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讲解(二)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521410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2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讲解(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讲解(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讲解(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讲解(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讲解(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讲解(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讲解(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中医素问五运行大论篇讲解(二)i方药中 许家松原文帝日:动静何如?吱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令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 乎?咬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 臾区其上候而己,扰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罐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行类也。虚 者,所以列应 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扰根本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吱伯曰:地为人 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峡伯曰:大气举之也。讲解(1)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 右周天,余而复会也。前段已经 指出:“天地者,万物之上 下,左

2、 右者,阴阳之道路。”这是指天地之间的运动。这里所 说的,“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 天,余而 复会”,是指它的具体运 动 形式。“上”是指 天,天在地之上,在 人之上,故日“上”;“下”是指地,地在天之下,在人之 下,故日“下”。“周”,指 圆周,有环绕之义。“周天”,即环 绕天体作圆周式运动;“余”,指循环 一周之 后,“复会”,即重复回到原位。全 句意 即在上的天,其运动形式是 由右向一氏在 下的地,其运 动形式是由左向上。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呈旋转 圆周 式的运动。对于“周 天”二字,古人有两种解释:其一,以太阳行经 星空的位置环绕一周之后 为周天,这样一 个周天,需要三百六十 五

3、天 多 一点,因此把周天分 为36 5.2 5“,认为太阳每天渗行一度,一个周 天就是一年。这也就是素月.六节藏象论中所谓的:“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其二,以 日出于东,没于西,次日再出于东为一个周天。这也 就是礼记月令孔颖 达所疏的:“凡二十八 宿及诸 星皆循天左行,一日一夜 一周 天。”运 气学 说 中 所 指 的“周天”,一般均按前者解释,即指 一年之中各个 季节气候变化的巡回运转而言。(2)应地者静”天地动静,五行迁复。此一段文字,主要讨论天地 动静问题。一般来说,“天为阳,地 为阴”,阳动阴静,亦即天动地静。但是 中医学认为,任何变化都是在运动中

4、产生,没有运动就没有变化。白然界中一切变化,都是天 地互相作用 的结果。天属阳主动,但动中有静;地属 阴主静,但静 中有动。这就是“天元纪大论”中所讲的:“天有阴阳,地 亦有阴阳”。“应 天 之 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蓦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 临,阴阳相错而 变由生”。由于如此,所以天地动静不是 绝对的而 是相对的。实际上天在那里不断地动,地 也在 那里不 断地动。这就 是原文 中 所 说的“天地动静,五行迁 复”。迁复本身就 是运动,没有运动就根本 不会产 生迁 复,于此进 一步解释了天地之 间的关系以及“下者 左行”的原因。(3)夫 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

5、形 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前节谈 到变化来源 于运动。此节谈这一规律提出的物质基础,即变化来 源于运动,这一规律的提出是在 古人认真观察 自然现象的基础之上 总结而来。这里所 说的“天 垂象”中的“天”是指天体,指 星空;垂,指从上 到下;象,指天象,亦即日月五 星的运行规律;这 也就是原文中所 谓的“七 耀纬 虚”,“地 成形”中的“地”是指土地;成,指成 长或发生;形,指有形的物质,亦 即土 地上各种物质的生 长变化现象;这 也就是原文中所谓的“五行 丽地”。这里所说的“形精之动”的“形”,是指地上的物质,“精”是指精气,亦即正常的气候变19 92年第3卷第4期(总! 6期)化;“形精之动

6、”,是指正常气候变化与物质生长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古人从经验中看出来是密 切相关 的,是互相作用的。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犹根本之与枝叶,。这个关系虽然很微妙,但是完全 可以从 自然现象的客观表现来加以认识和总结。这也就是原文中所谓 的:“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于此说明变化来源于运动这一规律的提出,绝不是哪 一个圣贤的灵机一动或主观臆测,而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认真观测并总结天文、气象和物候变化所得出 来的结论。这也就是运气学说的客观物质基础。(4)地之为下否乎? 大气举之也。这里进一步讨论天地上下的间题,指出 了地在下只是相对地在下,亦 即在人之 下。原文中 的“太虚”是 指宇宙。“冯 乎”的“

