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

上传人:xy****7 文档编号:45544115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5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建史中建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2.原始的居民点 (1)遗址特点: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范围较大、居住也 比较密集。 (2)位置选择: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大多 位于沿河第二台地上。 (3)功能分区:分区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住址区,墓葬区、窑地。 (4)规划布局:建筑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供氏 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朝向大房 子。 3.这种原始的居民点虽与城市不同,但有些往往也

2、成为以后城市的基础。 我国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在靠近河流的较高台地上,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较低, 水 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水的敦上。4.城市的产生 (1)生产工具的进步促使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即私有制的形成,使原始 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进入奴隶制社会。 (2)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交换的需要,起初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也没有专门的商人。 (3)随着交易的数量及范围越来越大,产生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即“市”或“市井” ,也 就是最初的城市型居民点。 (4)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促使居民点产生分化, 出现了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3、(5)这个过程说明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制社会过度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伴随着 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1.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 2.周代都城: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 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 3.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 (1)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2)道路:“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道路有宽窄。 (3)宅第:士

4、大夫贵族宅第“前堂后寝” , “外朝内庭”等。 (4)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褐色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曲阜县鲁城、郑韩故城、淹城、楚都郢 2.淹城的布局特点 (1)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 (2)王城呈长方形,内城和外城呈不规则圆形。 (3)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三个城门不在同一个方向上。 (4)有一条道路直通内城,内城地势较高。 (5)三道城墙外围都有护城河河。 3. 楚都郢的布局特点: (1)东西北城墙方直,惟南城墙东部向外凸出一长方形。 (2)城墙的东南角为直角,其它为切角 (3)城外四周为护城河。 4.总

5、结 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大多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 城; 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 修 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1.西汉都城长安布局特点: (1)平面结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礼思想建制,宫殿在南,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的都城布局不同,汉长安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很大,大 1/2 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2. 西汉都城长安修建过程: (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的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

6、建未央宫和北宫,并 在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筑城墙并建东西二市 (3)汉武帝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西面城外修建章宫 3.东汉都城洛阳 (1)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窄,南北宽 (2)宫殿分南北二宫,约占城墙内用地的 1/2 (3)城内道路网呈方格网状,右东西向、南北向大街各五条 (3)南北宫之间有复道相通,有规整的闾里 (4)城内城外均有一定数量的皇家苑囿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1.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 这期间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为: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 起 (1)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一

7、线,曾是全国城市体系的轴心地带,在三国至南北朝时 期,成为军事争夺的主要战场,受创最重,大量人口逃离,昔日繁华的都市景象已 不复存在。 (2)以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崛起,标志着江南经济的上升趋势,反应了全国城市体系格局的深刻变化。 2.曹魏邺城的规划特点: (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 分开。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 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 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把中轴线对称布局手法 从一般的建

8、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对以后都称的布局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南北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前朝后寝,规整有序。 3.曹魏邺城的历史贡献 曹魏邺城地位相当重要,和汉代都城相比有三个非常不同的特点。 (1)中轴对称在汉代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规划思想一经确认下来之后,南北 朝、隋唐以后以至宋元明清都传承下来。 (2)功能明晰明确的功能分区是以往都城中很少出现的,不仅适应了生活的需要, 也提高了生活效率。 (3)单一工程制单一的工程制度确立下来之后,一直到元明清的都城都采用。 4.隋(大兴城)仍在长安建都的原因: (1)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城均已严重破坏 (2)江南初定,政治统

9、治还不够巩固 (3)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北御突厥,西扼巴蜀,东出潼关 (4)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5.隋文帝虽在长安建都,但避开了原来的汉长安城,原因为:(3 个客观因素 1 个主观因素)(1)汉长安破坏较多,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汉长安的长期发展致使此处水质变咸,不适宜生活应用 (3)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物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不便 (4)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在此建都不足以体现新王朝的气象 6.唐长安 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建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 按照一定意图建造,成为我国都城严整布局的典范。 (1)总体布局 a平面:平面方正,旁三门,

