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高效课堂之我见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506359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高效课堂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体育高效课堂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体育高效课堂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育高效课堂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高效课堂之我见(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育高效课堂之我见体育高效课堂之我见摘要:体育高效课堂需要有全新的教育思想,要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向,要懂得如何去设计课,要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以及较好的个人基本功,包括理论、实践等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技术性、健身性和娱乐性”。关键词:体育课 教学 效果1.研究目的通过对体育课教学的研究,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更好地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体育与健康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

2、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随着素质教育推行的不断深入,在课改的背景下,体育课的课时也在增加,内容也增加了大量健康知识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低效一直是现实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会导致学生厌学和抵触心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上好一节体育课,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呢,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2.研究方法2.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获得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相关资料。2.2 描述性研究法将已有的相关资料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叙述。3.研究过程与分析3.1 正确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

3、改革中,由于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一 开始许多人还都不太熟悉,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而我们一些研究者却对这些新思想、新 理念,根据个人的主观理解,加以推理、演绎和诠释,并由此引起不同观点的争论,因而 导致了一些基层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某些问题认识上的困惑与迷茫。如果这些认识问题得 不到解决,势必干扰我们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构建高效的课堂呢? 其实,上好一堂体育课也并不难,但需要有全新的教育思想,要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向, 要懂得如何去设计课,要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以及较好的个人基本功,包括

4、理论、 实践等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技术性、健身性和娱乐性” 。 在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课程教育本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服务。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 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好状态。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 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 确克服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等等。而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加下,按照教育计划和体 育教学大纲,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5、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对学生进 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的过程,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指导 思想和课堂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3.2 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主导体育课的流程。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整节课的流程主导,能否上好一节体育课,教学设 计的科学安排,分段合理,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等等都在影响着整节 体育课的效果,好的体育课要求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在教学过程中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 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达到最好的效果;另外,场地、 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

6、际需要。场地 不是越大越好,教具也是不越多越好,以一个自然行政班来说,上好一节体育的所需的场 地有一个篮球场大小就已经足够,在教学过程中能利用好“每一寸”场地,做到“聚而不 挤,散而不乱” 。教具的使用适量够用即可,不可多、不可滥。能用最简单的教具最有效 的上好课才是最重要的。毕竟体育是体育老师一个人在准备,背后没有团队协助,繁重的 教具也会成为你上课的负担。 体育教学能够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至关重要,既能做到面向全体 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 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在短短 40 分

7、钟 的课堂里怎样能做到统一要求、区别对待,向 40 分钟要效率呢,首先,每个学生的体质、 身材、接受能力各有差异,各人的运动兴趣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对学生有充分的了 解和对特殊个体情况的掌握。其次,教师在课前对课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对课堂的灵活掌握 也是必不可少的。 3.3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具有合理性、科学性。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在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他相 应的水平阶段的教学内容,也就是在每个水平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教材安排,能准确地把 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阶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是能上好一 节体育课的关键。教材教学的过程中要具有适宜的技术

8、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技术教 学是实现体育课堂效果的主要手段和体现因素之一。近年来,有些同行却把学生的运动兴 趣推向了极致,提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 “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 中心” ,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当作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唯一依据。甚至认为评价一堂课的好 坏,主要就是看学生是否玩得痛快、乐得开心。因而,忽视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对学生勇 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课的内容得到学生的认同, 学生学得开心学得主动是成功课的其中条件之一,但是,在强调学生学得开心、主动的同 时也要问一下: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有什么效果? 体育课内容的选择必须具有一

9、定的技术教学成分,才能完整体现体育课的“技术性、 健身性和娱乐性” 。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都围着学生的“兴趣”转,切都由着学 生的“天性”和“本能”来。而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和符合 社会需要的人才。把以往的“教教材的”向“用教材教”转变,在教材的技术教学内容中 运用具有趣味性、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那种让学生喜欢 学什么就学什么,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的做法,实际上是放弃 教育职能的表现,是不可取的。 “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 。教学就是要让 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前人经验” 。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知识、技能

10、,都要学生通过自己 的“探究”去“发现”的。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也要靠老师的适当引导和精心培养。有人 认为, “会学”比“学会”重要,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能无关紧要,学习运动技能无需提出什么质量要求,关键是要学会如何锻炼,如何运用体育知识、技能等等。把运动技能学 习与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其实,体育锻炼能力是以运动技能的储蓄 为基础的。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正确与成功的运动体验,很多同学 不知道自己该练什么,更不知道该怎么练。因此,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 中共中央国务 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课程标准都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 出了明确的要求。 3.3

11、 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既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而且,我们还认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关键取决干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 如何。要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积极性,任何贬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和 做法,都应该防止和纠正。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法手段、 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课前的准备等,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起着主持和主导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 即时性、灵活性和人文性,这是任何多媒体教学手段所无法取代的。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较 好地体现教

12、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的如口令清晰、洪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 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 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特别是安 全教学与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往往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尤为值得我们关注。为此,体 育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的水平。4.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上好一节体育课,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前提,适合学生水平阶段的内容安排为基础,灵活、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教师自身能力素质和对课堂细节的掌控为支撑;既要顾及学生的兴趣,又要保证课堂技术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忽略学生的运动负荷;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向 40 分钟课堂要效果。参考文献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 湖北教育出版社.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