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35449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浅析红红河河县县旅游旅游资资源的开源的开发发与利用与利用内容提要:红河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旅游资源的开 发和建设成为新兴支柱产业,针对红河县旅游资源的特征分 析了红河县旅游资源的优势和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研究和探讨,并对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资源 优势 开发对策 建议 提纲:一、红河县旅游资源的特征1、壮观的的撒玛坝梯田2、绚丽的民族风情3、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4、历史悠久的土司文化二、红河县旅游资源的开发三、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旅游旅游资资源源总总体开体开发发程度不高程度不高2、市市场营销场营销和宣和宣传传力度不力度不够够3、景点建景点建设资设资金

2、投入不足金投入不足4、优势不明显,软实力不足四、对策及建议1、转变转变政府政府职职能,加大开能,加大开发发力度力度2、招商引招商引资项资项目,广辟目,广辟财财源源3、加大项目的立项,完善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4、进进行全方位、多行全方位、多层层次的深度开次的深度开发发。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资金的投入 6、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加大红河旅游的宣传力度7、加大特色旅游商品开发8、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9、坚坚持旅游持旅游资资源的永源的永续续利用利用红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上游南岸,东经 101 4910237,北纬 2305-2326之间,国土面积 2057 km2。 全县辖 12

3、乡、1 镇。红河县境内居住着哈尼、彝、汉、瑶等近 28 万各族人民,汉族 13239 人,少数民族 265789 人,占全县 总人口 95.3%。其中:哈尼族 215708 人,占县总人口的 77.3%。 县城迤萨镇,在清朝乾隆以后就逐渐形成集镇,是江外物资 集散地,也是滇南著名的侨乡。红河县境内属横断山系纵谷 区的南缘部分,地形复杂,峰峦起伏,沟壑纵横,红河绕县境 北缘奔流而过。境内地势大致中部高,南北低,96的面积 为山地,一般海拔在 10002000m 之间。年平均气温在 9.124.2之间,立体气候较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 不同天”之说。年平均降雨量为 1340mm,常出现冬春少雨

4、易 干旱,夏秋多雨,时有山洪发生的现象。全县土地面积 308.5 万亩,是发展山区经济的重要物质条件。历史上境内森林资 源丰富,林木种类繁多,且多为阔叶林,其中列为国家重点 保护的有野茶树、大树杜鹃等十余种。红河大翼橙,四季常 绿,果实如球,是柑桔起源中心在中国的铁证。全县有大小 河流 20 余条,组成南北两个水网,水资源可观:地下水出水 量约 4 亿 m3,全县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值的 2 倍,但开 发利用率还相当低。境内矿藏有铜、铅、铁、金、石膏、大理 石、石棉、煤和水晶石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其中列为国家 保护动物的亦不少。野生药用植物很多,盛产的有杨梅皮、 枳实、何首乌等。 一、一、

5、红红河河县县丰富的旅游丰富的旅游资资源源(一一)、壮、壮观观的撒的撒玛坝玛坝梯田梯田 红河县有哀牢山的原始森林,有起伏跌宕的秀美山川, 最有特色的就是气势磅礴的哈尼梯田。红河县哈尼梯田作为 大地雕塑,与元阳梯田一样,以其丰富瑰丽的民族文化内涵 和极其壮丽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难分轩轾。撒玛坝梯田,共有 3000 多级,10600 余亩。真可谓“山外有山,天外有 天,不到撒玛坝,不知梯田大。 ”这是存在了 600 多年的史实。 红河县宝华撒玛坝梯田,据 1934 年编撰的五土司册籍记 载:洪武年中(13821398 年)哈尼族头人吴蚌颇率众劈山 开田,众推为长,成就卓著,被朝廷命封为当地第一任

6、土司 官,允许世袭,明清连续开山造田。吴土司官就是今天的红 河县宝华嘎他左能土司。 撒玛坝梯田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 高度和谐,集中展示了梯田文化:森林村寨梯田 水系四度共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那里一山山一片片的 树木,有的是多年的原始老林,有的是当地群众近年营造的 经济林。据统计,共有林地 4000 多亩,占宝华乡森林总面积 的 1/5。同时,梯田气势磅礴、逶迤壮观、万千气象。上万亩梯 田集中连片,3000 多级首尾相连,从海拔 700 米至 1800 米, 依山开垦,顺势造田,经纬纵横,在陡峭处,田如天梯,美若 龙脊。此外,水系分布合理,排灌自如,水源十分丰富。整个 撒玛坝共有主干水沟 6

