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

上传人:qt****68 文档编号:45544351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组成员:略 1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读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一、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背景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创新。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法也在日新月异。在语文教学方面,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如语感论、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对话教学等。在古诗文教学方面,也有人进行了有益地研究和尝试。本课题组立足于高中古典诗文的教学,提出了美读教学法,尝试在高中古典诗文教学中实施美读教学。理由如下:(一)新教学大纲对古典诗文教学的基本构想需要美读2000 年 3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对古诗文阅读提出

2、诵读要求;2003 年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古代诗文的阅读必须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唐诗选读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 (二)教材与参考书中诵读指导部分的编写暗含美读精要新教材及参考书的编写者之一温立三在谈到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时说,文言文教学要完成一个转变、一个转移,一个转变是要把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一个转移是要把立足点由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诵读上。而美读是诵读的进一步跨越,价值与地位可窥一斑。现在,教材与

3、参考书均有朗读指导部分的编写。教材与参考书对文本节奏的划分、语调的变化、音韵的协调、情感的把握都作了详细的指导。而这些均暗含美读精要,并且美读还会弥补教材中过分注重技巧指导,忽视情气指导的缺失。课题组成员:略 2(三) 高中古典诗文的教学现状呼唤美读首先,目前的教学现状令人忧虑:应考而教,肢解意境;为记而读,有声无情;为读而读,声情游离。以上三种情况在高中教学中最为突出,因为高考对古典诗文的检查,主要通过三大题:名句背诵、文言文阅读理解、诗歌鉴赏。完成这三道题背后需要的支撑性知识是名句的背诵量、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程度、文言句法知识和诗歌鉴赏的知识。 文言词汇、语法特点、文章或作者的文化背景、文言

4、文阅读的语感能力,这四个梯度都是为了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从教学理论上讲,这四个知识点的落实可以使知识逐步巩固,能力逐步提升。但对知识进行人为割裂地考核,导致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对字词解释和相关的句法知识过分重视,文本也被这些考核知识拆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于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但是,学生连流畅地去读一篇文言文的能力也没有,何来文言文的语言感觉?有感情地去朗读一篇古诗文的想法在老师与学生的头脑中已经逐渐淡忘。语文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有一个问题也许被许多人忽视了,那就是美读。课题组要作分析的“美读”是发出声音地读,但它是出声读领域中的最高境界。 “美读”一词最早是由

5、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但叶老仅仅提出了一个概念,后人更多的是从美读对语文阅读的重要性的角度进行阐释。美读在今天的新课改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感悟到美读的重要,如何在高中古典诗文教学中实施美读教学,如何指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美读境界,一系列问题引发了课题组研究和思考的兴趣。课题组希望此尝试能给古典诗文教学注入新的气息。二、二、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意义有老师笑说:“学生连出声读这样最基本的动作也懒得做,你如何去跟他们谈美读?学生根本不愿静心品味一篇文章,你凭什么向这样的学生灌输美读的概念?你如何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实施美读教学?你让他们用什么心或什么情去美读?”解决上面的问题是本课题的

6、最大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三、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一)美读概念的提出“美读”的概念最早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有记课题组成员:略 3载。 (二)美读的教学理论 广义地说, “美读”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因为美读与诵读、朗读虽然境界不同,但一脉相承。美读的教学理论,时间上,上自周代,下至今天;人物上,上追溯到孔子,下至叶老。在古代教育中并没有“美读”一词,但我们把古代的吟诵称为“美读” 。 美读其实不能等同于吟诵,但要阐述美读的教学理论,首先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绝学吟诵谈起。周代,小学和大学都开设“诵诗”这门必修课。 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 周

7、礼春官宗伯下云:“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可见,当时的学校十分重视诵诗教学。到了春秋,孔子化很多时间教授弟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篇)。孔子自己也善读春秋 ,曾引得老聃津津有味地聆赏。孔子堪称我国第一个著名的吟诵专家和吟诵教育家,也就是说第一个美读专家和美读教育家。到唐代,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到了宋、元、明、清,兴起的词与曲更使吟诵得到丰富与发展。宋代的朱熹,元代的刘绩,明代的李东阳、唐顺之、钟惺等对吟诵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清代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更起了巨大的作用。桐城派学者把因声以求“气”作为领略“气” 、“韵”之美的重要方法。 “因

8、声求气”说是桐城派学者刘大櫆提出的,强调通过熟读吟咏古人的作品领会古人的神气。 “声”即为言语的声音形态;“气”即为言语主体生命之情气,是主体的精神,在汉语中是一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字眼。桐城派的“因声求气”理论是美读教学的最好理论依据。它为美读教学提供了极好的佐证和参考。 今天,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写工作的张中行先生说:“一面吟诵一面体会是旧时代读书人练基本功的方法。据说读韩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要中间换气才能成声,可见在体会格调的顿挫上是如何认真。鲁迅朝花夕拾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鲁迅称之为读书入神 。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体会其韵味