7、冯”字,通凭,有凭借、依靠之义。“岐伯日:地 为人之 下,太虚之 中者也。帝日:冯乎?岐伯日:大气举之也”一句,明确指出了人所在的地,是依靠大气的举托而悬存于宇宙之中。述评本 节主要讨论 了天地上下动静间题。指出了天地动静只是相对 的,实际上天在动,地 也在动,天地之 间的关系是一个根本与枝 叶的整体关系,并明确指出 了地只是在人之 下,实际上是在太虚之中,同时还指出,上述 这些认识 是来源于对自然变化的实际观察。从本 节所述内容 来看,古人不但认识 到了日月星辰位 置上的变化与地上的物化现象密 切相关,而 且也认识到地球本身的所在位置及其 自转现象。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来说,令人震惊。于此说明了

8、在人所提出的“候 之所始,道之所生”,亦即根据现 象以求本质这一思想方法 的正 确性。原文澡以干之,署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著六 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澡胜 则地干,署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 则地裂,火.胜则,也固吴(“)。讲解(1)燥以干之故令虚而生 化。此一段文字,主要介绍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作用及其与物化现象的关系。燥气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保持正常的干燥,不致于过分 潮湿。这就是所谓的“燥以干 之”。暑气是指夏气,夏季炎热而潮湿,因此暑气就是热与湿相结合的气。“蒸”,从字义上讲有液体化为气体

9、上升 之意。这在正常情况下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变化,就象我们用火烧水化气熟物一样。这就是说每年夏季主长,万物 繁 茂 华实,与暑气密切相关。这就是所谓的“暑以蒸之”。风的作用是动,空气流 动就产生风,它在六气之间产生着调节作用。风从东南来它就给人带来了温热,风从西北化来它就给人带来了寒凉。一年之 中的 季节气候变化以及生长收藏与风向密切相关。东风、南风主生主长,西风、北风 主收主藏。所以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数变”,“风者,百病之长也”。这也就是所谓 的“风以动之”。湿气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保持着正常的滋润而不致于过 分干燥。这就是所谓的“湿以润之”。寒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处于正常的静止状 态,从

10、而使 自然界的生长状态暂时处于静止以备第二年的再生。“坚”字,从字义上来说,有守之意。所谓“守”,从中医学来说,即阳气内藏而不外泄。这就是所谓“寒以坚 之”。火的作用是使自然气候保持正常的温热状态,使不致于过分寒凉。这就 是所 谓“火以温之”。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各有其所属 季节。这就是春风,夏火,长夏湿,秋 燥,冬 寒。一年之中冬季春季在气候上偏寒偏冷,寒冷在阴阳属性上属阴,阴位居下,所以说“风寒在下”。夏季、秋季,偏热偏燥,燥热在 阴阳属性上属阳,阳位居_匕所以说“燥热在 上”。长夏偏湿,长夏在春夏 与秋冬之间,所以说“湿气在中”。六气之中,火很重要,因为火主化,万物的生 长没有火的

11、作用就不能正常进行。“君火”是 自然界物化现象的最高主持者和动力。有了它,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才能够进行,因此它陕西中医存在于一年各个季节之中。各个季节 的寒热温凉都只是相对而言,实 际上任何季节 没有适当的气温 都是 不行的。这就是 所谓的:“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一句中的“寒暑”,是指一年而 言。“六入”之六,是指六气;自外而来日“入”。六入,即指六气自天而入。这就是 说,大地上 由于在天之六气的 正 常作用下,所以才产生了万 物的生 长化 收藏现象。所以原文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虚”字,此处可以作“空虚”解,亦即指地 上的物化现象是从无 到有,也可以作“太虚”解,亦即指地上物

