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考点总结2012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573436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医学考点总结2012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预防医学考点总结2012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预防医学考点总结2012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预防医学考点总结2012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预防医学考点总结2012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考点总结201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医学考点总结201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绪论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WHO1948 年提出)2、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三级预防个体的措施增进健康,提高抗病能力;开展健康教育,注意合理营养和体格锻炼,培养良好的行为和方式;有组织地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预防遗传性疾病,做好婚前教育和禁止近亲结婚;做好妊娠和儿童期的卫生保健工作第一级预防:指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环境的措施环境卫生:大气、水和土壤职业卫生食品卫生市政建设与小区环境社会环境:健康的公共政策第二级预防-临床前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早) ,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

2、恶化,防止疾病的复发或转化为慢性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废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意义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是实现人人健康这一最高医学目标的重要条件。第 1 章 自然环境与健康1、环境: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按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可分为: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次生环境(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2、生态系统: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

3、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3、食物链:生物间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的物质转移的关系,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连锁关系叫食物链。4、环境污染:人为或自然因素,使环境组成成分或状态发生变化,扰乱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具体讲,是指有害物质对空气、土壤、水和食物的污染,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直接、间接或潜在性的有害影响。5、环境的自净作用:少量污染物进入到环境中经过自然过程的作用,使污染物到达自然净化,使生态系统不致于遭受到破坏。 (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6、生物转化作用: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在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7、生物富集作用:某种污染

4、物进入到生物体内逐渐积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的作用。8、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急性毒性作用 (2)慢性毒性作用 (3)特殊毒性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免疫功能受损)9、慢性:水疫病血吸虫;痛痛病镉10、碘缺乏病(id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碘缺乏对机体造成的危害。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成人-甲状腺肿大;儿童-克汀病(呆、小、聋、哑、瘫)预防:碘盐、碘化食油。 治疗:口服 KI 片11、地氟病:是长期摄入过多的氟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特征的慢性化学性地方病第 2 章 职业因素

5、与健康1、铅中毒临床表现:(1). 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症,中毒早期常见,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周围神经病,感觉型出现四肢末梢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运动型则以伸肌无力为特点,典型者出现腕下垂;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呈癫痫样发作,精神异常。(2) 消化系统一般症状:口内金属味,齿龈可见蓝色铅线,食欲不振、恶心、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腹绞痛(也称铅绞痛):突然发作,多在脐周、持续疼痛、面色苍白、体位蜷曲。(3). 血液及造血系统:铅容,患者面部及肢端呈灰白色;轻度贫血,多呈低色素正常细胞型贫血;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增多等。(4). 其它: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的损害。女工

6、可引起月经失调、流产等。治疗: 驱铅治疗: 首选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每日 1g,加入 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34 日为一疗程,亦可用二巯基丁二酸钠。 对症治疗: 同内科治疗。2、苯中毒(1)急性苯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慢性苯中毒:造血系统3、矽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伴有矽结节形成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1)X 线表现:比较典型的有类圆形、不规则形小阴影及大阴影,是矽肺诊断的重要依据。(2)并发症:肺结核(3)预防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具体措施:改革工艺,湿式作业,密闭抽风,个人防护,定期检查

7、。第 3 章 食物与健康1、六大营养素: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水2、八种必需氨基酸: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膳食中补充的氨基酸。苏、亮、异亮、缬、赖、蛋、色、苯丙。3、优质蛋白:动物蛋白和豆类蛋白4、必需脂肪酸(EFA):机体生理需要,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生理功能如下:(1)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参与线粒体和细胞膜磷脂的合成;(2)与脂类代谢密切相关,能促进胆固醇的代谢。(3)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男性长期缺乏有可能导致不育5、膳食纤维:是植物性食物中不被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主要包括纤维素、果胶及木质素等

8、。食物来源:主要是根茎类和绿叶蔬菜、水果、谷类和豆类等。作用: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调节脂类代谢,降低血糖和血清胆固醇。6、维生素分类缺乏症食物来源A暗适应能力降低及夜盲症;毛囊过度角化症;呼吸道炎症,反复感染;干眼病;儿童发育缓慢;影响生殖功能肝脏、禽蛋、鱼肝油、鱼卵和牛奶等;与植物的橙、黄、绿等色素共存,蔬菜、水果的颜色越深胡萝卜素含量越高D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鱼肝油、动物肝脏、蛋黄、强化奶等;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B1脚气病动物内脏、瘦肉、全谷、酵母、豆类、坚果、蛋类B2口腔-生殖综合征;儿童生长迟缓,轻度缺铁性贫血动物内脏、瘦肉、奶油、无脂牛奶、蛋、牡蛎;绿色蔬菜、豆类、小米C纳差

