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浩生文章:《访古论今说西安》(1975年)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556741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6.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浩生文章:《访古论今说西安》(1975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赵浩生文章:《访古论今说西安》(1975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赵浩生文章:《访古论今说西安》(1975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赵浩生文章:《访古论今说西安》(1975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赵浩生文章:《访古论今说西安》(1975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赵浩生文章:《访古论今说西安》(1975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浩生文章:《访古论今说西安》(1975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赵浩生文章: 访古论今说西安 (1975 年) 【本刊讯】香港七十年代月刊五月号刊载赵浩生一文,题为访古论今 说西安 ,转载如下:曾被人遗忘的名城二十多年前,我到过西安。西安,在我 的印象中,只是万户萧索、一片黄土,这个曾经作过十一朝帝都的古城,就象一 座被遗忘了几千年后发掘出来的历史遗物,除供人凭吊外,似乎一无所有。 国民党当政几十年,只在这个历史的遗骨上搽了两点胭脂,就是一九三六年 为迎接蒋介石巡行西北而建筑的西安车站和西京招待所。 西安车站是在破窑洞、贫民区中盖起的一座宫殿建筑。蒋介石当年坐着外国 造的专车到达,被人们簇拥着走进这座新厦,左顾右盼,连呼“好!好! ”于是 仪式完成,作用已

2、尽,从此就再没有人理会这所房子了。 西京招待所是当年西安唯一的“现代化”旅馆,专供要人下榻和周末舞会。 此外还有蒋介石的“爱将”胡宗南的“长官司令部”等豪华禁区,当然只有特权 阶级才能出入。我在解放前看到的西安,正象解放后在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的原 始公社社会的村落一样,雕零残破,满目凄凉。 国民党之所以无视这个历史古都,完全是其与生俱来的殖民地意识形态使 然。那时,南京的统治者,他们用以藏娇享受的安乐窝和贪污卖国的大本营,是 在有租界保护下的上海。 那时,南京的统治者中,只有一个来自西北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偶而梦呓 般的提出“绿化西北” “十年万井”的口号!而他自己却早已乐不思陕,很少回 老家

3、。西安,从封建王朝没落到殖民地的蒋政权垮台,始终是一个万户萧索,一 片黄土,被人遗忘的城市。长安古道的新生但在这一片黄土之下,不仅埋藏着秦 砖汉瓦等文化瑰宝, 更孕育着革命的种籽。 第九世纪的黄巢, 十七世纪的李自成, 一九三六年的西安事变,都说明着在这千万年积垒的黄土层下,充满着革命的熔 岩和无限的生机。 二十多年前,中国大陆解放,这黄土层下革命的熔岩爆炸了。二十多年来, 这爆炸所引发的无限生机, 已在这黄土高原上开花结果。 二十几年后我重游西安, 所看到的是满目青葱一片生气,从物质建设到精神面貌,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火车上下来,我首先发现当年车站两边的破窑洞、贫民窟不见了,那幢宫 殿式

4、的建筑尚在,但已整旧如新。向导告诉我,现在是作票房用。在我记忆中西 安的第一座“伟大”建筑竟成了个小票房,这实在是不可想象的事。 更不可想象的是二十多年来, 大西安市的人口已从四十多万增加到二百五十 万。这个一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消费城市,如今成了一个生产城市和工业中心。 1旧西安只有几家小型破旧的面粉厂、 纺织厂, 新西安拥有钢铁、 机械、 电力、 电器、建筑材料等大小工厂一千四百多个;由于陕西原是产棉区,二十多年棉产 激增,这里也成了西北的纺织中心之一。 二十多年前,于右任梦呓“绿化西北” “十年万井” ;今天,仅仅陕西一省, 就有大、中、小水库两百多个,机器水井十万多口,平均每口灌田二百亩

5、,二十 多年来已把这片荒芜和被遗忘的黄土层变成欣欣向荣的新生沃野。 当年的西安,是一个只有历史幽灵出没的死城和终岁不闻丝竹声的边塞,而 今却成了一个光彩生动年青健康的城市。过去只有两所大学一千多个学生的西 安,现在有十三所大学,二百多个中学,秦腔、豫剧、京剧、歌剧、杂技团二十 多个,大小医院和医疗站五十几所。 二十多年前,整个西安市只有六辆小公共汽车。今天,市内外交通不但四通 八达,而且所有车辆都是中国自己的产品。当地旅行社的负责人谈到这二十多年 的变化时,依然谦称“西安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 。当然,他谈话的对象是第 一次到中国旅行的美国人;对我这个旧地重游的中国人来说,西安不仅是一个发 展

