征有: (1)性格是一种习惯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一个人偶尔表现的特点不是性格的表现。 (2)性格主要是后天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9、形成的。有“环境塑造性格”之说。 (3)性格可以在后天发生变化。性格主要在青春期后期渐渐稳定,但也可能因为成人期所遭受的重大事件的影响或者通过主观努力而改变。(2)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则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理念、和价值观。(3)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对自己的控制。包括(1)现实的我,指个人对现在的我的看法;(2)理想的我,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3)动力的我,指个人努力成为的人;(4)幻想的我,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

10、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 1、反映评价,反映评价就是人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有关自己的信息。 如果年轻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如果这种评价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例如,在学期开始时,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行,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学生。这位学生听了以后一定会以好好学习作为回应;如果老师说你以后没有什么发展。你可能对此消极起来,反正自己不行,懒惰一点也无所谓。 2、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 例如在学校时,考试卷子下来,就问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数,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数;走到社会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

11、自己有钱,比自己生活的好;当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还是别人的孩子好;当担任领导管理一个单位时,就和其他单位比等等。无论什么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社会比较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 3、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 如果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自信,自我感觉就会变得更好,自我概念就会改进。例如,通过自己的能力安装调试好一台电脑,自我感觉就非常好,也就是功能改进自我感觉.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任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任务心理学心理学-发展心理

12、学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是研究人的一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包括:婴儿期(0 岁3 岁) 、幼儿期或称学前期(3 岁6 岁) 、学龄期即小学期(7 岁11 岁) 、青少年期或初高中期(13、14岁17、18 岁) 、成年初期(18 岁35 岁) 、成年中期(35 岁60 岁) 、成年晚期(60岁至死亡)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个体发育成熟大约为 17、18 岁,在发张心理学家眼中 0-18 岁就是广义上

13、的儿童期,所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从出生到 17、18 岁成熟这一阶段的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特征。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到入学前即 0-6 岁儿童。基本任务 学前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 连续性和阶段性学前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儿童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每一种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的发展,都以先前的状况为基础,都是对先前心理活动的继承与发展。要想从一种状况超越其中间状况,而转到另一种完全不同质的状态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循着一种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顺序,整个思维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

14、。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状况既有上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影子” ,又向下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趋近。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的思维继承着婴儿动作思维的特点,但形象思维也开始发展起来;小学中、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又开始发展抽象思维;小学高年级的儿童抽象思维更进一步发展,但仍保留着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心理的发展与变化、心理特点的形成与发展不是脱节的,而始终是在某一发展阶段的早期存在着上一阶段的某些特点,而在发展阶段的晚期可以发现下一阶段的某些特点已在萌芽或开始显露。 心理变化遵循发展的顺序,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心

15、理发展这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与人的年龄相联系的。目前,心理学依据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 3 岁) 、幼儿期(3 岁到 6、7 岁) 、童年期(6、7 岁到 11、12 岁) 、少年期(11、12 岁到 14、15岁) 、青年初期(14、15 岁到 20 岁) 。2、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下列方面: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均衡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从不同的组织系统、机能特性的发展过程来看,以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来说,神经系统是先快后慢,

16、幼儿期以前人类大脑的重量就已发展到成熟期的 80%,而在 9 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则前慢后快。差不多在青春期以前进展很小,而到了青春发育期(女的在 1112 岁,男的在 1314 岁)后才大幅度的增长。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也不是等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通常幼儿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所以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也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幼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地发展的。比如,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单纯的感知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两岁左右才真正发生发展起来,到幼儿末期仍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只有逻辑思维的萌芽。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同,但在发展速度、最终到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幼儿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有的幼儿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