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图经》中攀倒甑考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580203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43.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草图经》中攀倒甑考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本草图经》中攀倒甑考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草图经》中攀倒甑考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草图经》中攀倒甑考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时珍国医国药990 991时珍国医国药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1999年 第10 卷 第9期 v o l.10 No.9 1999本草图经中攀倒甑考辨孙 健提要 对本草图经中所载攀倒甑进行本草考辨后发现,始载于本草图经的攀 倒甑,就是始载于名医别录的虎杖,应为蓼科植物虎杖Po l y g o n u m Cn s p i d s t u m Si e b . e t Zu c c . 关键词 本草图经; 本草经集注; 证类本草; 本草纲目; 攀倒甑; 虎杖攀倒甑始载于本草图经,其前后本草学未载此物,攀倒甑为今何植物,古今

2、疑惑,莫衷一是,现考辨如下。1 宋代本草学记载 本草图经载:“攀倒甑,生宜州郊野。味苦,性寒,主解利风壅热盛,烦 渴,狂燥。春夏采叶,研捣,冷水浸,绞汁服之,甚效。其茎叶如薄荷,一名斑骨 草,一名斑杖丝。”1此段记载对形态描述甚简单,但功能、性味甚明,并由此知 攀倒甑别名斑杖丝、斑骨草。2 虎杖的本草记载 2 . 1 本草经集注载:“虎杖根,微温,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结。田野甚多,此 状如马蓼,茎斑而叶圆。极主暴瘕,酒渍根服之也。”2 2 . 2 本草图经载:“虎杖,一名苦杖。旧不载所出州郡,今处处有之。三月生 苗,茎如竹笋壮,上有赤斑点,初生便分枝丫,叶似小杏叶,七月开花,九月结实。 南中出

3、者,无花。根皮黑色,破开即黄,似柳根。亦有高丈余者。”1 2 . 3 证类本草载:“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虎杖主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煮汁作酒服 之。叶捣傅蛇咬。一名苦杖。茎上有赤点者是。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生下湿 地,作树,高丈余,其茎赤,根黄。二月、八月采根,日干。所在有之。药性论云: 虎杖,使。一名大虫杖也。味甘平,无毒,主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 毒。日华子云:又名酸杖,又名斑杖。衍义曰虎杖根,微苦,经不言味。此草药 也。蜀本图经言:作木高丈余,此全非。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叶、茎、蕊 差大为异。仍茎、叶有淡点斑。自六七月旋旋开花,至九月中方止,花片四出,其色 如桃花,差大,外微

4、深。陕西山麓水次甚多。”3 2 . 4 本草纲目载:“时珍曰:其茎似荭蓼,其叶圆似杏,其枝黄似柳,其花状似f i l e : / / / E| / q k / s z g y g y / s z g y 99/ s z g y 990 9/ 990 991. h t m (第 12 页)2 0 10 -3-2 3 8 : 57 : 0 7时珍国医国药990 991菊,色似桃花。合而观之。未尝不同也。”4 综上本草所述,攀倒甑其性味、功能同今中医大辞典及历代本草所载虎杖相 比较,是相吻合的。虎杖异名中有搬倒甑之称( 陕西中草药) 。古代“搬”与攀”音韵相 同,可相互替代。另以本草图经所作攀倒甑之

5、图可知,攀倒甑,叶互生,椭圆 形,茎有斑点,而今虎杖幼苗及植物形态描述与攀倒甑并无差异。因此,可确定本 草图经所载攀倒甑与虎杖是一物,为蓼科植物虎杖Po l y g o n u m Cn s p i d a t u m Si e b . e t Zu c c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医药公司 2 2 58 0 0参考文献 1 宋.苏颂. 本草图经.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 2 0 ,2 8 4 2 梁.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36 3 宋.唐慎微. 证类本草.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394 4 明.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上册)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 510 981999-0 1-2 7 收稿 1999-0 4-0 3修回f i l e : / / / E| / q k / s z g y g y / s z g y 99/ s z g y 990 9/ 990 991. h t m (第 2 2 页)2 0 10 -3-2 3 8 : 57 : 0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