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的未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521757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52.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摄影的未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闻摄影的未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闻摄影的未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摄影的未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摄影的未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 E WS A N DWR I T I N G2 0 0 7年0 7期谈及新闻摄影的未来, 要首先从近些年新闻摄影领域爆发的两次“ 地震” 开始谈起。第一次“ 地震”发生在上世纪9 0年代,摄影记者们突然发现, 杂志不惜成本派遣记者周游世界拍摄专题, 并且提供大篇幅予以发表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标志事件是 生活画报的没落这份靠新闻摄影起家的美国老牌杂志在电视媒体的冲击下一蹶不振,业内开始发出新闻摄影濒临死亡的呼声。 当然, 电视并没有导致新闻摄影的灭亡, 人们仍然乐于观看静止的图像,可以更确切地说,濒临死亡的是严肃新闻摄影, 因为电视使娱乐大行其道,没有广告商愿意把自己的产品与来

2、自索马里难民的照片放在一起, 媒介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娱乐和花边新闻, 最终导致明星、 名人的照片在全世界大卖, 而深度挖掘社会现实的严肃新闻摄影则严重萎缩。新闻摄影领域的第二次 “ 地震” 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带来的冲击。进入2 1世纪, 新闻摄影的报道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影像以惊人的速度取代了传统的银盐影像, 从影像摄取到影像传播以及影像保存, 摄影报道的整个流程已经全面数字化。数字技术让摄影记者的拍摄成本降低, 工作效率提高, 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方面, 数码相机摄取影像的便捷性让摄影记者降低了对照片质量的要求,制造出大量角度雷同、 视觉乏味、 内容重复、 意义牵强附会的

3、图片。另一方面, 也是由于数字技术降低了拍摄的门槛, 大量非职业摄影师的涌入使新闻摄影的专业性遭遇挑战。而新闻摄影的危机还远不止这些, 视觉传播学者WJ 米歇尔在1 9 9 1年制造出“ 后摄影时代”( P o s t - P h o t o g r a p h y )这一名词, 他指出: “ 在当今时代, 影像已经不依赖客观实体存在了, 大量虚构的并非来自现实的影像充斥我们的媒介。图像真实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已经断裂。”这种断裂对以报道真实为己任的新闻摄影是致命的冲击, 不断发生的摄影记者篡改新闻照片的事件验证了这一点。以上种种现状让新闻摄影是否面临死亡的讨论又一次成为焦点。新闻摄影的现实似乎显

4、得纷乱而缺乏头绪,甚至让从业者感到悲观, 但是一些业内资深人士仍然从中看到了希望。事实上, 数字技术的出现确实为新闻摄影的发展带来了转机,为新闻摄影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未来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型之一突发新闻“ 现场直播”2 0 0 5年7月9日, 这一天被一些业内专家称为改变新闻摄影历史的日子, 因为当天世界两大报纸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头版使用的都是由手机拍摄的照片。( 图一) 这是手机照片首次出现在传统媒体的头版。这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拍摄自伦敦地铁爆炸案的现场,一位困在地铁的当事人匆忙逃离现场的同时用随身携带的手机拍下来当时的情形。这张照片首先被贴在摄影

5、者自己的博客上, 随后又被广泛传播,最终引起了传统媒体的注意。这些全副武装的业余爱好者也 被 称 作 市 民 记 者 (c i t i z e n新闻摄影的未来任悦瞭 望 台众妙之门/图一新技术时代, 影像的传播方式发生着巨变, 静态的影像变得充满了动感,单一的解说方式变为多角度、 多视点, 新闻摄影的未来之路也将会越走越宽。1 9N E WS A N DWR I T I N G2 0 0 7年0 7期j o u r n a l i s t) , 这一群体的出现从表面看来似乎给职业摄影师带来威胁,但是如果进一步剖析就可以看到,如果加以利用, 他们将给突发新闻的摄影报道带来巨大的变化。做好突发新

