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题:农民工、新型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447341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三题:农民工、新型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三题:农民工、新型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三题:农民工、新型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三题:农民工、新型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三题:农民工、新型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三题:农民工、新型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三题:农民工、新型农民与发展现代农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农村三村三题题: :农农民工、新型民工、新型农农民与民与发发展展现现代代农业农业作者作者简简介介:崔占峰,男,汉族,山西人,曾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资本论研究专家陈征先生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曾在重要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有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摘要:摘要:2004 年以来中央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鱼贯而出,可以认为 是中央在“三农”问题指导思想上的进一步具体化。四个一号文件相继提出农民工、 新型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三个范畴,这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必须 准确理解农民工的基本规定性和特殊性;深刻把握新

2、型农民的基本内涵和发展性; 全面领会现代农业的现代性。必须正确处理农民工与新型农民的关系;新型农民 与发展现代农业以及农民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弄清楚这些新鲜的、特殊的 却又是基本的范畴,梳理好他们之间内在或外在的联系,才能解决好发展现代农 业的基础,现代农业发展好,才能为确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夯实基础。关关键词键词: :农民;农民工;新型农民;现代农业自 2004 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到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再到五中全会、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的政策主题逐步深入“三农”,应该说是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树立了指导思

3、想。而鱼贯而出的四个一号文件更是中央在“三农”问题指导思想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这四个一号文件,尽管都紧密环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红线,但是四个一号文件又各有重点,在理论上各有创新。从农民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到培养新型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 一、一、农农民工、新型民工、新型农农民与民与发发展展现现代代农业农业是理是理论创论创新与新与实实践践创创新的有机新的有机结结合合第一,中央在连续四个一号文件中都提到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 2004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城市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4、。把农民工定性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甚至是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2央在对待农民工问题认识上的一大飞跃,理论上的一大发展。这种发展和创新至少有两大意义,一方面,中央对农民工的科学称谓和正确态度,势必会从上而下引导社会各界和各层逐步扭转长期对农民工形成的不客观甚至不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农民工理论不仅可以丰富世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材料,而且是对马克思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央几次重点强调农民工问题,充分说明农民工已经是现实发展阶段上“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重要社会元素。在这个发展点上对这一社会元素进行分析,就可以在逻辑和历史一致的基础上得出科学而有价值的结论,而这些结论不

5、仅会成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重要内容,而且将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中国现代化的实践。第二,中央在 2006 年一号文件中提出并强调了培养新型农民和依靠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新型农民理论。新型农民是对传统农民认识的一次飞跃,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因此在理论上是对农民理论的重要创新。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发展了传统农民的职业规定性,而且体现在赋予了农民崭新的历史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全面认识新型农民的含义对于如何实现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的转变,如何依靠好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农民工和新型农民的意义远不止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

6、现或创立了两个新名词。农民工由曾经的“流民”、 “盲流”到得到科学的称谓“农民工”,既是人们思想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现代化历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期间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路程。而新型农民虽然是由政府提出的,不像农民工那样是已经有了充分发展的形式,它还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由政府推动形成并逐步成为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的社会元素。但却反映了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现实要求。新型农民正是对这种现代农民的高度而科学的概括,它包含了农民的发展方向。所以,无论是农民工还是新型农民问题,将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成为逐步完善的新理论,指导变化和发展中的现代化实践。第三,200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通过发展现

7、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不仅是指导我们建设新农村,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论,而且是我们研究“三农”问题的新素材,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交给经济学理论工作者的新课题。3从农民工、新型农民到发展现代农业,是对改革实践中不断取得的新鲜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无论是研究农民工理论,还是在实践中做好农民工工作、推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无论是研究新型农民问题,还是在实践中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都必须注意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才能使理论和实践互相促进,达到更高层次的结合。所以,我们必须在研究中首先注意这种联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

8、系。深刻理解农民工、新型农民和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是处理好三者关系的理论前提。二、深入理解二、深入理解农农民工、新型民工、新型农农民和民和发发展展现现代代农业农业的科学内涵的科学内涵(一)农民工的规定性与特殊性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形式。与英国的“圈地”方式、美国的“移民”方式和日本的“兼业”方式相比,这种转移所依托的形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农民的创举,具有中国特色。从农民工的规定性看,农民工亦农亦工,在形式上类似于兼业农民。他们既具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和智力特征,也具备一定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劳动技能。这种能力使他们既可以经营农业,又可以从事非农产业,这是农民工

9、与兼业农民的相似点。但农民工不完全等同于兼业农民,它是特指长期并主要从事非农业的农村劳动力,即农民身份没有转变而实际主要并长期从事非农业的劳动群体,简言之就是打工农民。可见,农民工的基本规定性本身就包含了其特殊规定性的一面。从构成讲,既包括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业的农民,也包括从农村流动到城镇从事非农业的农民。有学者把前者称为在乡农民工,把后者称为进城农民工。现阶段的农民工着重指后者,即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据统计,在我国目前许多行业的劳动力构成中,农民工已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建筑业为 90,采矿等采掘业为80,纺织服务业为 60,城市一般服务业 50以上。可见,依托“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已经构成我国农

