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培训材料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74551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知识培训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知识培训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知识培训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知识培训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知识培训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知识培训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知识培训材料(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语文知识教师培训材料高中语文知识教师培训材料一、高中教材版本一、高中教材版本:广东教育出版社 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 编著 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第一学期 必修三;必修四;第二学期 高二:必修五;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一学期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选修传记选读 ;第二学期 高三:广州市教育局编写的备考指南 , 金鸡蛋 ,再加一本选用的高三辅导书二、高考试卷结构:二、高考试卷结构:.试卷结构 一、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的考查内容为“语言文字运用”、 “古代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共 18 道小 题,分值约占总分的 90%。 选做题的考查内容为“文学

2、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两类文本阅读各设 3 道小题, 题型为非选择题;考生选做其中一类,完成同一类文本阅读读中的 3 道小题,分值约占总 分的 1O%。二、试卷内容、题量及占分比例 1.语言文字运用 6 题 约 16% 2.古代诗文阅读 7 题 约 22% 3.现代文阅读 4 题 约 12% 4.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3 题 约 10% 5.写作 1 题 约 40%三.题型的占分比例 1.选择题 约 20% 2.非选择题 约 80%共 24 题,客观题 32 分,主观题 118 分;作文 60 分,语文基础知识 9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12 分,单项选择)

3、1 题 字音 2 题 词语 3 题 病句 4 题 连贯 二:古诗文阅读 5 题 实词 6 题 虚词 7 题 信息筛选 8 题 文意理解 (以上 4 题 12 分,单项选择)29(1)断句 4 分(2)翻译 1、 3 分2、 3 分 10 诗歌鉴赏(1 ) 3 分(2 ) 4 分 11 默写(4 选 3,共 6 分)篇目选自高考背诵篇目,初中高中兼顾 三:论述文阅读 12 双选,5 分 13 单选,3 分 14 主观题 4 分 15 主观题 4 分 四:选考 文学类(小说或散文) 16 主观题 4 分 17 主观题 5 分 18 主观题 6 分 实用类(新闻;消息;传记;访谈) 19 主观题 4

4、 分 20 主观题 5 分 21 主观题 6 分 五:语言知识运用 22主观题 6 分 23主观题 6 分 六:写作 作文 60 分三、高考内容和要求:三、高考内容和要求: 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 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 B理解 C分析综合 D鉴赏评价 E表达应用 F探究 对 A、B、C、D、E、F 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考试内容 一、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 识记 A3(1)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

5、常用规范汉字 2 表达应用 E (1)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 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二)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古代诗文阅读 默写常见名句名篇 A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察内容包括:古今词义比较、多义词词义判定、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辨识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 者、之。 (考试大纲 18 个)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

7、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为文言文断句 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A(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E (1) 符合题意 (2) 符合文体要求 (3)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 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2发展等级 E (1)深刻: 透过现象

8、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词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每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二、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 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 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9、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5(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 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

10、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全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四、古诗文背诵篇目四、古诗文背诵篇目“古诗文

11、背诵篇目”为名句名篇默写考查范围。 【蓝色字体为新增背诵篇目】 文言文 【22 篇(18 篇) )l.论语十(六)则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3.鱼我所欲也 孟子 4.逍遥游 庄子 5.劝学 荀子 6.曹刿论战 左传 7.出师表 诸葛亮 8.桃花源 陶潜 9.三峡 郦道元 10.师说 韩愈 11.陋室铭 刘禹锡 12.阿房宫赋 杜牧 13.岳阳楼记 范仲淹 14.醉翁亭记 欧阳修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赤壁赋 苏轼 17.爱莲说 周敦颐 18.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 宋濂 19.兰亭集序 王羲之620.归去来兮辞 陶潜 21.滕王阁序 王勃 22.六国论 苏洵 诗词曲 【48

12、首(42 首) 】 1.关雎 诗经 2.蒹葭 诗经 3.氓 诗经 4.离骚 屈原 5.观沧海 曹操 6.饮酒 (结庐在人境) 陶潜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8.次北固山下 王湾 9.使至塞上 王维 1O.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l1.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12.蜀道难 李白 13.望岳 杜甫 14.春望 杜甫 15.登高 杜甫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19.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20.观刈麦 白居易 21.琵琶行 白居易 22.雁门太守行 李贺 23.赤壁 杜牧 24.泊秦淮 杜牧 25.夜雨寄北 李商隐 26.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27.锦瑟 李商隐 28.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29.虞美人 (春花狄月何时了) 李煜 30.渔家傲 (塞外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31.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32.登飞来峰 王安石 33.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34.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35.念奴娇 (大江东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