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杠杆”一课的教学的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543910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杠杆”一课的教学的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杠杆”一课的教学的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杠杆”一课的教学的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杠杆”一课的教学的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杠杆”一课的教学的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杠杆”一课的教学的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杠杆”一课的教学的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杠杆”一课的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的学习内容是本章教材的第二部分主体内容,它既是第一部分“力”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内容“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本节所学内容相当重要,本节的学习任务主要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完成识别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五个概念,第二部分是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本节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难点是实验数据的处理、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阶段,已经具有一定观察、思考分析能力,对物理实验充满着好奇性和兴奋感,并能利用已有知识积极主动交流、讨论,同时他们对新事物又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乐于参与活

2、动,许多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应用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图表法、归纳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他们自己已积累了一年多的探究经验,比较注重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这样的“学情”较利于本节的学习任务驱动。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2、过程与方法: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观察和操作杠杆;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

3、己工作的意识,更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中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四、教学准备:1、学生:自带生活常见工具,如:羊角锤、开瓶器、杆秤、衣服夹、老虎钳、剪刀、核桃夹等。2、教师:课件、小黑板、自制玩具跷跷板、弹簧测力计、设计下列评价表3、课前给每个小组分发杠杆、细线、铁架台、钩码和一张学习评价表格。五、教学过程:(一)用新闻报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出新课。约 3 分钟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1、出示一把弹簧测力计,告知学生它的量程,问:学生回答:不能 情景设置,使学生的认知与原有知识发生冲突,三维目标的要求(全部达标得 A,达到三项以上得 B,其他情况得 C)评价等级水平 A、

4、B、C评价内容动 词 了解认识操作经历绘制反应学生自评小组成员间互评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 认识 生活中的杠杆 识别 杠杆示意图 抽象 过程 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结论 分析归纳 交流合作 提出、倾听、反思你还想知道什么?能否用此测力计,测出某位同学的体重?2、真的不能吗?请看大屏幕。用课件显示现代版曹冲称象的图片与新闻报道。观看屏幕提出问题:为什么用小小弹簧秤能称出大象重?3、周老师用小小弹簧秤称出大象重,靠的就是杠杆原理,杠杆是人们使用的最简单的机械,无论机械多么复杂,都是由杆、轮、链组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杠杆的知识,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定能找到称象成功的秘诀!倾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5、趣,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二)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并在“从生活工具中认识杠杆”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约 15 分钟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1、组织学生阅读材料 60页,杠杆的定义。阅读、理解 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2、请学生从课桌上摆放的生活工具中找出属于杠杆的工具,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动手操作工具,识别出杠杆,选出发言代表。把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同时,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体现学生

6、主体地位。3、组织学生代表发言展示本组的杠杆(不必每个组代表都发言,由一个代表主要发言,其他的代表进行补充)学生代表发言,展示本组属于杠杆的生活工具。培养学生交流互动,倾听的习惯。4、师:为了更好地了解杠杆,我们先来熟悉几个名词,组织学生阅读教材 60 页上杠杆的五个阅读、理解 充分利用教材,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名词解释。 能力。5、在课前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画出此杠杆(撬大石块的棍)的五个要素,强调力臂的画法。学生用自学的知识指挥教师进行作图。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内化新知情况,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主人翁地位6、课件显示:曲柄、铡刀的实物图片(已画好五要素

7、)教师介绍杠杆示意图的画法并用课件显示曲柄、铡刀的杠杆示意图出示自制的玩具跷跷板,使此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要求学生画出它的杠杆示意图由学生展示的图引导学生发现此力臂与杆重合观看屏幕,巩固认识自学的杠杆五要素听讲动手画玩具跷跷板的杠杆示意图,并上投影台展示。发现此力臂与杆重合让学生从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通过感知“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玩具跷跷板的力臂与跷跷板重合”为下一步的实验探究打好基础(三)用“发现式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杠杆平衡条件得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处理数据,归纳能力,让学生们充分体会科学探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约 20 分钟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8、意 图1、让学生观察静止的玩具跷跷板,指出“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观察、理解 为探究做好铺垫2、把跷跷板左边的重物上再加挂物件使平衡破坏,提出问题:要让跷跷板恢复平衡怎么办?由此你猜测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讨论得出:可在右边加挂物体(改变力)、可移动两边物体的位置或移动支点(改变力臂)、猜想:可能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让每个学生对设置的问题说出想法,激发他们的探索欲。3、师:为了得到确切的结论,不能只凭猜想,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器材,设计实验,进行探究。为了方便测力臂应让杆在哪个位置

9、平衡?巡视,提醒小组内同学要密切配合,防止杠杆翻倒和钩码脱落。设计实验,讨论得出方案: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杠杆的左右加挂钩码充当动力与阻力,算出大小并记录,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动力臂与阻力臂并记录进行实验改变钩码的个数与力臂的大小,多做几次实验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过程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和团队精神。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处理数据、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的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5、组织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评估,提炼出结论,教师也参与交流并适时点拨交流、评估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培

10、养学生倾听、反思、交流的习惯6、组织学生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小组间交流,进一步归纳出结论,每个大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得出的杠杆平衡条件。评估、交流各小组的实验过程的异同、出现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并选出代表上台展示该大组的成果。通过交流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展示让学生体会成功感。7、通过结论的展示祝贺同学们探究成功,指出: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是最早探究出杠杆平衡条件的,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一根足够长的杆,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让学生感知科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倾听 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扬起风帆,以饱满的激情进行后续学习。8、鼓励学生分析现代版的曹冲称象成功的秘诀应用结

11、论分析称象的奥秘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组织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总结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收获,把自评和互评的等级打在评价表中。约 5 分钟(五)、布置作业:约 2 分钟1、找寻生活中常见的工具与简单机械中的杠杆。2、尝试对本节课所出现的杠杆进行分类。六、教学反思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探究性学习模式,该模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现成程度分,可分为两大类,即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本课分别以这两种形式进行了设计,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原有认识:弹簧测力计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现有认识:居然可以测大象的重),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

12、探索欲。让学生自备工具,既把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又开拓了教师的眼界,(如:学生带来的榨蒜泥器就是我未见过的)真可谓“教学相长”!在本课第一部分学习任务的驱动中,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了学生自学物理的能力,教师不是教材的“留声机”,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较易理解的知识可谓“事半功倍”!在本课第二部分学习任务的驱动中,用“发现式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这个探究活动,再次让学生体验“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到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分析现象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更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流程,要多创设一些物理情景,多展示一些问题,多创设几个冲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