9、的态度总是好的。 ” 课题组成员:略 4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文中说:“咬文嚼字应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 ”又说“声音与意义本不能强分,有时意义在声音上见出还比在习惯的联想上见出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讲究声音是行文的最重要的功夫。 ”朱光潜先生的这一论述,也是我们实施美读教学的一个理论支撑。教古典诗文,要歌而咏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古之于诗也,有诵有歌。诵可尽人而学,歌不可尽人而能也。 ”既然如此,那么,在古典诗文教学中提倡美读教学完全是必要的,也是科学的。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操作原则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操作原则1.研究目标。美读在今天的新课改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10、到读尤其是美读的重要,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读教学,如何指导学生一步步走向美读境界。2.研究内容。 (1)课题的研究背景;(2)关于美读,这一部分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美读的界定,分美读概念的提出、美读概念的界定、美读与诵读朗读的区别三部分;第二是美读的教学理论;第三是美读的特点;(3)美读教学在古典诗文教学中的意义,分两部分:美读教学符合古典诗文的文体学特质,美读教学在古典诗文教学中的意义;(4)美读在古典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分三部分:美读教学对文本的要求,美读教学的操作要领,美读教学的操作案例;(5)美读对教师素养的优化。本课题试图阐述美读在今天存在的独特价值,力求把美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操作中

11、。3.美读的操作原则。尽可能的收集多方面的素材,吸取专家的观点;在教学中忠实地进行“美读”教学实验,记录美读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五、课题研究的进展五、课题研究的进展 论文进展: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 年 3 月2007 年 8 月)课题组确定题目,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加以论证、确定。本阶段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做了大量的工作,对课题的研究方向有了一个大致的目标,并且确立了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7 年 9 月2008 年 3 月)课题组从理论上对美读概念进行界定,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美读的教学理论,探讨了美读的特课题组成员:略 5点,总结了美读教学在古典诗文教

12、学中的意义,分析了美读教学对文本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探究了美读的操作要领,尝试美读教学的实际操作。第三阶段:形成初稿(2008 年 3 月2008 年 7 月)课题组整理了前面两个阶段的内容,并探讨了美读对学生及老师的个体要求、美读对学生及老师素养的提升作用。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08 年 8 月2008 年 10 月 )课题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形成最终的研究结果,撰写了近六万字的研究心得。六、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六、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一)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结果及分析(一)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结果及分析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美读的概念、阐述美读的特点(1)美读的概念。美读在于

13、通过对作品声音节奏的感受、文章内容的把握、文章情气的领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地读作品。美读是读者的表情语、目光语、体势语等各肢体语言与声音配合默契,由文披情,达到与作者、文本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活动。美读,是投入人的全部生命激情,用自己的生命激情来“活化”书面言语中的生命气息、生命灵魂的审美活动。美读的极致是物我两忘,忘了自己,忘了所有,读者已经化身为作者或文本中的主人公,与作者、文本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美读既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阅读者本身的一种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精神需求。(2)美读的特点。美读不仅是主体间性愉悦地对话,更是审美创造上的视界融合。美读过程中,老师与文本及文本作者、学生与文

14、本及文本作者、学生与老师进行着一次次地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师生才有可能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所营构的世界,与文本发生精神遭遇,最后进入文本,融入文本之中。美读是美读者以自己的生命律动去扣问、探究文本的生命律动,以求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 因为思想即涵义的诞生,并不是在某一个意识内部,而是在两个意识的交汇点上;真知灼见不是在一个头脑里飘忽而至,而是在两个头脑的接触中撞击出火花,谁的大脑也不能觊觎独自分泌思想和真理来。 所以,美读的特点之一是:阅读主体通过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调动原有的认知图式和独特感受,参与对象世界的建构,以致在文本构出的宇宙世界里忘却自我,趋于同构交感,相互同化。从而推动文本不断具有新的

15、意义,使作品具有常读常新的魅力。 课题组成员:略 6美读是艺术地审美活动,所以,美读的过程遵循美感的规律。今天的美学界一般把美读规律分为三个层次:形式感知,达到“悦耳悦目” ;内容领悟,达到“悦心悦意” ,最后是行上超验,达到“悦志悦神” 。其实,桐城派学者姚鼐在其古文辞类纂序中就说过:“凡文之体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何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矣。 ”美读过程就是愉悦地审美过程。首先是“遇其粗” ,是对文章的格律声色也就是文章形式的感知,是为文章形式的感

16、知层。其次是“遇其精” ,这是对文章的内容把握,是为文章内容的理解层。最后是“御其精而遗其粗” ,这是对文章的神理气味也就是内容作形而上的体验层。因此,美读是艺术的审美历程,由“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之境,由“悦心悦意”到“悦志悦神”之境。美读意味着美读者由文披情,同作者及文本展开了审美交往,在生命灵魂的互动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地步。总之,美读是美读主体与文本世界在主体间性不断同化顺应交互作用下产生了一轮又一轮的视野期待和视界融合,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是实现对世界、对人生存在方式的一种关照,一种自我生命意义的追寻和拷问。2.尝试对美读、诵读、朗读三者的不同点作区别诵读、朗读、美读,三者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一脉相承,理论和实用上均有相通的地方,只是三者各有自己的特色,而美读乃为出声读的最高境界。诵读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以达到背诵程度的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诵读与默读有区别,诵读突破了在默读中文字是死板的、没有生命气息的缺陷,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情感变为动态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