10、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最重要的形式。从农民工的特殊性看,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特殊矛盾运动的产物,也是我国农民从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向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一方面,从世界历史经验看,现代化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就是解决农村与城市、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以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等一系列矛盾的过程。这些矛盾实质是二元经济结构这个根本矛盾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目的就在于使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现代一元经济结4构。由此可见,解决二元经济结构这个根本性矛盾是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差别仅在于这个矛盾的坚固性和复杂程度。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11、国家,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历史原因和由此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制度化,致使我国二元结构不断强化和深化,呈现出特殊性和复杂性。这种状况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有所好转,但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依然明显。一方面,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具体表现为:农村落后于城市,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生产,农业劳动收入落后于非农业劳动收入等;另一方面,就业结构慢于产业结构转换,集中表现为农业生产领域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得不到有效、稳定转移。这种特殊性使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了进城和向非农业就业的强烈渴望,这种愿望随着各项改革的展开和深入正逐步得以实现。这意味着农民的就业空间已由农村延伸到城市,由农业拓展到非农业;意味着传统城

12、乡二元就业制度已经开始发生改变,在职业选择上已经允许农民走向城市或成为工人。但是,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落后于二元就业制度的改变,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农民身份和职业转换不同步、相互分离的结果。所以,当一部分农民进入乡镇企业工作,或者进城打工做了一名工人,但由于户籍在农村,依然保留农民的身份时,农民工就形成了。在国外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曾出现过兼业农民,也有通勤农民,还有农场工人,但就是没有农民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特殊矛盾运动的产物。另一方面,传统农业是相对封闭、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而现代工业则代表了开放和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农民工的出现说明了这部分农民正逐步摆

13、脱传统农业生产,逐渐融入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中。关于第一个方面是强调农民工作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重要转移方式的特殊性,第二个方面则是强调农民工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这两个特殊性使农民工处于特殊的社会联系中:既与农村相联系,又与城市相关联;虽从事非农生产,却与农业生产不无联系。这种联系其实是在农村和城市、农业和非农业之间架起了桥梁,结起了纽带,形成了媒介。因此,农民工问题必然还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农民工的科学内涵是理顺农民工在三农问题包含的多重关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和层次的前提与基础。(二)新型农民的内涵与发展性新型农民是中央继为农民工正名后紧接着就提出的。这反映了中央在充分考虑农业剩

14、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留守在农村和农业中的劳5动力面临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留守在农村和农业中的劳动力培养成新型农民,并指出新型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这既是对新型农民内涵简练而全面的概括。也是对传统农民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描述:即传统农民应该在现代化整体推进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以较高文化水平为基础、易于并善于掌握农业及其相关技术、能够经营广义农业的新农民。对新型农民的理解重点是新在何处,这是准确把握新型农民发展性的重要方面。这些新应该是作为传统农民的某些对立面而存在的。传统农民是自给自足经济形态下的农民,生产对象、手段和生产结

15、果都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生产对象主要是土地和依附于土地的农、畜作物;生产手段主要是手工劳动、简单机械,历史传统和简单经验;生产结果则自足之外略有剩余。我国现在已经处于发达的商品经济形态发展阶段,在经济体制上,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正处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传统农民应该通过特定的发展与这个阶段相适应,针对农民的“传统成分”加以否定和改造使之具有新的特征:对应狭义的农业生产对象,新型农民应该经营广义农业;针对历史传统和简单经验,新型农民应该具备较高文化水平,依赖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针对满足自给,新型农民应该学会经营、依托市场、通过增值、提高收入。可见,新型农民的新是在农民的

16、本质之外,从构成农业生产力的具体要素中阐发出来的。可见,新型农民就新在用发展了的生产要素及其构成去推动农业的新发展。对新型农民的理解也不应忽略农民的自然、本质特征。这是把握新型农民基本内涵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农民、农民工、新型农民等多种称谓并存的时代,更需要我们对农民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理解。我认为,尽管农民的外延随时代变迁和现代化变得更加丰富,但新型农民作为“农民”的本质特征是不能变的。那么农民之所以作为“农民”,应该具备那些最本质的特征呢?对农民本质特征的考察首先应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农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赋予了农民特殊的社会规定性和职业规定性。就社会规定性而言,农民是在奴隶社会解体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农民最原始的含义是小农,即“自己占有生产条件的直接生产者”。1具体讲就是“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2这样的农民以小块土地作为劳动资料,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成员作为劳动力,进行农业和手工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679 页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第 1017 页6副业的生产活动。在封建社会,农民依附于地主或封建领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