6、中的城市,更是一个使人想象不到的奇迹。这个旧日帝都给人的第一个宏伟印 象,就是新车站广场。从这里看出去,是“十里长街流如水”的大道。这宽阔的 大道上,人行道两侧和街心,栽着四排茂密的林木。中间的两条车道,可供四辆 汽车并行。这宽阔的道路许多仍是长安古道;但平滑的柏油路面和一眼望不到尽 头的绿树浓荫,却代表着改天换地的新生。不过这些新生的古道比起解放后开辟 的道路来就显得渺小了。新的道路不但更宏伟、宽阔,而且行人道两边的绿树之 后,已看不见黄色土墙,而是连绵不断的新式水泥建筑。这说明着,秦皇、汉武 比起人民中国的规模气派,实在是输逊多矣。 我们的上海牌大客车在这十里长街上开行时, 我一面以惊喜的

7、心情看着新西 安,一面搜寻着旧记忆。我记忆中的另一“伟大”建筑西京招待所,好象是在市 中心的一个十字路口,但车子经过了好几个十字路口,依然没有看到。 当我要问向导时,车子已经驶进一座大花园,迎面矗立着两幢巨厦,这巨厦 前的四个红色大字“西安宾馆” ,已无声的回答了我的问题。看来,当年曾为一 世之雄的西京招待所,早已被无数更新的建筑淹没了。 将新比旧,访古论今,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撩起人们的无限感慨,对 我这个旧地重游的人,有几处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二十多年前我初访西安时,正是重阳季节。破落的古都,更加上满城风雨, 情调分外凄凉。当时的西安是“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城外的道路更是破

8、烂不堪。有一天我们坐着一辆破汽车以咏古的浪漫诗情去临潼游华清池,汽车蜗 牛似的在泥泞中挣扎着蠕蠕前行,眼望着愁云深锁的骊山和空无一人的坝桥荒 野,只感到悲从中来,游兴全消。 2这次,我们依然是在斜风细雨中前往,西安郊外却是麦浪千顷,坝桥的杨柳 在春雨中显得格外清新。更使人惊喜的是,在我的记忆中无花的西安,如今一片 绿野上,到处点缀着万紫千红,特别是那红得照眼的石榴花,把满目烟雨辉映得 象一片彩霞的锦绣世界。 上次,我们的破汽车不断陷入泥淖里走不动。这次,在宽阔平坦的古路上, 就怕走得太快。我发现每个路口都树立着生动醒目的交通标语,像: “宁等三分, 不抢一秒” “为革命开好安全车” “中途行驶

9、,注意三先,确保安全”等。我 问司机这“三先”是什么意思,他说是“先看,先慢,先停” 。二十多年前,我 们在杳无人烟的荒野,惟恐汽车抛锚,叫天不应;今天,公路上充满了运货车、 拖拉机和荷锄的工作队,大家注意的,是交通安全问题了。华清池畔谈“西安事 变”上次,我们差不多用了半天时间才好容易到达临潼;但华清池的破落,实在 使人大失所望。西安事变时蒋介石所住的“五间厅”门上的弹洞尚在,但他当时 狼狈逃跑的情况,向导却不敢吐实。我们也看到白居易用灵感和彩笔描绘的“杨 妃池” ,没想到那只是一个阴暗小屋中的一潭污水,使人甚至感到要掩鼻而过, 绝无法想到“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镜头。 今天的华清池,是我们所读

10、过的诗、词、歌、赋中所描写的华清宫的再现, 不同的是,今天,徜徉在这亭台楼阁中的,不是“侍儿扶起娇无力”的一代妖姬, 而是欢跃健康的工、农、兵。 新的华清池是西安本地的一位设计家根据唐代的历史记述设计建筑的。 大门 是一列石阶导向一座伟丽大殿,殿中有六根红色巨柱擎托着宽畅的雕画穹顶。正 中的墙上悬着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壁画,两旁是毛泽东所写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和长征诗。 我们坐在大殿里听向导介绍华清宫的历史和西安事变的经过, 他把这段史实 和当时蒋介石的狼狈嘴脸叙述得有声有色: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把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部 队调到西安打共产党;但这些部队不愿打内战。蒋觉得他们

11、不可靠,于是调集三 十多万人马,亲自到西安,住在华清池的“五间厅”督战。张、杨先向蒋请愿抗 日, 蒋不同意, 十二月十二日早上五点钟, 张部的东北军包围了华清池实行兵谏。 他们原要不发一枪一弹活捉蒋介石,但在行动中与蒋的卫队发生冲突。起义部队 直捣“五间厅”时,发现蒋介石已不知去向,但看到他的假牙放在桌上,一只拖 鞋丢在床下,被窝还是热的,知道他逃得不会太远,于是遍山搜索,发现他躲在 一个石缝中。因为那块石头太小,他头藏在里面,身体却露在外面,就在这藏头 露尾的情况下被揪了出来。 蒋介石被捉后, 张、 杨并没有具体的处理办法, 当即电告中共当局征求对策, 在党中央的会议上,毛泽东分析这个事变可

