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赵俪生历史学家的风骨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64.46KB
约1页
文档ID:45612716
赵俪生历史学家的风骨_第1页
1/1

唐太宗热爱艺术, 经常与虞世南、 欧 阳询、 褚亮等人讨论书法, 万机之暇, 留心 翰墨 他尤其喜爱王羲之书法, 亲自为 《晋 书 · 王羲之传》 写了一段传论, 一一点评了 秦汉至六朝时期书法史上的诸多大家, 最 后说, 纵观古今, 堪称尽善尽美者, 也就王 羲之一人 皇帝遍览古今大家真迹, 无人 能敌, 看得多, 又懂得多, 说出话来就是权 威《王羲之传论》 因此成为史上最有战斗 力的艺术评论, 一举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 艺术史上的 “书圣” 地位, 唯我独尊, 没有 之一 世上所传王羲之书法几乎被皇帝搜 罗净尽, 但王羲之最为著名的作品却遍寻 不得, 那就是 《兰亭序》 《兰亭序》 是王羲之酒酣之后的神来之作, 据说第二天酒醒, 他自己看到 《兰亭 序》 , 都震惊不已, 重写几十乃至上百遍, 却都写不出那天的神韵 他因此十分珍 爱, 成为他的传家之宝 传之于子孙, 传到 第七代孙王法极, 这王法极却出家做了和 尚, 就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智永禅师 智永禅师将 《兰亭序》 传给了弟子辩才 李世民命人四处打听 《兰亭序》 的下 落, 最后线索都指向了越州永钦寺的住持 辩才 皇帝三次宣辩才入宫中道场, 优待有 加, 旁敲侧击地询问 《兰亭序》 的下落, 辩才 却一口咬定自己没有, 直说不知所终。

唐太 宗只好放他回越州 强夺不行, 只能智取, 宰相房玄龄就给皇帝推荐了萧翼 这萧翼 出自兰陵萧氏, 是梁武帝萧衍的玄孙、 梁元 帝萧绎的曾孙 当时是唐太宗的监察御史, 向以才华横溢、 足智多谋著称 萧翼借了皇帝几幅二王书帖, 又带上 家传的 《职贡图》 , 打扮成一个山东人就出 发了 萧翼为什么打扮成山东人? 大概原 因有三: 一则他祖上是山东人, 有此便利; 二则王羲之祖上也是山东人, 这容易博得 辩才的好感; 三则, 山东乃孔孟之乡, 仁义 礼智信, 口碑好, 牌子硬, 易获信任 辩才回到永钦寺, 每日向佛, 心如止 水, 偶以琴棋书画自娱 一天, 日暮时分, 寺里来了一位香客, 和辩才 “偶遇” 寒暄 一番, 很是谈得来 辩才就请他进房用茶, 二人下棋抚琴, 谈天说地, 评文述史, 探讨 书法, 甚是投机, 相知恨晚, 通宵尽欢, 自 此成了好友 一次, 萧生拿来一幅自己的 藏画请辩才欣赏, 竟是梁元帝萧绎的 《职 贡图》 , 辩才激赏不已 萧生说:“弟子祖上 传下来不少二王的书法, 弟子从小就喜欢 赏玩, 现在还随身带着几幅呢 ” 辨才看了 说:“果然是真迹, 但不是最好的。

贫僧倒 是有一真迹, 很是非同寻常 ” 萧生问:“是 什么? ” 辩才答:“兰亭 ” 萧生听了大笑说: “数经离乱, 这 《兰亭序》 怎么可能还有真 迹在? 一定是伪作 ” 辩才一听急眼了, 立 马从屋梁的一个洞内取出一帖, 赫然竟是 《兰亭序》 自从给萧生看了 《兰亭序》 后, 辩才就 不再将它藏在梁上, 还借来萧生手中的二 王书帖, 每日临学不辍 萧生也经常往来 一天, 辩才禅师外出, 萧生前来, 跟寺院的 小沙弥说昨日将手绢忘在禅师房中 小沙 弥一看是禅师的好友, 就给他开了门 萧 生入内, 径直取走了案几上的 《兰亭序》 和 皇帝的二王书帖 唐太宗得 《兰亭序》 后, 命赵模、 韩道 政、 诸葛贞、 欧阳询、 褚遂良、 冯承素、 扬普 彻和薛视等人各摹、 拓数本以赐皇太子及 诸王近臣 后来,《兰亭序》 的原迹给唐太 宗陪葬了 大画家阎立本把这个故事画了出来, 就是著名的 《萧翼赚兰亭图》 卷 根据台北 故宫博物院宋人摹本, 此画绘有五人, 辩才 居中盘坐在椅子上, 他的对面就是萧翼, 还 有一个僧人侍坐一旁, 左下有二人在煎茶 画中辩才长眉圆颊, 嘴巴微启, 面露微笑, 手持拂尘, 盘坐在禅榻木椅上, 似正侃侃而 谈, 十分投入。

