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艺术论(二)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5550983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艺术论(二)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艺术-艺术论(二)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艺术-艺术论(二)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艺术-艺术论(二)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艺术-艺术论(二)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艺术论(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艺术论(二)(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艺术论(二)一、艺术的存在方式 (1) 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中。艺术品是一个多层次结构,但意象世 界层是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关键层 次。意象是艺术品所提供给我们的最基 本的东西,艺术的本质体现在意象世界 中。(2) 艺术只能存在于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 美经验中。因为: 一方面,意象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 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存在于意象中的 艺术必然存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 美经验中。 另一方面,接受者在欣赏艺术品时,是以自己 已有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的,在观照、感受、体 验艺术品中所凝定的意象世界的同时加以重建 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这才是接受主 体所欣赏的真

2、正的审美对象。存在于意象中的 艺术必然存在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 美经验中。(3) 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 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二、艺术品的基本特征 (1) 他律性。艺术品是艺术家的审美 经验和心理活动的结果,其基本特征决 定于艺术家;而艺术家在艺术品中所创 造的意象,只是潜在的,只有通过接受 主体的欣赏活动,而重新被激活,离开 了欣赏者,艺术品便没有存在的意义, 故它同时受制于欣赏者。这就是所谓的“ 他律性”。 (2) 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以形式符号 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创作 者和欣赏者的纽带。创作主体的审美经 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外化 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

3、定的艺术 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为 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 并加以再创造。 (3) 开放性。艺术品作业中介,只能是 两头开放的,一方面只有向艺术家开放 ,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 物化为艺术品;另一方面,艺术品只有 向接受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三、意象的生成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 竹,烟光日影霜气皆浮 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 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 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 竹也。因而磨墨展纸, 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 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郑板桥全集第154页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分为意象的孕育 与意象的生产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象的孕

4、育(构思)。这时 ,艺术家从日常的逻辑状态中超越出来 ,调动起自身的诸种心理功能进入自由 创造的状态。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是一种 因感动、感应而引起内在情感激荡的关 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 于海。”第二个阶段是意象的生产(传达)。意 象的生产是艺术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符号 化和物态化,形成艺术品的过程。 四、艺术天才创造力的表现 天才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为艺术 敏感(感受力)、艺术想象力、艺术技 巧和灵感等方面。1、艺术敏感 艺术敏感指主体特别容易对客体发生意 象体验、感悟与联想,主要指主体感觉 生活、体验艺术、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 悟性。天才的敏感实质就是这种感受、 体验的细致、快捷

5、、丰富和深刻。2、艺术想象力 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 育意象的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 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和程度。3、灵感 灵感指艺术家在意象的创造过程中,由 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 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亢奋、注 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的一种 思维活动的境界。五、艺术创作中技和道的关系 “技”,主要指艺术创作过程的技能与技巧 ;“道”,则主要指艺术意象创作与传达过 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心手相应”。由道入技与由技入道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 刀騞然,莫不中

6、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 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 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 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 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六、艺术接受 1、艺术接受过程中意象的重建艺术的接受,在本质上乃是欣赏着对艺 术意象重建的过程。欣赏者所创构的新 意象在本质上只是艺术家创构的意象的 重建,受艺术家所提供的意象限制,同 时又有欣赏者的个人因素。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1) 欣赏者在接受作品时会呈现出强 烈的主体性,每个欣赏这对文本的理解 ,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鲁迅所 说的红楼梦的命意,“经学家看见

7、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2) 艺术接受的主观性,首先源于接 受者不同的“期待视界”。西方学者认为, 欣赏者的主客观因素,如生理素质、文 化素养、社会历史环境以及关于作品的 信息等,会影响读者的理解。(3)其次, 艺术品本身是一个“召唤结 构”,其中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欣赏者 在接受时,是对作品所提供的框架进行 填补空白、揭示意义,不同的读者必然 会读出不同的意义。 3、艺术接受的过程阎阎立本善画。至荆荆州,视张视张 僧繇旧迹, 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 近代佳手耳。明日又往,曰:名下无虚 士。坐卧观观之,留宿其下,一日不能去 。宋 王谠谠唐语语林(1)

8、 观: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 号,在直观的层次上逐步感受和重建意 象,即使是对一件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 的内容暂时不熟悉,但凭着主体的艺术 敏感,也能感受其美。(2) 品:主要指接受者根据自己的审 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 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 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 性。(3) 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的 品鉴渐入佳境以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 的感悟。悟是意象重建过程中,欣赏者 灵感的逐步活跃,最终使主体的意识在 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终彻悟

9、,看山还 是山,看水还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 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 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 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 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 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 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 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 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 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 与 世界产生了怀疑。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 尘之中

10、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 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 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 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 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 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 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 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生第三重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 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 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 累到一定 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 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 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 在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