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素质测评试题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451641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素质测评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素质测评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素质测评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素质测评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素质测评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素质测评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素质测评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素质测评试题初二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素质测评试题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引起了社会性质变化的有: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完成 A B C D. 21956 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 A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 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所 有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 义制度基本建立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开始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A B C D 4某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村农业社宣布小麦亩产 7

2、320 斤”。这是发生在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 5下列各项中凭主观愿望,不能实事求是的是 A“大跃进”运动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 订 C“一五”计划的制订与施实 D中共“八大”制订党和人民的任务 6以下史实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 律的是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全国领土基本解放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7据资料统计,四川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有 20,60 年代初森里覆盖率仅剩 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B大规模的商业性采伐 C. 无计划的盲目垦荒 D.“

3、大跃进”运动中毁林炼钢 8党中央错误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你认为有 以下哪些原因导致的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由于朝 鲜战争的影响 又急于求成 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B C D91956 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合作 社,推动这一过程快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是: A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B农业合作化运动掀起高潮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出现高潮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0.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B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 路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D个体农户、手工业者的互助合 作 11.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曾

4、出现重大失误,其中包括:“大 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大改造 A B C D 12.北京的李刚家里保存着一张公私合营企业私股凭证,请 你判断当时国家颁布此凭证的目的是: A保持多种经济成分,促进经济恢复 B打击不法商人,整顿经济秩 序 C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D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 13.1955 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是指: A农村纷纷实行赎买政策 B农民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合作 社 C开展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规模开展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 14.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 B苏联的影响 C党和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

5、乏经验 D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15.造成 1959-1961 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原因,最主 要的是: A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B阶级敌人的破坏 C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 果 16.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依据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B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被消灭,剥削制度不存在了 C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颁布了反映人民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7.1956-1966 年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 是: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 织 C

6、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8.在我国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 19.在 1964 年的一份报纸刊登了一个报道,里面包含了这样的信 息:兰考、治沙、党的好干部。请你判断他是下列人物中的 A邓稼先 B王进喜 C雷锋 D焦裕禄 20.使我国结束依靠“洋油”的时代,是因为哪一油田的开采成 功 A.大庆油田 B.胜利油田 C.克拉玛依油田 D.华北油田21.“一五”期间,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汽车制造业航天制造业飞机制造业机床制造业A B C D 22.东北工业

7、基地形成过程中的龙头企业是 A、鞍山钢铁公司 B、长春一汽 C、沈阳第一机床厂 D、江南造船 厂2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A、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4.2003 年 8 月,温家宝总理在长春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 策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列为国家发展战略。东北 老工业基地形成于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1949 年解放以前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 25.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是

8、在A、新中国成立后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 C、一五计划完成后 D、“大跃进”运动后 26.从什么时候起阶级矛盾就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新中国的成立 B1950 年土地改革 C“一五”计划完成 D三大改造完成 2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 A19491956 年B19491953 年 C19531956 年 D19501956 年 28.共同纲领所起的“临时宪法”作用,截止到: A1953 年 B1954 年 C1955 年 D1956 年 29.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事件是: A“二月逆流” B“四五运动”C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D“一月风暴” 30.“文化大

9、革命“的实质是: A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B无产阶级与走资派之间的一场革命 C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 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要探索 二、材料分析题图一:农业大跃进社社放卫星 图二:大跃进时的壁画 31.(1)上述两幅图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现象?与此同时还发 生了什么事件?对经济建设造成什么影响? (2)导致这两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3)为什么从那以后我们没有再见到此类社会现象?给我们留 下什么历史教训?32.1949 年 10 月至 1966 年,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请 回答: (1)这一时期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2)这一时期在政权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

10、成就?(3)这一时期在国际斗争中我国取得了哪一重大成就?(4)这一时期在经济建设方面出现了哪些失误?(5)这一时期我党在经济建设方面留下了哪些教训? 33.建国初期经济形态表 经济形态1952 年1956 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19.1%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私营资本主义经济6.9%0 个体经济71.8%7.1% (1)1952 年和 1956 年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哪两种经济成分占 得比重最大?(2)联系课本,想想导致所有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34.图 A 土改中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图 B 农民纷纷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1)图 A

11、中的“土改”使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图 B 中的农民积极报名入社,入的什么社?走的是什么道 路?(3)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我国实行农村土地由“分”而“合” 政策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答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5CABBA 6-10 DDBBA11-15 ADBDD 16-20 ABDDA21-25 CACCC 26-30 DABBC二、材料题:二、材料题:31.(1) “大跃进”运动 浮夸风“盛行; 人民公社化运动; 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2)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又急欲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60 年代初党中央逐步

12、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2. (1)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新 民主主义社会;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4 年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使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土改的完成和抗 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3)抗美援朝的胜利,挫败了美国的侵略。 (4)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 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5)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3.(1)1952 年:个体经济(私营) 1956 年: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 (2)三大改造的完成 34(1)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2)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克服农业同工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