10、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b宫城:宫城在城市偏北居中,主要宫殿坐北朝南,皇城在宫城南面;城外东北 建有大明宫,是政治中心,称北内;在皇城东南有兴庆宫,称南内; c轴线:从宫城中心向南是一条南北向的城市主轴线,与南面城墙相交于明德门; 东西向亦有两条贯穿东西城墙的横轴线,与南北主轴线两次丁字相交 d划分:南北与东西个门互相正对,中间是城内主要干道,城内的其它街道网也 以此为骨架,形成完全对称的布局 这种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又通 过中轴线而突出了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这种将城市作为一个构图的 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一个统一体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 市建设的优良传统,隋唐长安城在布局上的整体

11、性,超过以往的任何城 市 (2)道路系统a形式:严整的方格网系统,互相直角相交b分级:通向各方城门的主要干道其宽度最大; 主要用来划分坊里和宫殿的一般道路其宽度次之 坊里的十字街或一字街或坊曲(通向各户的小路) c 问题:道路宽度空前绝后,超过了实际需要,且多数路为泥土路,下雨难于通行(3)坊里 唐长安以干道网划分坊里,因此坊里面积都较大,但大小不一,这在中国古代是空 前绝后的,除了城市本身规模大的原因外,也为了便于管理的需要,但数量太多, 不便于管理 a 每个坊里四周都有夯土城墙,坊里的内部通常都有十字横街或一字横街,街与 城墙相交处设房门 b每个坊宛若一座小城,朝开西闭,夜间禁止在街上行走

12、 c 唐代的坊中,一般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向大街开门,普通市民只能坊内开门 d个别坊中的府第或寺庙占地面积很大 e 坊里建筑布局比较混乱,居住条件也比较差 (4)市肆 a 城内有东、西二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市内有东西和南北向街 道各两条,呈井字形 b市中有肆和行 c 东市集中着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颇多外国商人的店铺,相当于一 个国际贸易中心 d市内以商品交易为主,也有少量与店铺在一起的手工作坊 (5)水系和绿化 a 城市水系主要为饮用,同时应用于园林绿化;有通向西市的水系,对运输供应 有重要作用 b城内主要建筑物绿化良好,城内街道两旁种植行道树 7.唐长安规划要点 (1)

13、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平面方正,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 宫南 (2)中轴对称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网道路,但道路宽度超过实际需要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数量多,各阶层严格分开 (4)将水系引入其中,规划注重绿化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1.宋代城市出现的新现象 (1)集市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道常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 称为“草市” 、 “墟” 、 “场”等,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他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 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2)街巷制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 的“关厢

14、” ,手工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地区中。延 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 事件。 (3)城市防御宋元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攻守技术也有变化, 一些城市都加砌了砖石的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深广的壕沟。(4)城市规模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主,还有为 他们服务的各种商业、手工业者,人口很多,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 (5)宗教建筑宋元时代,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寺 院很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影响了传统,对城市面貌也有一定的影响。(6)大运

15、河大运河一直对北方的物质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宋金以后,由于黄河多次 决口改道,破坏了淮河水系,淤塞了淮河水系,淤塞了汴河,使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 大影响。洛阳、开封等一些重要城市也逐渐衰落。 (7)布局除元大都等少数城市外,许多城市都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等,所以城市布 局多不规则。 2.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建 (1)改建成果 a扩大用地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 ,新扩建部分相当 于原来城 市用地的 4 倍 b展宽道路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c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d改善公卫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 增加城市绿地 (

16、2)宋东京规划要点 a改建后周世宗柴荣主持改建,其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上,也没有受 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和以往的 都城规划大不相同。 b平面布局三套方城(皇城、里城、外城) ,平面不规整,南北较长,东西较 短,每套城外均有护城河,主要城门设有瓮城。 c道路系统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其 它一般道路和巷道也多呈方格形,也有丁字相交,在里城内、外城内还有几条斜 街。四条河流贯穿全城,号称“四水贯都” ,城内水工设施众多。 d市肆街道市肆分布突破“市” ,分布全城,与住宅混杂,沿街、沿河形成繁 华的商业街,但仍有集中交易的市;这时行业种类繁多,出现了夜市和瓦子。 e居住区及生活这时的坊已经没有坊门和坊墙,实际上是地段名或行政管理的 单位,并在居住区建立完善的防火制度,建有用于消防的消防瞭望楼。 f城市绿化及公共设施注重街道绿化,创造了专用的御路、人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