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 2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编制大纲(试行)本编制大纲是在《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大纲(试行) 》整体框架和内容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特点,对有关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第一部分绩效评价组织开展情况一、评价依据如是委托绩效评价,则说明是依据项目审批部门下达的绩效评价委托函,对指定电子政务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如是项目单位自我绩效评价,则说明是依据《关于开展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意见》要求,自行组织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工程咨询机构进行评价二、绩效评价项目人员组成说明绩效评价项目组的组长、副组长、成员的构成,以及相关的资料评价组、技术测试组等人员情况三、绩效评价的开展情况介绍绩效评价开展的时间周期,概要描述该项目绩效评价的前期调研, 评价基本和扩展指标的确定及其权重,各类指标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来源,各类指标测评的方法和组织等(如专家评价、调查问卷、系统技术测试) 第二部分项目概况2一、项目基本情况对项目建设地点、项目业主、项目性质、特点(或功能定位) 、项目开工和竣工、投入运行时间进行概要描述二、项目决策理由与目标概述项目决策的依据、背景、理由和预期目标(宏观目标和实施目标) 。
三、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经批准的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实际建成的建设规模;项目主要实施过程,并简要说明变化内容及原因;项目经批准的建设周期和实际建设周期四、项目投资情况项目经批准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及调整概算、竣工决算五、政府采购管理情况政府采购(含政府购买服务)的计划、形式、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六、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项目经批准的资金来源,资金到位情况,竣工决算资金来源及不同来源资金所占比重七、 项目运行及效益现状 项目运行现状, 系统功能实现现状,经济效益现状及社会效益现状八、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情况及主要结论第三部分项目全过程总结与评价第一章项目前期决策总结与评价一、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及批复意见二、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及批复意见(一)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标准和技术方案、建设工期、总投3资及资金筹措,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专项评价主要结论等内容二)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意见包括项目建设必要性、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建设工期、总投资及资金筹措等内容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议书主要变化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建议书主要内容进行对比, 并对主要变化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三、项目初步设计(含概算) 主要内容及批复意见主要包括:工程特点、工程规模、主要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方案、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四、项目前期决策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审批依据是否充分,是否依法履行了审批程序,是否依法附具了土地、规划等相关手续第二章项目建设准备、实施总结与评价一、项目实施准备(一) 项目实施准备组织管理及其评价 组织形式及机构设置,管理制度的建立,咨询等建设参与方的引入方式及程序,各参与方资质及工作职责情况二)各阶段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比主要变化及原因分析根据项目设计完成情况, 可以选取包括初步设计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比的主要变化,并进行主要原因分析对比的内容主要包括:工程规模、主要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方案及运营管理方案、工程投资、建设工期三)征地拆迁工作情况及评价4(四)项目招投标工作情况及评价五)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及其评价二、项目实施组织与管理(一)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二) 项目的管理模式, 包括: 法人直管、 总承包、 代建、 BOT、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三)参与单位的名称及组织机构(设计、集成、应用研发、监理、其他服务商和供应商)四)管理制度的制定及运行情况(管理制度的细目、重要的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绩效) 。
五)对项目组织与管理的评价(针对项目的特点分别对管理主体及组织机构的适宜性、管理有效性、管理模式合理性、管理制度的完备性以及管理效率进行评价) 三、合同执行与管理(一)项目合同清单(包括正式合同及其附件并进行合同的分类、分级) 二)主要合同的执行情况三)合同重大变更、违约情况及原因四)合同管理的评价四、信息管理(一)信息管理的机制二)信息管理的制度三)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情况5(四)信息管理的评价五、控制管理(一)进度控制管理二)质量控制管理三)投资控制管理四)安全、卫生、环保管理六、重大变更设计情况七、资金使用管理八、工程监理情况九、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情况十、竣工验收情况十一、项目试运行情况十二、工程档案管理情况第三章项目运行总结与评价一、项目运行概况(一)运行期限项目运行考核期的时间跨度和起始时刻的界定二)运行效果项目运行后,服务的规模和服务水平情况及其增长规律三)运行水平项目运行后,各分项目、子系统的运转是否达到预期的设计标准;各子系统、分项目、服务各环节间的合作、配合是否和谐、正常四)技术及管理水平项目在运行期间的表现,反映出项目6主体处于什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世界、国内、行业内) 。
五)运行中存在的问题1、项目的总体规模、主要子系统的选择、设计和建设是否存在问题,属什么性质的问题2、项目的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的建设是否必要和适宜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的建设有无延误,原因是什么,产生什么负作用二、项目运行状况评价(一)项目能力评价项目是否具备预期功能,达到预定的服务规模、服务水平如未达到,差距多大二)运行现状评价项目运行后,服务的规模和服务水平与预期存在的差异,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分析三)达到预期目标可能性分析项目运行后,服务的规模和服务水平增长规律总结,项目可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分析第四部分项目效果和效益评价第一章项目应用成效评价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主要按照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基本指标》进行采用综合指标体系评价其中,对重要业务系统项目可采用经济社会秩序、 公共服务普惠、 制度设计安排等改善程度的基本指标;对基础信息资源、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的项目,可采用政务信息化服务改善程度的基本指标;其他项目,可根据项目不同特点,适当扩展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对每个指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客观、公正、公平地评价,尽量7采用数据、典型事例、技术测试结果予以说明。