6、闻的报道是媒体增加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但是突发新闻的不可预测性, 使摄影记者获知线索再赶到现场时往往已经迟了一步, 而这恰恰就是市民记者的最大优势,他们遍布各处,手机上的摄像头、数码相机等拍摄工具使他们可以迅速记录下事件发生当时的场景,达到现场直播的效果。关键问题还在于, 对此类影像, 受众更关心内容而不是质量,粗糙甚至不清晰的照片反而能够增加现场感,这就掩盖了市民记者在影像表现力上的不足。国内不少媒体对手机照片颇为青睐, 京华时报的头版曾刊登市民用手机拍摄的地铁火灾,竞报有专门刊登市民用手机拍摄的照片的栏目“ 拍客” 。因此可以预言,未来的新闻摄影领域将会不断挖掘并利用市民记者拍摄突发事件的

7、资源, 为其提供发表渠道,突发新闻摄影的报道的节奏将会由于他们的加入而变得更快, 更生动。转型之二深度报道转向网络前面提到严肃的新闻摄影报道遭遇危机,传统媒体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与之对应的是互联网上却有着无限的可以挖掘的空间,深度报道得以蓬勃发展。这方面的转变可以从国外主流媒体的网络版的变化看出来, 摄影记者图片的主要刊发渠道从印刷版转向了网络。华盛顿邮报的网络版设置了一个叫做 “ 影像工作坊” (c a m e r aw o r k) 的频道, 提供大量空间展示摄影记者的深度报道。除了传统的图片故事, 也有在一个主题下的不同摄影师的作品集合,比如在对世界艾滋病日的报道中,集纳了多达

8、2 2张来自世界各地摄影师报道艾滋病的照片( 图二) , 读者点击照片就可以找到华盛顿邮报报道艾滋病的相关文章, 从而使图片和文字实现了互动。另外一个专门发布纪实摄影专 题 的 网 站“数 字 媒 体 ”(P i x e l p r e s s)也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 当摄影记者经营一个长期的纪实摄影项目的时候, 照片背后摄影师的感受,被摄对象的感受,以及故事的背景也都非常重要, 传统媒体无法充分展现这些内容, 而这些信息却很容易通过网络建构起来。在传统媒体中, 受到版面限制摄影记者或许只能发表一张照片,但他的工作却并非只停留在这一张孤立照片中, 因此网络不但将会成为未来摄影深度报道的主要

9、载体, 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其超链接的优势,有助于立体化传达信息,提高摄影记者的积极性。转型之三传受双方越来越近数字技术改变了传受双方的距离。 从前, 了解受众对照片的意见只有通过问卷调查或者读者来信, 互联网的普及却使网络成为反映民意的一个重要介质,受众不但可以充分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反过来影响传播者的态度。受众从后台走到前台, 给予传播者从他者的角度审视自己、 监督自己的机会, 有利于新闻摄影的良性发展; 而传播者在网络形成的交流氛围中, 也尝试从前台走到后台, 通过各种途径让受众理解自己, 使传受双方的关系越来越近。这种近距离接触可以解决新闻摄影领域内存在的很多难题, 比如暴力、 血腥照片的

10、处理。此类照片的发表总要面对针锋相对的两方面的意见,读者不愿 意 看因 为 残 忍 ; 读者 需 要 看因 为 真 实 ,这种两难境地很难平衡。一些传统媒体开始通过沟通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头版通过导读提醒读者内页可能出现不适宜儿童观看的照片,或者用编者按的方法告知读者使用此类图像的真正用意在于传播信息而不是耸人听闻。有的媒体则选择将血腥照片发布在自己的网络版。而对于互联网媒体来说, 对待此类影像又有着更加灵活的操作方式, 他们干脆把选择看与不看的权利返还给受众, 美国的网络媒体M S N B C在处理一张可怕的照片时设置了一个警示: “ 在这组照片里有一些比较血腥的场面, 如果你不愿意看, 可

