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45914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0 学年学年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题目: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题目: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小组成员:任聪 、2008014322、勘查 08-3 班尚国军、2008014323、勘查 08-3 班施佩东、2008014324、勘查 08-3 班孙小龙、2008014325、勘查 08-3 班孙永洋、2008014326、勘查 08-3 班王二营、2008014327、勘查 08-3 班尉加盛、2008014328、勘查 08-3 班伍建 、2008014329、勘查 08-3 班肖金原、200801

2、4330、勘查 08-3 班张酉铖、2008014331、勘查 08-3 班刘涛 、2008013120、勘查 08-3 班时间:2010 年 3 月 15 日2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中国石油工业改革的分析与探讨在世界经济史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能源供应严重不足情况下实现经济起飞或者保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因此,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以石油工业为代表的能源部门视作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有的学者甚至将现代世界经济称为“石油经济”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企稳回升的紧要关头,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对我国石油工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石油企业制度并确保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供应,这项战略

3、任务已摆到了中国石油工业面前。在论述我国石油工业改革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我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我国近代石油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其发展历程大概可以分成五个阶段。(一)恢复与发展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 年8 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19 军第 57 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

4、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 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 43.5 万吨,为 1949 年的 3.6 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 1.3 倍。其中天然油 19.54 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 45%,人造油 24 万吨,占 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 25.9 万吨,比 1949 年提高 6 倍多。 玉门油矿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

5、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 1959 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3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 140.5 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 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

6、人立季赞诵的那样:“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展开。1955 年 10 月,克拉玛依第一口井-克 1 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 1956 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 年,

7、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 5 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 800 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 5 号,4 号,3 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 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 7 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 50 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 4 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 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 373.3 万吨。其中 4 个基地共产原油 276.3 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 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 1957 年的 6000 多万立方米提高到 2.5 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

8、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 年人造油产量达到 97 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 8 个年加工能力为 10-100 万吨的炼油厂。1959 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 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 40.6%。(二)历史性转变 从 1955 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 年 3 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

9、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 3 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 5000 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 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 37 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4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 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

10、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油田。 职工们运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 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

11、,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 20 项资料,72 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 10 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 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 648 万吨,同年 12 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

12、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 年至 1965 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 5 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 1965 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 13 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 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 617 万吨,石油

13、产品品种达 494 种,自给率达 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 (三)新的崛起 5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1964 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 1965 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 83.8 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 1978 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 315 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到 70 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

14、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 1966 年的 130 多万吨,提高到 1978 年的近 2000 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 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 年原油产量达到 355 万吨。 1970年 4 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 1973 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全油田原油产量比 1970 年增长了 50%以上。1976 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 5000 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 1 亿吨打下了基础。 石油三厂,六厂

15、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 7 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 11 个大中型炼油厂。到 1978 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 9291 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 7069 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 3352 万吨,品种达 656 种。从 1966 年到 1978 年的 13 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 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 1 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 5 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

16、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 1973 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 (四)石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 年至今) 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 1979 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条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 1978 年突破了 1 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 1 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6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 1982 年起,逐年增长,到 1985 年达到 1.25 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 1982 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 年 7 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 1997 年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