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第3次任务参考答案4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460327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第3次任务参考答案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货币银行学》第3次任务参考答案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货币银行学》第3次任务参考答案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货币银行学》第3次任务参考答案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货币银行学》第3次任务参考答案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第3次任务参考答案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第3次任务参考答案4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银行学第 3 次任务参考答案 一、论述题(共一、论述题(共 1 1 道试题,共道试题,共 100100 分。)分。) 1.1.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进入 21 世纪,中国为了应对入世承诺,以引入外资战略合作者的方式对银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却因此引发了“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议。其背景如下:2001 年,汇丰银行以每股 2.49 元人民币入 股上海银行,获得每年每股 0.5 元左右的回报,五年就能收回初始投资,并拥有了上海银行 8的股份; 2004 年 8 月 6 日,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并拥有了 19.9%股份。交通银行半年报

2、显示,该行 2005 年上半 年净利润为 46.05 亿元人民币。按此估计,汇丰银行 2005 年就可从交通银行创造的利润中分得 20 亿元人 民币左右,5 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行的投资,并获得了对中国第五大银行的永久控制权。四大国有商业银 行的上市引资更是激发了这一争论,成为“银行贱卖论”的主要导火索:2004 年交通银行引进汇丰银行, 获得 86%的资产溢价;2005 年建行股权转让却仅获得 17%的净资产溢价,中行获得的溢价更低,只有 10%,而对工行的股权转让也只有 15%的溢价预期。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前,建行以每股 1.15 元左右的价格 售予美国银行和淡马锡,仅建行公众招股价每股 2.

3、35 元的一半;苏格兰皇家银行和淡马锡控股分别出资 31 亿美元各购得了中国银行 10%的股份,美国银行和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分别以 25 亿美元和 14.66 亿美元持有建设银行 9和 5.1的股份;高盛、安联和运通三家战略投资者组成的财团将以 36 亿美元左 右的价格购入工行 10%的股份。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经济行为,“银行贱卖”论被激化。 考核目的:案例分析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与思路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上 面的案例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深层理解与把握,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扩 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同学们深入了解我国银行体制改

4、革的方向与内涵,增强对国有商业银 行股份制改造的路径与方法的理解,加深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要求: (1)认真研读上面给出的“关于国有银行是否被贱卖的争论”材料和教材第 79 章的内容,写一份案例 分析材料,对上述争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自圆其说”。 (2)分析材料应完整、准确阐述案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或建议。(3)字数不少于 600 字。 解题思路: (1)清楚我国银行改革为何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2)从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水平角度分析; (3)解释何谓“贱卖”?可自己给出一个定

5、义,然后依据这一定义进行解析; (4)从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绩效比较方面也可有所分析; (5)可以结合建行、中行等上市银行目前的状况深入讨论。答: 一、清楚我国银行改革为何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 国有银行股权是否被贱卖?银行改革要不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两个问题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 焦点。对前一个问题,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谈了很多。 “外引”有助于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多种股权互相制约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使银行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市场金融主体,完善金融运行与金融发展的微观机制。而仅仅引进国内投资者,是难以完全实现这一目 标的。道理很

6、简单:作为国有银行股东,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资本,在现实条件下都很难有效避免行 政干预和其他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并没有使治理结构和经营效率发生质的变化,就是 一个实际例证。 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的经营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国有企业和民 营企业大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国有银行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大多是国际上有影响的金融机构,具有 丰富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更具备抵御行政干预的天然优势。 “外引”是以开放促改革的需要 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投资前通过尽职调查,充分了解了国有银行的经营状况、投资价值及潜在的投资风险, 提高了国有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公信力,增

7、进了市场对国有银行的了解,有助于国有银行在公开募股过 程中的股票营销。由于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具有很高的市场声誉,其入股增强了其他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和信心,客观上对国有银行起到了信用增级的作用,提升了国有银行的市场形象,这为国有银行获得较理 想的新股发行定价并顺利实现境外上市,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年“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银行业将对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中资银行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外资 银行的强烈冲击。而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国有银行必须学习发达国家银行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 理方法、信贷文化、风险控制技术以及资金、产品定价技术。而“外引”就是向国外银行业学习的最便捷、 最有效的途径,可以大

8、大降低学习成本,收到显著的学习效果。 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动力,对后者具有异乎寻常的推动作用。从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看,金融对外开放这一 外部因素对金融改革的推动力,往往要大于内部因素。 我国的金融改革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条件下依靠中资金融机构自身的机制转换来完成,必须有包括外资在 内的外部力量来推动。 “外引”不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 有人担心“外引”会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金融开放的条件下,一国的金融安 全取决于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取决于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和控制,取决于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水平, 而与银行的股权结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9、。全部由国家出资的国有银行,如因不良资产比率过高或其 他原因出现流动性严重不足,在国家信用无力补充或国家信用失去信任的时候,也会出现金融危机。境外 投资者入股的国有银行在国内办理业务,主要为国内客户服务,要接受国内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督。从持股 比例看,外资也不会超过中资。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银行都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外商独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有些外向型经 济比重大地区的“三资”企业数量甚至超过了中资企业。数量庞大的“三资”企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安 全构成威胁了吗?恰恰相反,三资企业成了这些地区经济高增长的持续推动力和重要引擎。 也不能过分

