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纠缠》,一朵神奇的马兰花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558482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5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纠缠》,一朵神奇的马兰花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治纠缠》,一朵神奇的马兰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纠缠》,一朵神奇的马兰花(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6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http:/ 旅美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方益昉新著 当代生命科学中的政治纠缠以黄禹锡被打压事件为中心(以下简称 政治纠缠 ) 最近付梓发行。 方益昉的多个预言与反思, 紧扣当下重大科学事件, 解读丝丝入扣、 预测大胆精准, 同时也为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 新的方法和新的路径。其一, 为黄禹锡 “鸣冤” 早于Nature数年。2005年, 风光了近10年的韩国首席科学家、 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被指控恶意伪造科研数据、 非法获取人体卵子、 挪用贪污科研经费等, 在全球舆论渲染和媒体的推波助澜下, 成为世界科学史上前所未有

2、的丑闻。拥有医学博士背景的方益昉, 以专业的直觉和跨学科的视野, 立刻嗅探到了这起重大事件背后的诡异。 通过大量文献检索与严谨考证, 以黄禹锡干细胞事件为主轴, 辅以历史与当下生命科学技术案例, 对事件展开比较研究和平行分析; 同时, 以 “现代生命科技发展依托政治平衡艺术” 为学术假设, 聚焦 “生命话语与科技畸化” , 分析导致其发生与发展、 从而影响生命话语权的权重因子, 将东西方学术共同体有关干细胞克隆的学术纷争置于放大镜下, 探索了其中的科学政治交锋。 其主旨并非翻案 “鸣冤” , 而在于建立一套将生命科学的宏观视角逐步从传统的技术层面拓展到政治层面进行单元因子解析与多元因子复合,

3、最终达到综合因素回归分析的定量或半定量水平的方法和框架。2014年1月, Nature杂志发表 克隆再来 文章, 重点分析10年前的黄禹锡事件, 同行评议结论与方益昉数年前获得的发现不谋而合。敢于质疑,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允许多元的历史争论与解释, 这是科学史研究工作者的必备素养。 颇为有趣的是, 方氏的这一大胆预言,前期竟也遭到了国内学术共同体的质疑和压制, 有过一番波折。江晓原在 序言 中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 调侃了这段往事:“记得我和方益昉联合署名的长篇论文 当代东西方科学技术交流中的权益利害与话语争夺黄禹锡事件的后续发展与定性研究 写成后, 北京某学术杂志审稿一年之久, 仍然迁延

4、不发, 据说就是担心 为黄禹锡鸣冤 会成为错误甚至罪状。那时, 在前阶段国内媒体不明真相跟风报导落井下石的影响下,黄禹锡还被 钉在学术的耻辱柱上(有不少学者至今还这样认为) 。后来我失去耐心, 通知该杂志撤稿, 转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承学报青眼, 立即刊登, 而且很快被 新华文摘 全文转载, 封面列目。 随后 黄禹锡事件 的一系列后续发展使情况日渐明朗, 完全证实了我们论文中的判断。这件事使我和方益昉都颇受鼓舞, 本来我们是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的, 但只要真是有价值的研究, 即使是在新领域中所出, 得到学界有识之士的认可也未必那么难。 ”其二, 石黑一雄摘诺奖, 其人早已入 “法眼” 。

5、2017年10月5日, 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政治纠缠 专设一节, 讨论这位出生在日本的, 获奖之前并非人尽皆知的作家与作品, 从多个层面深度解读了科学传媒的专业精神及其现实意义。石黑一雄在诠释克隆技术对于人类的伦理冲击上, 寄托着深层的人文关怀和深刻反省。 2005年, 他发表英文幻想小说 别再让我死去 , 2011年, 被好莱坞制成大片。 作品讲述了英格兰乡间一所寄宿学校的学生, 偶然发现自己被养育的唯一目的, 就是等他们长大后为医疗所需的器官捐献者。 捐献三四次后, 他们的生命就完结了。这个科幻题材的人文作品在欧美好评如潮, 获得英国布克奖提名、 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

