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37477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入实施深入实施“经营城郊、统筹城乡经营城郊、统筹城乡”战略战略 奋力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奋力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荆门市东宝区区长 何海 实施“经营城郊、统筹城乡”战略,把东宝建设成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是正确把握东宝实际,正确把握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切实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时期,东宝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城乡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以山区、库区为主的农村占大头仍是最大的区情,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城乡分割

2、建设和差别发展的弊端正在显现,越来越影响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联动和一体发展的要求日益迫切。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紧抓住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着力破除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加快城乡发展、城乡融合和城乡共同繁荣,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实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改善城乡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共享现代文明的强烈愿望。 着力经营城郊,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主抓手和突破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一个现实有效的途径,就是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局部的率先突破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这个“局部”,就是肩挑城区和农村两头、具有较强发展活力和突破

3、性发展可能的城郊区域。要抓住城郊这个生产布局的节点做文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紧邻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传递和扩大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基础设施衔接、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兴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梯度开发模式和分工协作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实施“经营城郊、统筹城乡”战略,东宝有条件、有优势、有基础。有“城”、有“郊”、有“乡”,“三环经济”特色鲜明且互补性很强,为我们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东宝块头不大,便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东宝经济的资源依赖特征明显,为发展资源深加工、延伸拉长产业链提供了条件

4、。东宝地处“中部之中”,具备加快发展的区位条件。东宝辖区内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中省市属企业,这是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为我们借力推进“经营城郊、统筹城乡”战略提供了可能。东宝是一个市辖区,加快荆门崛起,东宝是重要责任人,同时也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在全市奋力加快荆门崛起的过程中,必将给东宝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自 2001 年开始,我们积极探索推进城郊经营,见到了成效,积累了经验,为深入推进“经营城、统筹城乡”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进一步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战略实施的原则和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发展第一原则。通过重点区域的超常规发展带动全局,促进物质财富的不断积

5、累和增长,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以人为本原则。把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城乡群众共享。三是实事求是原则。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循序渐进。客观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的基础和条件,把握主要矛盾,确立正确方向,科学安排城乡统筹的政策、措施和方法。四是改革创新原则。坚持在观念、思路、方法上不断创新,既要改变传统发展观,实现观念更新,又要改革现有的体制、制度和管理手段,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五是政府主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调控职能,切实解决在统筹城乡发展中

6、的“不到位”、“缺位”问题,把握全局,统筹兼顾,扎实有效地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施“经营城郊、统筹城乡”战略,需要准确把握城区、郊区和山区、库区在统筹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要发挥城区的龙头作用。既要促进城区经济资源向城郊转移,通过城郊工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又要促进城区社会资源向农村转移,实现城市支持农村。要发挥城郊的节点作用。既要承接、扩大和传递城区的辐射带动,又要不断增强自身对周边农村的拉动作用,还要努力实现对城区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反向拉动。要发挥山区、库区的基础作用。既要积极承接城区和郊区的辐射带动,又要主动支持城郊工业发展和满足城市需求,充当好原料车间和后勤基地。

7、到“十一五”末,要确保反映城乡发展协调程度的相关指标居全市领先水平。具体讲,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7435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3000 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5%以上,其中城郊区域增速超过 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控制在 21 之内;城镇化率达到 55.5%;通村油路通达率达到 100%,农村人口安全饮水率达到 90%以上;参与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达到 95%以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 100%;单位GDP 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 2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60%以上。 三、进

8、一步强化措施,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系。进一步强化统筹理念,细化区域发展规划。修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土地整理开发规划。抓紧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完善“5+3 工程”规划编制,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城乡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合理确定村庄人口与村庄集聚规模,分步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完善一、二、三产业布局规划,重点搞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工业走廊、工业集群、工业集中区和综合物流园的规划。进一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逐步提高控制详细规划覆盖率。 搞好规划衔接。处理好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与全区“十