11、以跳过。” 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媒体自身的尴尬处境, 同时又尊重了受众的知情权。图二瞭 望 台众妙之门/2 0N E WS A N DWR I T I N G2 0 0 7年0 7期 新闻与写作 的编辑:您好!我是一名业余的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游山玩水, 顺便拍些照片自赏。 得知贵刊“ 来图求解” 栏目为大家提供机会, 交流摄影技术,特寄来照片, 请专家指点。雾灵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2 1 1 8米。由于自然风景独美,被誉为艺术摄影家的创作基地。这是2 0 0 6年7月某天,在山顶观赏日出时, “ 捕获”到一位摄影爱好者的工作状态,他坐在悬崖边上忘我地工作。其实摄影记者抓拍新闻事件时的姿势千

12、奇百怪,是我们不曾了解的, 他们的精神值得敬佩。(尼康S 1 )高雪莉北京“剪影”轮廓尽量完美来图求解转型之四影像由静而动美国数字摄影记者杂志的主编 迪 瑞 克 哈 斯 泰 德 (D i r c kH a l s t e a d) 最近发出惊人的预言, 未来的新闻摄影发展将以动态影像为主。他发表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 因为在美国达拉斯晨报中这种变化已经发生。这份报纸的摄影记者全部使用索尼摄像机拍摄动态影像, 然后从中截取的静态画面用于印刷版的报纸, 动态的视频报道则放到报纸的网络版上。对动态影像的需求增加是随着传统媒体将重心转移到网络版而产生的, 这并非是对新闻摄影的颠覆, 而是意味着新闻摄影

13、的报道将由静态朝向动态发展, 最终形成动静结合的新形式。另外一个由静而动的例子, 是图片和声音的结合。从卡特里娜飓风现场回来的2 4小时内, 马格南图片社的摄影记者托马斯德沃扎克(T h o m a sD w o r z a k) 仍然保持着高昂的精神, 他一边整理图片, 一边整理录自拍摄现场的声音,最终将制作成一个影音结合的新产品。( 图三)照片在连续展示的同时读者可以听到声音, 这些声音或者来自现场, 或者是摄影师的自述。目前美国各大报社的摄影记者都在纷纷学习录制声音、 拍摄视频的技术技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这种多媒体专题摄影形式面临的媒体环境与先前大有不同, 传播渠道正在发生变化,读

14、者可以订阅这些视频播客, 然后在自己的诸如m p 4一类的便携式播放器上观看,也可以在手机上观看。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正在形成。以上这些转型说明在今天这个新技术时代, 影像的传播方式发生着巨变, 静态的影像变得充满了动感,单一的解说方式变为多角度、 多视点, 新闻摄影的未来之路也将会越走越宽。注释:参 见Wi l l i a m J .Mi t c h e l l ,T h e R e c o n f i g u r e d E y e . V i s u a lT r u t h i n t h eP o s t - P h o t o g r a p h i cE r a , C a m b

15、 r i d g e / Ma s s . , 1 9 9 2 . D e n n i s D u n l e a v y,C a m e r aP h o n e sP r e v a i l :C i t i z e nS h u t t e r b u g sa n d t h e L o n d o n B o m b i n g s,t h eD i g i t a lJ o u r n a l i s t,j u l y2 0 0 5 .h t t p : / /d i g i t a l j o u r n a l i s t . o r g / i s s u e 0 5 0

16、7 /d u n l e a v y . h t m lD i r c kH a l s t e a d : T h eC o m i n gE a r t h q u a k ei nP h o t o g r a p h y,t h e D i g i t a l J o u r n a l i s t,A p r i l 2 0 0 7 . h t t p : / /w w w . d i g i t a l j o u r n a l i s t . o r g / i s s u e 0 7 0 4 /t h e - c o m i n g - e a r t h q u a k e - i n -p h o t o g r a p h y . h t m l(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图三其实哪儿都是摄影家的 “ 创作基地” ,而并不在于它是否是自然保护区、 还是风景旅游地。身边的胡同里、平常的农村中不也出了不少好作品吗? 这也是不少业余影友的误区之一。此作品拍摄时机已晚了点,太阳刚要出地平线时是最佳时间。这幅照片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