6、提名, 入选 时代 周刊百部优秀小说之列。 其原因在于, 这样的科学人文作品, 不是就事论事的科学论文通俗版本, 而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深度探索常人和未来克隆人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科学的无情、 技术的功利、 人性的自私、 虚伪的残酷,展现了作者对于未来的科学技术的人性化反思, 和对克隆人的悲悯情怀。方益昉评价, 这样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确实需要具有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积累。 对石氏的赞誉, 考验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人的鉴赏力, 也渗透着对当下中国原创科学人文作品匮乏的反思。 向公众社会提供知识的传播服务, 特别是冷门知识和前沿知识的传播, 要求传播机构具备严谨的作风。假如媒体从业者无知、 幼稚或者

7、求利, 除了盲目歌颂、 跟风崇拜和利益图谋, 面对最新科技, 传媒机构很少主动提出诸如 “防范基因风险”“人类的终极厄运” 等深度话题, 缺乏人文底蕴的媒体, 往往制作的产品对于大众读者不是味同嚼蜡, 便像集体无意识癫狂。在我国, 不要说目前缺乏石黑般的科学人文作品, 在其获得诺奖之前, 就连关注其作品的媒体评论也很少, 自然也就无法起到引领潮流、 开启民智的作用。 而在英语的世界, 批判与反思科学的传统, 则可以上溯到1818年问世的 科学怪人 。近200年来, 科学技术激发的希望与失望, 促成了极有活力的科学人文与科学哲学思潮, 质疑科学仅仅追求客观知识, 忽视人文关怀。 用科幻小说100

8、多年的历史启迪我国科学传播的新路径, 则是最好不过的媒体教育。 而这, 也正是当下中国科技类博物馆主题演绎与展陈设计中缺失的一块 “异彩拼图” 。其三, 亲历诺奖 “黑天鹅” , 呼唤学术的人性本意。“黑天鹅” 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 一般有具有意外性、 能产生重大影响, 但人的本性促使人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 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或可预测的。2015年, 屠呦呦喜获诺奖当晚, 有媒体与方氏认真讨论过相关选题与写作细节。 这位复旦中文系高材生凭其专长, 引经据典纠正了呦呦、 坳坳、 哟哟的发音与字义, 2人共同亲历了中国新闻界的一次 “黑天鹅” 事件。 方氏感叹到:“眼

9、前线上线下, 新闻工作者瞬间遭遇措手不及。 天上掉下个屠老太, 其陌生程度达到连名字都频频出错, 深度报道从何谈起? ” 毕竟是中国籍自然科学家本土成果首获诺贝尔奖,本该翘首期盼零的突破, 居然毫无事先预测和关注铺垫。政治纠缠 讨论了2011年屠呦呦摘得拉斯拉克奖, 历届获奖者中有1/4继而荣获诺奖, 这是明摆在台面上的大概率事件, 理应成为督促科技主管部门、 科学共同体、 媒体从业人员和普世寻梦众生认真对待学术风向的国际指标。也就是说, 历史曾经贴心地留出三、 四年时间, 以便当局者做出技术性调整, 避免首位中国籍自然科学诺奖者被烙上 “三无” 的尴尬标记。 而如今满世界飘过的这个骇人标题,

10、 到底算调侃, 还是抗议?方氏指出, 过去几年, 海外华裔学者联名国际同行, 每年提名屠呦呦为诺奖候选人, 为正果终成, 功不可没。 屠呦呦获奖过程中, 无法回避海外学术共同体的集体推动作用, 他们尽力在高分值SCI论文中引用屠呦呦贡献, 留下学术印迹。可贵的是, 方氏仔细分析了21世纪以来的生理和医学诺贝尔奖, 阳春白雪的分子医学内容覆盖主流, 不涉及基因调控、 细胞克隆、 蛋白信息和免疫机制的生命科学项目, 恐怕连获得提名的机会都相当渺茫。 在某些研究群体中, 上述高大上理论技术, 垄断者学术标准话语, 甚至奉为争奖的宗教和行动的主义。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评委会一反常态, 极具新

11、意。 他 们回归传统学术的人性本意, 立足医学研究的疾病关怀, 将常见并且高发的传染病防治, 以及研究工作在受害人群中的获益实效作为授奖依据。 屠呦呦与另外两位分享殊荣的科学家主要成就便是明证。方氏大胆预言,“汉医、 蒙医、 藏医、 巫医, 五千年华夏文化熔炉中至今尚未泯灭的传统医学遗存, 浓缩着越来越有价值的研究线索。 ”传统植物药用成分的临床成功范例, 包括麻黄素、 紫杉醇、 水杨酸、 银杏叶等中医常用草药的现代化, 都可依循青蒿素类似路径。其四, 知耻后勇乃学术底色, 寻找 “韩春雨事件” 的真元凶。2017年8月3日,自然 生物技术 同期发表题为 “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 的社论, 以