9、一五”规划、荆门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既要紧扣“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总体布局和战略重点,又要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加强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及配套;既要立足“一区三块”的实际,搞好城区、城郊、山区和库区之间的衔接,又要打破区域内行政区划限制,处理好相邻村镇之间的关系,实现空间重组、功能融合、产业集聚。 加强规划管理。进一步强化对城乡建设规划的统一管理、协调和指导职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完善规划管理行政执法程序,逐步建立规划管理和实施的社会监督约束机制,实行规划审批前的公示制度,增强规划管理的透明度。建立规划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划实施的单位或个人,严格追究责任。 (二)统筹城乡

10、经济发展,夯实示范区建设产业基础 推动城郊工业跨越式发展。坚持把突破性发展城郊工业作为经营城郊的重中之重,真正让城郊工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打头阵、唱主角、挑大梁,为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不懈地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着力引进投资密度大、技术含量高、财政贡献率高、有利于主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延伸的项目。加快工业布局调整。大力推进 207 国道工业走廊建设,不断壮大石桥驿磷化工、子陵建材、众和稳健纺织和宏图机械制造四个工业集群,集中精力抓好东宝工业园建设,为城郊工业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到“十一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50 家以上,其中销售收入过 100 亿元企业 1 至 2

11、家以上,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 15 家以上,过 5000 万元企业 30 家以上。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发展畜禽板块,积极培育林果板块,调整提升菌菜板块,扩大优质粮油板块,稳步发展水产板块,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加快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把东宝建成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 80%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支持区域性协会发展。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抓好农田排灌体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十一五”末,实现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 加快服务业发展。坚持市场

12、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充实改善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推进圣境山综合开发和漳河风情小镇建设,抓好南北河水库、香龙洞等景区开发。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繁荣城乡商贸,形成现代化的商贸流通格局。着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以东宝区公众信息网为主平台,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项目,增强三次产业之间的配套能力,提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互动。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

13、工,提高其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经济主体和各类资本进入农产品贸易服务领域,形成贸易主体多元化格局。引导城市商贸企业向农村拓展,建立农产品供应基地和连锁超市,实现城乡之间物畅其流。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能源农业,促进农业和二、三产业的融合互动。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差距 全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解决 50000 人安全饮水问题。加强电网建设和改造,消除偏远地方供电盲区。以通村公路为重点,加快城乡路网建设步伐,构筑快捷便利的城乡交通网络。到“十一五”末期,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

14、水泥路),组组通碎石路。推进固定电话向农村延伸,逐步消除山区、库区移动网络盲区。 强化村庄整治改造。以“十村示范、百村整治”为抓手,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自主申报、区乡审核、竞争夺标、以奖代补”的办法,推进示范点建设。抓好环境整治,全面开展“一建、二清、三治、四改”活动,推进农村生态家园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村庄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设施建设,推进文化休闲、信息网络、治安联防、环卫治理、社区服务“五进村庄”。 加快建设小城镇。按照市场运作的办法,吸引投资者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完善综合功能,形成与中心城市相辅相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十一五”末期,城镇化水

15、平达到 55.5%,建成区面积达到 25 平方公里,道路硬化率 95%以上,供水普及率 100%,排水设施覆盖率90%,绿化覆盖率 45%以上。 (四)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以区为主”责任,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调整财政分成比例,财政对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逐步完善学校帮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保障和贫困学生救助等机制,确保城乡居民受教育机会平等,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统筹城乡就业。以促进就业为核心,加快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

16、定和不合理限制,探索创新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实施再就业援助,帮助被征地农民、新增长劳动力和特困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广泛、多方联动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新体系。在城镇,逐步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到全体城镇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着力扩大农村低保和医疗救助覆盖范围,提高救助标准。加强优抚救济,完善“福星工程”建设,资助生活困难农户完成土坯住房改造。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关于农村公共卫生的财政补助政策,提高农民卫生保健水平。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居民看病进社区。通过政府补贴、社会捐助和公益服务等多种形式,增加平价门诊、廉价病床等医疗机构。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统筹城乡科技、文化、体育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