7、条,戈舞水沟横贯全境,还有沙鲁、 规作、歌永、孟博、达头等水沟,六条沟分布于不同的海拔等 高线,将 2435 米的落恐大山森林发源下的水源、红河县第一 水库俄垤水库(3010 万平方米)的水按农时四季的需要引流 自灌,各村各户又通过小沟小渠用凿木刻、雕石格按需分配, 以田为渠,古来如此,令后人称奇。 (二二)、 、绚丽绚丽的民族的民族风风情情 2005 年 11 月红河县大羊街乡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 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之一;阿扎河乡普春哈尼音乐多声部 以“栽秧山歌”为主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乐 作舞”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人民政府 命名红河县为“乐作舞之乡”。

8、 在岁月的长河中,红河县各民族既保留传承了个性,又 在相互融合中积淀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构筑起了一 道道奇异瑰丽的民族文化风景线,仅以多姿多彩,热烈奔放 的音乐舞蹈为例,这里的人们,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 跳舞”。这不是文学夸张,而是“歌舞之乡”的真实写照。哈尼女歌手李莫努 1964 年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 15 周年,以一曲 太阳没有照不到的地方,唱响北京城。以民族元素为主旋 律创作的歌曲阿波毛主席,更是响彻大江南北。红河县歌 舞的“枝深叶茂”源于深厚的民间土壤,这片土地上,随处可 见自编自演的民间文艺队,到处能感受到歌与舞的神韵和灵 光。 哈尼族的原始说唱艺术“哈巴”,是远古时

9、代保存至今的 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哈巴是 哈尼历史的产物,生产生活的产物,是哈尼族古老的歌。哈 巴的题目称为“奴局”,哈巴是一种叙事性较强的无伴奏说唱, 哈巴的演唱内容,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十二奴局”,包括 天体自然、哈尼历史、历法计算、四时节令、农事活动、商业 经济、生老病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几乎包含了哈尼人 的所有社会活动。在表现形式上,以吟唱、吟诵为主要表现 手段。莫批是专门演唱哈巴的人,由于哈尼族没有文字,哈 巴的内容全凭莫批的口传心记在加之各支系的方言土语有 差别,因此在流传过程中,几乎每一个莫批都在对它进行加 工,哈巴代代相传,成为哈尼人保存历史的工

10、具。 红河县的民俗活动是展示哈尼民族、民俗宗教文化,展 示绚丽多姿的哈尼族文化艺术的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 言、童谣、谚语、谜语等。其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 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 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歌主要有“拉 八热”和“阿基估”两类。 “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 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 “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 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 (三三)、中西合璧的、中西合璧的侨乡侨乡文化景文化景观观 红河县素有“侨乡”之称,是居腾冲、龙陵之后的第三大 侨乡,据红河县志记载,光绪九年(1883 年)迤萨王科甲、

11、李继 先等人驮日用百货到者米、茨通坝(金平县境)一带交易,随 后进入越南莱州;孙重、周绍,开通了到老挝琅勃拉邦商路; 迤萨武举冉师孔(1911 年)弃武从商,开通了到老挝川圹的商路,一部分人在川圹定居下来,成为红河的第一代华侨;安帮 邵恒泰在川圹开设恒泰昌商号,成为华侨中的第一代座商; 民国六年(1912 年)迤萨胡松昌、大羊街高有顺继续向老挝境 内深入,打通了通往老挝桑怒的商路。(1914 年)迤萨孙重首 次打通了缅甸商路。次年迤萨潘永、潘亮兄弟两人又率一帮 人,由缅甸进入泰国。其中一部分人在缅甸、泰国的山区定 居下来,座地经商,成为旅居缅甸、泰国第代华侨。从此, 由迤萨到老挝川圹、桑怒、琅