12、能造成两种结果:武力解决,内 战必将继续下去,更助长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平解决,才有利于团结抗 日。周恩来于十六日带着这个和平解决方案到西安,蒋介石被迫不得不接受联共 抗日的条件。二十五号,张学良为表明其大无畏的爱国心迹,护送蒋介石飞回南3京,内战危机得以避免,抗日战争得以发动,蒋的性命得以保全。 事后,国民党企图把蒋介石描绘成“临难不惧”的英雄,但骊山上的那块石 头是不能磨灭的历史见证,现在这里盖了一座“捉蒋亭” ,游人到此,想到当年 蒋介石在这里藏头露尾浑身哆嗦的惨像,一定会笑破肚皮。那天我的美国同事们 听了向导的报告也都笑不可抑。周恩来谈起张学良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西安事 变所造成

13、的个人悲剧依然是此恨绵绵。 事变中的主角之一杨虎城将军在抗战期间被关在重庆, 一九四九年国民党自 重庆撤退前将他处决。张学良则终生失去自由,虽生犹死。 向导的报告也勾起我的一段回忆,这是我亲身经历,过去没有报道过的一段 史实: 一九四六年我在重庆做记者采访国共和谈, 旁听过由各党派和社会贤达参加 的政治协商会议。会议是在当时的“国民政府”大礼堂举行。有一天下午,讨论 “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中的总则所列条款: “团结一致,建设统一自由民主之 新中国” ,这时,中共代表周恩来起立发言,说明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团结的立 场。周氏发言时,忽然传来一阵“立正”号响,大家都站起来,接着是一阵降旗 音乐。礼毕

14、坐下,周先生接着说下去,他说: “在刚才这几分钟的静默中,我想 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是我的朋友, 也是在座各位的朋友。 今天我们在这里谈团结, 这个人对团结的贡献最大。 这个人, 就是促成停止内战、 团结抗日的张汉卿先生。 我们怀念他,诚恳的希望他能早日获得自由。 ”他的声音充满着动人的感情,严 肃的眼光扫射着全场。 这时整个会议厅象死一般的沉寂。 国民党代表孙科、 张群、 陈立夫、吴铁城、王世杰、邵力子等,在周氏讲话时一个个闭目阁眼满面羞惭。 周氏辞毕,他们更面面相觑,一个也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是“和平老人”邵力子 硬着头皮起立发言,他以“蒋先生和张汉卿先生的关系和一般长官与僚属的关系 不同”

15、作解释,才使国民党代表勉强下台。 从西安事变到现在快四十年了,抗战胜利,中国解放,而张汉卿先生今天依 然被专横、狭隘、公报私仇的蒋介石拖着要为他陪葬,这是一个何等残酷的人间 惨剧! 从三十年前我亲自听到周恩来的动人演讲, 到这次旧地重游又听到向导的报 告,使我发现一个使每一个爱国者感慰的事实,就是在共产党和八亿中国人民心 中,张汉卿先生依然是位使人崇敬怀念的爱国英雄。倘若困居在台湾的张先生知 道这个事实,他一定会感到自己的牺牲并没有白费。 今天,中国又面临着台湾省和大陆的统一问题,而阻止这个统一的,仍是四 十年前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今天逃到台湾,一面死抱着美国大腿,一面又扬言 要与魔鬼(苏联)

16、握手的蒋政权。 今天,在海内外,特别是在台湾省的中国人,内心也都怀着象张汉卿先生促 成祖国统一的热情,我们相信,这种热情一定会发为象张汉卿当年一样的行动,4促成台湾的解放,中国的统一。 当我写这篇报道时,又听到人大常委会特赦释放全部战犯的消息,以张汉卿 先生因爱国有罪终身失去自由和这个释放战犯的事实相比, 人们可以看到中共的 宽宏、强大、自信和蒋政权的狭隘、凶恶。 从未对人宽大过的蒋介石,却不断向日本人民宣扬他战后对日“以德报怨” 的政策, 希望借此赢得日本人民对他的支持; 但了解这段史实的日本人民都知道, 蒋介石当年对在华日军的“宽大” ,其目的是要争取日军向他投降、缴械,为他 打共产党。这是“一石二鸟”自私自利的阴谋,绝不是“宽大、仁慈” “以德报 怨” ,蒋介石对付张汉卿先生的事实,才真正反映出他的心地。骊山脚下的古物 新姿那天我们抖落西安事变所引起的悲欢感怀,我们开始参观新生的华清池。自 大殿后到骊山脚下,是一片曲阑垂杨环绕着的宽阔荷塘,一座雕龙石舫伸进荷塘 一角,倒影映在明净的水面上,这大概就是李白诗中所描写的: “沉香亭北倚阑 干”的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