10、夸大“外引”的作用 有人说,外资机构不是洋雷锋,外资投资国有银行是为了赚钱。此言不错。别说外资机构,中资机构入股 银行大抵也是为了赚钱。作为一种商业投资行为,中资和外资投资银行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只有被投 资的银行业绩好了,得到发展了,境外投资者才能赚钱。 由于对境外投资者所持股票有锁定期,其不能在国有银行股票上市后马上变现走人,这就要求境外投资者 关心和促进国有银行的发展。“你赚钱,我发展”,这有什么不好? 当然,也没有必要过分夸大“外引”的作用。银行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从多方面入手,而引进 境外战略投资者不过是改革的路径之一,不能奢望这种引进会解决国有银行的所有问题。但廓清在引进

11、战 略投资者问题上的种种迷雾,给“外引”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则不仅为顺利推进“外引”所必需,也是 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 我国银行业一个颇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更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 距,不是简单的业务、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差距问题,而是理念和功能的差异问题。如果仅是业务、产品和 服务等方面的差距,那么在竞争过程中,通过学习、借鉴甚至是模仿,差距很容易缩小甚至消除,问题在 于有无缩小这些差距的理念和动力。竞争理念的淡薄和竞争机制的缺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缩小差 距的理念和动力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拓展与

12、创新理念的差异,二是银行功能的差异。 体制问题表现在治理结构方面。中资银行目前大多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股权制度大致以国有控股为主。 在组织构架方面,尽管设有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等,但董事、监事以自身非为银行的股东者为主, 几近于荣誉性或福利性的兼职。如此,使代表所有者利益、或者是银行整体利益的董事和监事缺乏对银行 高管层监管的主动性,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形成了董事长为事实上的行长、行长则为事实上的常务 副行长的领导层格局。因此,双重的委托代理关系,使得领导层自身利益和银行利益相分离,形成特有的 “领导文化”,从而使决策层和管理层的求稳意识强于发展意识,创新与开拓的原动力不足。在这种体

13、制 环境和文化氛围中,银行的竞争动力必然弱化,创新能力必然不足。 银行整体利益和经营管理人员个人利益上的“错位”,是我国银行业缺乏竞争和创新机制的重要原因。银 行业的正常业务经营活动、以致创新与开拓,都必须通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来具体实施的。就商业银行整 体而言,其期望通过业务活动获得尽可能高的收益,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资产受损、支付发生困难;就 银行经营管理人员而言,其期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收入,其所面临的风险是降职、免 职、甚至失业。如果在体制上不能保持银行利益与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相统一,保证银行经营管理人 员的利益与责任相对称,就会产生银行的整体利益与风险同商业银行经营

14、管理人员的利益与风险的不统一 问题,并由此而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 商业银行的利益和风险,都必然与银行业务经营管理工作直接相关:银行通过业务经营获得尽可能高的收 益的经营目标,需经过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主观努力来实现。而剔除本人违法犯罪因素外,风险本身存在 于创造业绩的工作之中。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在实现利益目标的工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因工作失误给银行 造成损失的风险。如果仅有强硬的风险责任约束机制,而缺乏与之相对等的利益激励机制,就会造成银行 整体利益与经营管理人员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情况,结果因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而使银行的整 体利益受损。可见,由于缺乏激励与约束相兼容的机制,银行经营管

15、理人员的利益与风险的不相统一,从 而使基层人员的安全意识强于发展意识,缺乏创新与开拓的主动性,更缺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机 制。 从功能上看,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在于业务结构方面。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资银行还带有很大的行业性垄断或地域性垄断的惯性,竞争机制先天不足。特别是处 于主体地位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是由原专业银行转化过来的。上世纪 80 年代初银行 统管企业流动资金、1985 年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划分资金”方式等,确定了四大国有银行在各自领 域中的信用业务垄断地位。以后尽管几经改革,这一状况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加之为在资源约束下的短 缺型经济背景下高速度发展经

16、济,通过以间接融资为主体、银行信用为主导的投融资体制来解决资金严重短缺问题,更是助长了商业银行的垄断性,银行成为向国有企业供给资金的部门,银行与企业,特别是国 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长期的行业垄断,银行信用为主 导的投融资体制的惯性,使商业银行在机构设置与网点分布、人员的技术素质、所拥有的客户群等方面, 具有很强的行业特色或优势,从而也决定了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方面具有浓厚的管 理型银行特征,固守着“信用中介”这一基本功能,以存、贷款和结算等传统银行业务为主,提供金融服 务性中间业务的功能很弱。而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竞争进一步加剧。特别利率的市场化以 后,利用资金价格的竞争将成为银行业的核心竞争手段之一。而以存、贷款为主要业务、以利差为主要收 益来源的经营模式,利用利率手段的空间很小,竞争能力就相对比较弱。 而同时,进入市场的外资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向现代化银行业务,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的 金融服务性中间业务已成为他们主要的利润来源。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非信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