而儒生装扮的萧翼, 一双凤 眼, 眉毛上扬, 面带机心, 似乎满腹心事, 双 手笼在袖子里, 躬身坐在长凳上, 屏气凝神 地倾听《萧翼赚兰亭图》 在宋及以后多被 反复临仿 史载元钱选、 赵子俊以及明仇英 等皆绘过 《萧翼赚兰亭图》 一段关于艺术、 关于热爱、 关于智谋 的故事, 萧翼赚兰亭, 这件中国艺术史上 的千古奇案, 因唐人何延之写 《兰亭记》 和阎立本绘 《萧翼赚兰亭图》 卷, 而传之 于后世, 并以历代的摹写、 描绘而生发出 生生不息的魅力本文作者为艺术学者)赵俪生: 历史学家的风骨【学界往事】□林建刚倘使学术环境更好一些, 历史给这位学者更自由的环境来发挥他的天才, 赵俪生的学 术成就或许会更高一些吧!【宣纸上的故事】萧翼赚兰亭□李北山A23青未了· 随笔2014年11月5日星期三编辑: 孔昕美编: 晓莉< < << < <作为人口大省, 20世纪的 山东, 出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学 家 这些历史学家当中, 最有名 的自然是傅斯年 他的讨宋子 文、 孔祥熙的政论檄文, 直接导 致了宋子文的下台 宋朝文人 苏东坡在 《潮州韩文公庙碑》 中 曾用 “匹夫而为百世师, 一言而 为天下法” 称许韩愈, 用这句话 来形容傅斯年, 也恰如其分。

傅 斯年之外, 历史学家赵俪生也 是一位很有成绩的历史学家, 学术之外, 他为人处世的故事 也让人津津乐道 赵俪生原籍山东安丘, 隶 属潍坊, 生于1917年, 当时, 他的 山东老乡傅斯年刚登上历史舞 台, 成为 “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 弄潮儿 赵俪生家境贫寒, 幸好 那时候的农村与城市可以自由 流动, 在他10岁那年, 为了生计, 他的母亲带他逃荒, 来到了青 岛 在青岛, 赵俪生勉勉强强接 受完初、 高中教育 为养家糊 口, 高中时期, 他就有意识地翻 译文章投稿来赚取稿费, 以贴 补家庭 虽然民国时代充满着愚 昧、 贫穷与落后, 但在教育方 面, 基本的公平还是有的 高中 毕业之后, 一穷二白的赵俪生 决定去北平投考大学 凭借自 己的努力, 这个贫苦乡村的学 生考上了清华大学, 鲤鱼跳龙 门, 一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清华, 赵俪生接受了良 好的教育 杨树达是他的中文 老师, 吴宓是他的英文老师, 冯 友兰是他的哲学史老师, 张申 府是他的逻辑学老师 在众多 教师中, 他最佩服的是闻一多 闻一多的 《诗经》 、《楚辞》 研究 给了他很大的思想启迪 晚年 的赵俪生, 学术转向先秦文化 史, 可能就是受闻一多的影响。

研究民国知识分子的学者 谢泳, 喜欢以学生运动来划分 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 如果 说傅斯年是典型的 “五四” 学生 一代, 那么, 赵俪生则是典型的 “一二 · 九” 学生运动一代 在上世纪30年代, 最牵动 学生心扉的, 无疑是日本帝国 主义的侵略 为了逼蒋抗日, 中 国共产党发起了 “一二 ·九” 学 生爱国运动 对学生运动, 赵俪 生是积极的 当时, 清华大学的 学生领袖是蒋南翔, 看到赵俪 生如此积极, 蒋南翔专门跟他 谈了话, 希望发展他入党 赵俪 生经过深思熟虑, 对蒋南翔说: “我走不成布尔什维克的道路, 我受不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 性 我愿意做一个全心全意的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同时是 一个自由主义者 ” 这段话, 典型地体现了赵 俪生的矛盾冲突 一方面, 他赞 同马克思主义, 是坚定的马克 思主义的信仰者 另一方面, 他又有知识分子的书生意气 革 命是需要纪律来约束的, 当革 命需要他牺牲个人的时候, 赵 俪生又对自由过于留恋 终其 一生, 赵俪生都在革命与自由 之间摇摆拉锯 “七七事变” 后, 赵俪生参 加了抗日战争, 并一度去了延 安 这一时期, 他利用两位叔父 都是民主人士的优势, 与国民 党展开文化斗争。