12、及韩春雨及同事的撤稿声明。 一项宣称通过Argonaute酶实现基因编辑的研究被撤回, 这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全天候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如今尘埃落定, 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 不再需要为澄清NgAgo的功能, 额外付出大量时间、 精力和资金。韩春雨发表此文后, 针对其观点的意见截然相反, 无疑是中国去年被报道最多的论文, 尤其是该文被学界大腕饶毅等人, 一夜捧为诺奖水准之后。 大众媒体纷纷学舌报道, 以大标题宣告一项全新基因编辑系统的发现。 媒体监测公司融文的数据显示, 仅在论文发表后的最初2个月, 就有将近4000篇相关的中文新闻。2016年9月12日, 方益昉撰写 “知耻后勇乃学术

13、底色” 文章, 将韩春雨事件会同东西方两大学术共同体的纷争置于放大镜下分析, 探究其中的科学政治交锋, 探索生命技术领域的可能性路径, 真可谓是独辟蹊径。 这样的问学身段, 既入世又超脱。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借鉴2014年, 日本小保方晴子的实验无法复制, 招致学术界反复质疑。 其导师笹井芳树教授认为项目被质疑本身已经抵达 “有耻” 的层面, 进而悬梁自尽。 这位曾经誉满全球的发育生物学家对学生的最后寄语是:“一定要将实验重复出来啊! ” 被资本和虚名纠缠不休的21世纪学术江湖, 居然遗存以死自证清白的东方志士, 倒让西方学术共同体始料不及。而韩春雨所在的河北科技大学, 仅凭韩氏几页充满质

14、疑的 自然 生物技术 文章, 在建设 “双一流” 大学的旗帜下, 轻而易举兑换了1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958万元财政支付设备订货, 2.24亿元“河北科大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 的发改委行政许可。方氏认为, 在质疑风暴中逆水行舟, 为韩博士套上了各种光环,把韩春雨从 “试管” 推向 “事件” 的, 不光存其自身企盼, 还有加紧蚕食“韩记” 的饕餮们。 纳税人自然好看韩博士, 如能像黄禹锡一样浴火重生, 石家庄土屋里孵出土生土长的金凤凰, 自然皆大欢喜。 但方氏自幼习医, 其笔如手术刀, 刮骨疗伤毫不留情。“现代生物细胞技术, 不仅要求几何级的无污染实验环境, 更需要空气水土净化的人文

15、环境。 也就是说, 实验数据出岔并不惊奇, 或订正, 或抛弃; 而蹲守实验室外勾兑学术红利的驻地狼, 恐怕才是科研园地里捧杀、 追杀学术新人的真元凶。 ” 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 (Philip Alden Kuhn, 1933-2016) 认为,“政治参与、 政治竞争、 政治控制” 是中国现代国家起源中的历史性和现实性课题。政治纠缠 一书中的预言和反思, 让我们透过黄禹锡崛起与衰落过程看到了科学国家主义的影子与影响; 警示人们缺乏公众参与的政府决策、 缺乏监督的公共权力, 将导致像韩春雨这样的学术新人, 成为少数勾兑学术红利的权贵们, 一夜暴富、 落袋为安的傀儡。同时, 该事件更多的是启发和告

16、诉年轻父母, 关心和教育好下一代, 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他们学会正确理解和思考 “科学” 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 但凡科学史与科学文化领域的专业人士, 和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年轻父母们, 都值得读一读这本专著, 体验 “马兰花”的神奇。摘自 中华读书报不断涌现的数字物自从数学作为一种认识大自然的精密工具以来, 数字如今已从一门单纯的数学描述语言转变成一门复杂的计算技术语言, 在各种领域中, 如认知、信息、 工程、 人文等, 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已经形成了一大批以现代数字技术为生产方式的数字产 品, 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认知模式。 我们把它们称为数字物。从数字化过程来看, 数字系统来表征现实世界时, 它的基础是我们所直接感受到的物理世界。 当数字世界提供各种数字物并构建到人们生活世界中时, 人们所感受的并不仅仅是物理世界的直接敞明性, 而更是一种生活意义的交互体验。 譬如电商, 人们只要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