12、 化现象 的产 生是 由于天 之六 气作用于地的 结果。(2)燥胜则地干 火胜则地固矣。前节是 指六气 的正常情况,六气正常,就能使万物正常 生长变 化,所谓“虚而生 化。这一 节是言六气出现了偏胜 的异常 情况。所谓“燥胜 则地干”,就是 说气候太干燥了,地面上就会出现过分干早现象。“暑胜则地热”,就 是说暑热太 盛了,地 上也 就会 出现 酷 热现象。“风胜则 地动”,就 是说风太 大了,地面上就会 出现飞砂走石,吹屋折树的风灾。“湿胜 则地泥”,就是 说雨太多了,地面上就会出现泥泞。“寒胜则地裂”,其“裂”字,不合实际,可能是 与下句“火胜则地固”中之“固”字 互误,因此 拟改为“寒胜

13、则地固”。这就是说太寒冷了,地面上就会出现地 冻 过 甚 的 现象。“火胜则地裂”,就是说太 热了,地面上就会出现干裂 的现象。风、寒、暑、湿、燥、火作用正常叫“六气”,它是 自然界万物生 长所必需,如偏胜 失常,那就叫“六淫”。所谓“淫”,指过度或 反常。如果六气作用 反常,那就不但不 能有利于万物的生 长,反而会损害万物,形成 灾害。述评本节介 绍了风、寒、暑、湿、燥、火等自然气候的作用及其与自然界物化 现象的关系,认为自然气候正常的情况下 就有利于万物的生长。自然气候反常就 会形成灾害。内经中的这种有常有变,以常测变的观点,体现在中医学中的各个方面。张仲景继承了内经的认 识并进一步加以论

14、 述。他在金匾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 中说:“夫人察五常,因风气而生 长,风 气虽能生万物,亦 能 害万物,如 水能浮舟,亦 能覆舟。”他所 说的生万物的风就是六气,害 万物的风就 是六淫。他以水能浮舟 又能覆舟两 种不 同的作用为例,通俗而形 象 地对内经的精神作了说 明,充分体现 出 中医学对 自然气候变化观察中“一分为二”的朴素的辩证法思 想。知常知变,这是中医学指导思想中的精华所在,我们应 当加以高度重视 和认真继承。原文帝曰:天地之 气,何以候之() ?山支伯日:天地之 气,胜 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 诊(“)。此之谓也。帝曰:间气何知?咬伯曰:随气所在,期于

15、左右。卞曰:期之奈何?咬伯曰:从其 气则和,违其 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宁共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3)。七_立其年,以知其 气,左 右应见,然后可以言元生之逆顺(4)。讲解(1)天地之 气,何以候之?“天地之气”,指 自然界气候变化。“何以候之”中的“候”字,指 切 脉。“天地 之气,何以候之”是提出一个 问题,即自然气候的变化能否 反映在脉象上从而通过切脉察知自然气候的变化。(2)天地之 气,胜复之作 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 几句是承上句间话 而言。明确指 出,自然界气候变化不能通 过 脉象来了解。这就是所谓 的“天地 之气,胜复之作,不 形 于 诊。”“天地 之变

16、,无以脉诊”。应该指出,内经一贯 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强调脉应四时 阴阳,认 为“天地 之 变,阴阳之 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 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春日浮,如众198 2年第3卷第4期(总16期)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出,冬日在滑,蛰虫周密,君子居室”(素问.脉要精微论)。但在这里却又明确指出“天地之变,不以脉 诊”,何故?关于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 理解:其一,内经所谓的“人与天地相应”,是指自然气候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生理变化,因而不同的季 节变化可以出现不同的 脉 象,例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等。但这绝不等于说人可以作为测量气候变化的仪器,凭切脉就可以了解天气的变化。因为原文间的是“天地之气,何以候之”而“天地之气,胜复以作,不形子诊”。这与“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完全是从两个不 同的角度来论述的。前者是问能否根据脉象来推测 出天气的变化;而后者则 是指已经 出现的变化,脉与之相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