抗战胜利之 后, 倾向共产党的赵俪生在华 北大学教书 在这期间, 赵俪生 与成仿吾曾发生龃龉, 从中很 可以看出赵俪生的个性 当时, 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传达中央命 令, 要求华北大学接管中专院 校和文化部门的任务, 并对此 组织讨论 讨论地点设在了吴 玉章校长的大厅里, 群贤毕至, 讨论热烈 在关于北平各大专院校教 师都要到军管会的文管会报到 并办理登记的问题上, 出现了很 大分歧 有人主张, 不管年龄老 少, 全要亲自前来报到; 有人觉 得不太实际, 还举眼睛看不清楚 的陈寅恪为例, 建议身体不好的 可由家属、 朋友代替报到 这时, 时任副校长的成仿 吾操着湖南口音声音豁亮地 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 阶级领导的革命机关来报到, 来办理登记, 一定要亲自来, 本 人 来 , 不 得 由 别 人 代 替 , 因 为……这是个态度问题!” 成仿 吾的这句话, 让赵俪生非常生 气 他觉得成仿吾的所作所为, 完全是把自己当做征服者, 把 知识分子当做被征服者, 进而 要求他们出来迎降臣服 听不下去的赵俪生发言 了, 他以十月革命后列宁优待 俄国的知识分子的往事做例 证, 指出当时的俄国知识分子 比中国的知识分子嚣张得多。

在面对知识分子的谩骂时, 列 宁不但不同他吵同他骂, 反而 带着东西去看望他们, 等其回 心转意, 为苏维埃共和国工作 赵俪生说, 这值得我们大家学 习 还特别提高嗓音说:“特别 值得成校长学习 ” 顿时, 现场 鸦雀无声 严词批驳了成仿吾 的赵俪生很快接到了调离华北 大学的通知照理说, 吃一堑长一智, 有 了这次教训之后, 赵俪生应该循 规蹈矩了吧 毕竟, 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 然而, 赵俪生性格中的 书生意气很快再一次发作了 这 一次, 他得罪的是郭沫若 新中国成立后, 赵俪生被 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编译局, 负 责编译工作 当时中国科学院 的院长是郭沫若, 开院务会议 时, 赵俪生亲眼看见郭沫若拍 着桌子训斥吴有训和陶孟和 他回忆说:“吴有火性, 不服, 跳 起脚来同他吵; 陶则安安稳稳 地承受这种凌辱, 其状甚惨 ” 要知道, 吴有训是民国时 期第一流的物理学家, 而陶孟 和则是民国时期第一流的社会 学家 郭沫若的所作所为与成 仿吾的行事作风颇为一致 对 此事看不惯的赵俪生再次站出 来, 为吴有训与陶孟和鸣不平 结果, 赵俪生最终被迫辞职, 要 不是艾思奇介绍他去东北师范 大学教书, 赵俪生就成失业人 员了。

再后来, 在各种政治运动 中, 赵俪生总是管不住他的书 生意气, 而吃亏的, 永远是他自 己 一顶右派的帽子, 差一点让 他家破人亡 赵俪生最好的时光是在 他的晚年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之后, 赵俪生在兰州大学得到 了发挥的机会 当时的兰州大 学非常尊重他的意见 当年秦 晖报考赵俪生的研究生, 初 试、 面试都好 但是秦晖的视 力非常不好——— 先天性青光 眼, 右眼失明, 左眼视神经萎 缩, 裸视力0.2, 矫正视力也仅 0.7 对此, 学校相关部门有不 录取秦晖的打算 赵俪生知晓 后, 表态说:“如不招秦晖, 我就 一个也不招了……秦晖就是 失明, 也可以成为又一个陈寅 恪 ” 最终, 兰州大学招了秦晖, 而秦晖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 第一流的学者 赵俪生的学术 眼光, 不得不让人佩服 面对20世纪下半叶的历史 学者赵俪生, 我常常在想: 倘 使学术环境更好一些, 历史给 这位学者更自由的环境来发 挥他的天才, 赵俪生的学术成 就或许会更高一些吧!(本文作者为文史学者)从书斋名说起【三声楼读记】□虞云国承蒙 “青未了” 的厚意, 让 我取个栏名, 写点东西 踌躇了 一下, 就叫 “三声楼读记” 吧。

但 “必也正名乎” , 总得说些理由 读书人爱给书房取个雅 名, 其风盛自宋代 刘禹锡有 《陋室铭》 , 说其中 “可以调素 琴, 阅金经” , 金经是泥金写的 佛经, 这陋室应是他的书房 但 “陋室” 即简陋的房室, 并非 书斋别称, 可见自名书斋, 至 少中晚唐还不风行 但及至南 宋, 徐光溥已编了一本 《自号 录》 , 专录宋代士大夫的自号, “亦可以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