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藤野先生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500327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藤野先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案.藤野先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案.藤野先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案.藤野先生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案.藤野先生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藤野先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藤野先生(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案教案兴平市秦岭中学 语文组 罗亚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落第、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抑扬顿挫”等词语。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德育目标1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2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点1理解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品评重点句段,领会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法。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引导学生揣 摩品读重点句段,悉心体会作品的结构方法和富含浓郁感情的语言。2研讨探究法

2、。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材料虽多 却井然有序。引导学生研析重要句段,如反语、副词的表意等,以求准确深入把握作者的 写作意图。教具准备多媒体 ppt 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引导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通 过研读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令童年鲁迅信服、 敬畏,而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的:“在我 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那么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什么

3、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这位给鲁迅以 鞭策的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投影)(1)注音。绯红(fi) 油光可鉴(jin) 芦荟(hu)芋梗汤(y n) 解剖(pu) 不逊(xn)匿名(n) 诘责(ji) 瞥(pi)深恶痛疾(w) 烂熳(mn)(2)释义。绯红:鲜红。诘责:质问并责备。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3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文

4、中指考试不及格。不逊:无礼。逊,谦逊。托辞:借口。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2学生情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 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 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明确:(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5、”。(2)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 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 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3)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 水户的深刻印象,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弃 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者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无不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文章开头写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即便是往仙台途中 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6、;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 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对初到仙 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民族自尊心的表现;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 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4三、研读,分析藤野形象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2学生根据阅读感知,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 角度概括人物形象。学生积极思考,精彩发言。教师引导、提示: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5 惜别 友好与尊重

7、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3研讨:(1)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 精神性格?(2)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学生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1)文中选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主动关心 “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此后 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 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担任的功课”, 这些表现了藤野先生自

8、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为“我”改正解剖图。体现了藤野先生对 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关心解剖实习。从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一直关心“我”的 学习,一直惦记着“我”的解剖实习, “我”考试及格了,他很高兴,如释重负。向“我”了解 中国女人裹脚。这件事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2) “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装订收藏讲义;悬挂先 生照片;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 和照片的愧疚之情。4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四、资料助读5(投影)1 朝花夕拾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

9、时正 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 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 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 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 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 旧事重提 ,编定时, “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 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 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 树叶青葱得可爱。所

10、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 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 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 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2时代背景(1)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的经历:1902 年 4 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 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4 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 民族危亡。1906 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1908 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 ,并加入光复会。1909 年 8 月,由日本回国。(2)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 1902 年至 1906 年在日

11、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时间则是在 离别藤野的二十余年后的 1926 年 10 月 12 日。鲁迅到日本,最初, “梦很美满,预备毕业回 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 维新的信仰”,仙台医专学医时,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中神情麻木的中国人给鲁迅以很 大刺激,促进了他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唤醒国民灵魂。 写作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青年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 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 情感。五、课堂练习6(多媒体显示)1 藤野先生选自_,作者

12、_,原名_,我国伟大的 _、_、_,曾学过与本文同一出处的课文是 _。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宛( )如 驿( )站 教诲( )瞥( )见 畸( )形 诘( )责不逊( ) 匿( )名3请写出下列语句的描写方法。(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 )(2)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 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3)但是我还不服气,回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 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 )(4)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 )参考答案:1 朝花夕拾 鲁迅 周

13、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wn y hu pi j ji xn n3 (1)外貌描写 (2)语言描写 (3)心理描写 (4)神态描写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7一、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1、2 语段,思考:(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 “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

14、。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诸多 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 “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 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 则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2学生集体诵读第 5 语段,思考:(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 “因为”替代吗?(2)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教师点拨:(1) “大概”表示似有

15、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 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 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 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2)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 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 的幽默感。3学生自读课文第 24 至 31 语段,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 自

16、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8(2)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3)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 不同?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 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 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 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的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 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