9、、疲乏无力、伤口愈合延迟,牙龈出血,毛细血管自发破裂(1)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和水果;水果中以酸枣、山楂、柑桔、草莓、猕猴桃等含量高;蔬菜中以辣椒含量最多。 Vitamin A (视黄醇)(1)缺乏症:临床上首先是暗适应能力降低,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夜盲症。皮肤过度角化,汗腺、皮脂腺萎缩、皮肤干燥,泪腺分泌减少,形成干眼病;儿童骨骼发育受阻。(2)动物的肝脏、鱼肝油、蛋、奶类是视黄醇的最好来源。植物中只有 VA 原即类胡萝卜素,其中最重要的是 胡萝卜素。植物性维生素 A 常见于红色、橙色、深绿色食中,如胡萝卜、菠菜、杏等。7、维生素 D:重要的有 VD2(麦角钙化醇) 、VD3(胆钙化醇) 。VD2

10、 来源于植物,VD3来源于动物。(1)缺乏症和过多症:儿童发生佝偻病,临床上可见到方颅、肋骨串珠、鸡胸、X 或 O型腿。成人出现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好发部位为骨盆和下肢。 (2)VD3 含量丰富的食物为鱼肝油、动物肝和蛋黄,牛奶中含量较少。VD2 来自植物性食物。以牛奶为主食的婴儿应适当补充鱼肝油,并经常接受阳光照晒。8、维生素 C(抗坏血酸)(2)缺乏症:可引起坏血病,表现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牙龈肿胀与出血,牙齿松动、脱落,肌肉和关节出血及水肿、伤口愈合不良等。 (3)食物来源与供应量 :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和水果,水果中以酸枣、山楂、柑桔、草莓、猕猴桃等含量高;蔬菜中以辣椒含量最多。 9、

11、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矿物质,其中 99%集中在骨骼和牙齿。食物中钙的主要来源是奶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此外,海带、虾皮及某些蔬菜含钙也很丰富。10、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一种,总量约为 35g。膳食中铁的良好来源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肉类、鱼类。牛奶是一种缺铁食品。植物性食物中海带、木耳、芝麻中含量也较丰富。但是动物性的食品铁的吸收率高于植物性食物。1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每天足

12、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如饮酒应限量 吃新鲜卫生的食物12、食物中毒:食用“有毒食物”而引起的以急性中毒性过程为主的疾病。13、食物中毒的特点:(1)爆发性:潜伏期短,短时间内有多数人发病。(2)相似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3)与食物有关:患者近期都食用过同种食物,停用后发病很快停止。(4)不具有传染性 14、细菌性食物中毒(1)特点: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夏秋季发病率高动物性食物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细菌性: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肠毒素、变形杆菌、肉毒杆菌非细菌性 真菌中毒:霉变甘蔗化学性:农药、亚硝酸盐有毒动植物:河豚鱼、毒蕈15、营养:是指为维持正常生命现象而摄取和利用食物的综合过

13、程。第 4 章 流行病学1、三间分布1、疾病的分布即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征,简称“三间分布” ,即人间、空间、时间分布。2、 发病率(incidence rate)表示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 。某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发病率=(某人群某时期内某病新病例数/该人群同期暴露人口数)k3、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指标,是衡量人群中在较短期间内新发病例的频数。观察时间可以以日、周、月为单位,使用比较灵活。用于描述人群中在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 罹患率=(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的暴露人口数)k4、患病率(prevalen

14、ce rate)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某病的现有(新、旧)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主要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的流行因素、防治效果研究,为医疗发展规划和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5、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当发病率和病程在相当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 p ) = 发病率(I) x 病程 (D)6、发病率和患病率的主要区别发病率患病率疾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新旧病例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动态指标静态指标与致病因子强弱有关与致病因子强弱及病程有关用于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用于横断面研究用于急性病,也可用于慢性病一般用于慢性病7、死亡率(dea

15、th rate) :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8、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示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 ,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病死率受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水平和医院治疗水平的影响。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或医院的医疗水平。病死率=(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k9、散发(sporadic)指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现历年来的一般水平,且病例间见无明显联系。10、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11、大流行(p

16、andemic)指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在短时间内可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的情况。历史上如霍乱等传染病曾发生多次世界大流行。12、时间分布特征(1). 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是由于人群中许多人在短时间内接触或暴露同一致病因素所致。其病例多数发生于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与最短潜伏期之间。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都有可能出现短期波动,如出血热、食物中毒、桑毛虫皮炎。(2). 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疾病在一定内呈发生率升高现象叫。严格的季节性: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多数都有严格的季节性,如流行性乙脑只发生在蚊媒活动和病原体能在蚊体内繁殖的夏秋季;明显季节性升高:如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全年都可出现,但肠道传染病在夏秋季发病较多;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发病较多。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