12、勃拉邦形成了一条马帮之路。 直到建国初期才中断。目前我县海外侨胞多数分布于东南亚 老挝、越南、泰国、缅甸等地,1970 年后陆续移居欧美发达国 家。现在侨居于五大洲的 18 个国家,全县 14 个乡镇,13 个 乡镇有海外华侨 8000 余人,侨眷 8500 人,港澳同胞 100 人, 归国华侨 50 人。其中:迤萨镇华侨占 72,侨眷占 71,有 哈尼、汉、彝、傣等 4 种民族。红河县侨乡的形成与其它侨乡 不同。一是不沿海;二是不沿边;远离边境上千公里;三是地 处交通不便之地;四是位于民族聚居之地,与各民族和睦相 处;五是各共同参与开辟了出国经商路;六是形成了旅居海 外华侨多、侨居地区广的县

13、情特点。 “侨乡”是红河县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品牌,是 红河县的特征。迤萨镇的古建筑、古民居是华侨先人们走马 帮出国经商发财后回迤萨建盖的。民国 3-7 年(19141918 年)迤萨新建瓦房 40 余幢,多为传统式的四合院楼房、房屋 雕梁画柱,飞檐走角,造型古朴美观,每幢造价五六千大洋。民国 17-26 年(19281937 年)迤萨富户们所建房屋受法 国建筑的影响。多为中西式结合的楼房,至民国 37 年1948 年止,迤萨共建盖了这种式样房屋 23 幢,其中最典型、壮观 的为罗正友与何国顺两户在迤萨三棵树街建盖的两幢楼房, 每幢共有 45 格,造价为 5 万余大洋。红河县在海外华侨华

14、 人 8000 余人,分布于五大洲 18 个国家,可以充分宣传和利 用好这些宝贵的海外关系。利用好几千万华侨华人是中国大 发展的独特机遇,是中国的一个巨大资源宝库,引进资金为 侨乡文化产业开发服务。城标是一个县城市的标志,并体现当地的一种精神境界。红河县城标“永恒的马帮”体现红河人 的解放思想、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开 拓精神。 (四四)、 、历历史悠久的土司文化史悠久的土司文化 土司制度亦称“土官制度”。统治者推行土司制度,其目 的是“以夷治夷”。土司制度在唐宋时期称羁縻州制度,由中 央王朝委任当地首领为府、州、县的文职土官,元朝加强了 军事统治,设置宣使、宣抚使、安抚使、

15、招讨使、长官司等武 职土官。明沿袭宋、元制度,并进一步完备了土官的考核、任 免、贡纳、征调等制度。 土司制实质上是封建领主制,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 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军、政、财权,对农奴有“生 杀予夺”之权。土司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治理辖境 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 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 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维持土官统治和供王朝 征调。经济上,土官是辖境土地最高所有者,实行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等经济剥削。文化教育方面,则不准土民读书和参 加科举考试。 明代为土司全盛时期 ,明末清初土司制度走向衰落

16、,清 王朝在雍正六年(1728)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统治天全达 790 年的土司制度至此结束。 唐(南诏)时,有官桂思陀部、铁容部等部落崛起,隶属 于南诏通海都督府。宋(大理)时,被列入“三十七部蛮”,属秀 山郡。元代,先后隶属于和尼路和元江路,其间曾设落恐万 户、溪处副万户,属南路总管府,推行羁縻政策。明朝洪武年 间,正式在境内建立世袭土司制度,分别封设亏容甸、思陀 甸、落恐甸、溪处甸、瓦渣甸和左能甸 6 个长官司,均属临安 府,为云南边疆诸县土司较多的地区之一。二、二、红红河河县县旅游旅游资资源的开源的开发发红河县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 大力发展旅游业。2002 年 12 月 8 日在宝华乡举行了第四届 哈尼/阿卡文化学术讨论会,来自 17 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齐聚 一堂,观看梯田,品尝美食,穿哈尼服饰,探讨哈尼文化。 2004 年红河县着力构建以撒玛坝梯田为主的梯田文化、“江 外建筑大观园”迤萨古民居为主的侨乡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 族文化三大板块为主的旅游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