一、政务效能贡献评价对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推动政务部门和领域的政务履职效能贡献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一)经济社会秩序改善程度评价1.经济秩序改善程度指标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履行政务职能、维护经济运行秩序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财政秩序、税收秩序等如,税收秩序方面,提升税收征缴的应收足收率,控制违规减免、逃税漏税等方面的目标实现程度2.社会秩序改善程度指标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履行政务职能、维护社会运行秩序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市场秩序、食品安全秩序等 如, 食品安全方面, 提升食品安全全过程的监管能力,控制假、冒、伪、劣食品进入消费市场的目标实现程度二)公共服务普惠改善程度评价1.公共服务改善程度指标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提升已有公共产品服务普惠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教育、医疗、健康、保障房等已有公共产品服务如,利用数字技术扩展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改善2.公共服务开发程度指标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开发、拓展公共产品服务方面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社会保障、行政审批服务等如,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跨地区养老转移接续、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公共产品服务三)制度设计安排改善程度指标评价1.制度设计改善程度绩效评价。
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提升行业8管理制度设计安排完善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民主与法制、社会管理等如,通过简化行政审批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的目标实现程度2.宏观决策支持程度指标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提升政府决策科学性、准确性方面信息支持的目标实现程度如党委、政府等政务部门的各类政务信息对支撑政府宏观决策的贡献程度二、业务信息化推动评价对建设项目通过信息化推动政务部门和领域的信息共享、 业务协同和转变政务模式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一)业务协同机制发展水平评价1.领域内部业务协同水平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领域内部业务协同和实现机制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部门内部各类业务之间的协同、领域内部中央和地方各类业务之间的协同、以及业务协同机制的目标实现程度2.工程相关业务协同水平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与共建工程的其他项目和其他工程的业务协同的目标实现程度如,全民社保工程各参建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 以及与全民健康 (医保和医院) 、行政执法(社保和审计)等相关工程之间的业务协同二)信息共享机制发展水平评价1.国家基础信息利用水平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利用国家基础信息促进领域应用的目标实现程度 包括: 对国家法人、 人口、空间地理、宏观经济、文化等国家基础信息的共享利用水平。
2.国家网络与安全设施利用水平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利9用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对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和信息安全等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3.领域内部信息共享水平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领域内信息开放与共享水平的实现程度包括:本部门内部、本领域的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各类业务、管理、决策信息资源方面的信息共享和共享机制的目标实现程度4.工程相关信息共享水平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对共建工程中其他项目的信息开放和对其他项目的信息利用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本项目与共建其他项目、本领域与其他共建领域、本领域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各类业务、管理、决策信息资源方面的信息共享和共享机制的目标实现程度5.领域信息资源标准和应用水平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制定信息化标准规范及其推进领域内标准化水平的目标实现程度 包括:利用已有国际和国家相关标准,制定符合本部门、本领域各类业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方面的信息化标准,以及推进标准化应用水平的目标实现程度三)业务应用模式发展水平评价1.公众参与模式应用水平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支持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政府门户网站通过信息公开从而增强公众的知情权、 吸纳公众意见建议从而增强公众的参与权等方面的目标实现程度。
2.业务和管理模式应用水平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创建或改善部门和领域业务管理模式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跨部门、跨10领域、跨地域的业务应用模式,多部门联动“一站式”为民服务模式,实时的经济监测监督模式,全国统一行动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实现的业务和管理应用模式等3. 决策支持智能化应用水平评价项目对部门工作决策智能化支撑水平三、业务应用可持续发展评价对建设项目信息资源的集约化开发和部署、信息系统功能开发利用和部署的复用程度、信息资源的持续利用程度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一)业务应用集约化发展水平评价1.信息系统集约化开发程度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信息系统集约化开发的目标实现程度包括:实现应用系统、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安全系统、运维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各类系统和资源要素的集中和有效组合, 提升信息系统的效率和效果2.信息系统集约化部署程度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信息系统在本领域集约化部署应用的实现程度包括:采用中央集中数据中心或分中心、 中央和地方分中心等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信息系统部署模式,实现信息系统集约化部署应用的目标二)业务功能复用率发展水平评价1.业务功能的系统复用度评价。
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信息系统业务功能在本部门同类业务中复用率的目标实现程度如:相关功能组件在各类应用系统中的复用度, 以往建设的系统业务功能在本期项目建设中的持续复用度等112.业务功能的领域部署复用度评价评价建设项目确定的信息系统业务功能在本领域系统部署中复用率的目标实现程度如: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